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Brook Ln

2010-10-10 20:08:53

A Co-founder of Our Time


《社交網路》,一部急風驟雨般的電影。它似乎在模仿著主人公的成功之路。讓人喘不過氣來的急速上升之後,Mark Zuckerberg,facebook的創始人,史上最年輕的億萬富翁,不過是個住在租來的房子裡的26歲年輕人。

那天在離Google總部不遠的電影院看這部電影。片中當Zuckerberg決定將當時的the facebook推廣到Stanford時,全場歡呼。我忽然有種感覺,好像自己正生活在世界的中心。而那些因為某個想法就能改變世界——改變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的奇客們正坐在附近某幢房子裡猛敲鍵盤。他們是這個時代真正的先鋒,因為在網路上發生的一切,比任何其他的技術革新都能更快速更深入地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可為什麼讓作家,電影人,媒體抓住不放的單單是Zuckerberg,而不是Yahoo, Google, Youtube, Twitter…的創始人和CEO?也許是他們的發家史太波瀾不驚了吧,不像Facebook幾年來不斷在官司和關於網路隱私的討論中掙扎。《社交網路》的故事也正圍繞著直指Facebook原罪的兩場官司,在聽證會和凌亂的過去間跳躍閃回。Zukerberg到底有沒有竊取Winklevoss兄弟的創意?他是不是有意背叛自己最好的朋友和合夥人?就像《社交網路》的編劇,大名鼎鼎的Aaron Sorkin所說,Facebook早期的故事囊括了藝術作品中恆久不變的主題:友誼、忠誠、嫉妒和背叛。在鮮明的時代感之下,它其實有著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的影子。

Zuckerberg是個讓人捉摸不透的人物。他的動機不明,似乎永遠躲藏在密不透風的語言背後。Sorkin給這部電影奉獻了異常凌厲的台詞。詞句與詞句的短兵相接,往往比拳打腳踢的動作場面還過癮。大衛·芬奇似乎也回到了他拍MV的早期時代,剪輯快速俐落,一掃《班傑明· 巴頓奇事》的故作深沉。在這樣的節奏下,每一個人物似乎都被捲入了難以阻擋的漩渦中,每一個人的道德和能力都一樣接受審視。如果Zuckerberg是個混蛋,那麼與他對簿公堂的人也都得為自己的平庸付出代價。

一個「混蛋」與他周圍人的關係始終是這部電影的中心。其實,讓Zuckerbeg的故事變得引人入勝的不僅僅是那些爭端,而是那些爭端在Facebook編織的巨大社交網路的籠罩下形成的反諷意味。Facebook之所以比Google更能引起話題,是因為Google旨在改變我們接觸事物的方式,Facebook卻直接插入了我們的人際關係。不論科技的發展達到了怎樣的程度,人與人之間如何共處都是一個社會所要解決的最基本的問題。Facebook的橫空出世似乎擾亂了很多東西。當一個人動不動就能擁有幾百一千個「好友」時,朋友到底意味著什麼?當人際交往越來越變成單方面的展示與觀看時,我們是不再孤獨還是越發孤獨?

Zuckerberg擁有五百萬個「好友」,他最好的朋友卻在起訴他——這部電影隨處可見這樣的黑色幽默。對於這樣一個略顯陰暗的故事,它甚至都有點過於好笑了。

無奈,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史詩。諷刺正成為唯一可信的時代精神(相比起純情和悲壯)。《社交網路》一方面似乎在反省,可在某種程度上,它與它試圖呈現的對象如出一轍,終將成為一個巨大的影像製造機器的一部份,超高速地記錄、展示人類的歷史。

今天,Zuckerberg會坐在黑漆漆的戲院裡看著幾年前自己說過的話被另一個自己唸出來。我們或許也會面對那樣一天when we are taking the picture even before the event has happened.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