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玫瑰戰爭--The War of the Roses

玫瑰战争/罗丝夫妇之战/错对冤家

6.8 / 57,440人    116分鐘

導演: 丹尼狄維托
編劇: Warren Adler Michael Leeson
演員: 麥克道格拉斯 凱瑟琳透娜 丹尼狄維托 Marianne Sagebrecht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骷髏船長

2010-10-16 19:00:44

《玫瑰戰爭》:一場沒有輸贏的戰爭


    愛情和婚姻已是老生常談了,每個成年人都經歷過。正常的思維模式下,愛情的終極目的是婚姻,但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婚姻又會成為愛情的墳墓。上帝造物時把玫瑰賜予人類,同時也埋下了危險的伏筆,若想採擷美麗的玫瑰花,就不要怕被刺扎傷,還要深謀遠慮到它的保鮮期。
    
    薩特和伏波娃的愛情維繫了一生卻無緣婚姻,顯然,這要靠高度的精神信仰和洞悉人性後的寬容淡定去支撐,若無這兩個前提,再熱烈的愛情終會「春 夢了無痕」。畢竟世界上僅有過一對薩特和伏波娃。愛情和婚姻始終無法最終統一,很多致力於此的專家學者就此各抒己見,嘗試尋找一個兩全其美的方式。

    2007年,德國一位女市長提出一項石破天驚的提議:「婚姻七年制。」已經歷過兩次婚姻(第二次婚姻恰好七年)的她現身說法,大力宣揚婚姻七年制的好處,雖年過五十仍風姿綽約飽含活力。我國的兩性學家李銀河也曾提出過類似的建議,結果遭到資深業內人士和民間傳統勢力的一通炮轟,我想王小波若還在世,肯定不會讓李銀河捅這個馬蜂窩,有時候就是這樣,被蟄的是你,出盡風頭的卻是他人。

    扯遠了,眾所周知,當下婚姻的促成無非是愛情或功利,也有心灰意冷後隨便拉一個的。功利性質的婚姻最終或平淡或決裂,這完全不必大驚小怪,若能白頭到老,的確難能可貴,若是半途擱淺,似乎也屬於正常結果,不會引起同情。相反,因愛情而締結婚姻的夫婦,若出現先平淡後決裂的局面,便難免令世人感喟,但像電影《羅斯夫婦的戰爭》(時光網叫《錯對冤家》,豆瓣網叫《玫瑰戰爭》,我取英文直譯)中因決裂而拼得魚死網破就有些令人費解了。也許在現實生活中,功利型的婚姻比愛情型的婚姻更具有客觀實際的穩定性。

    看完此片,男性觀眾可能會同時想到女人的嬗變,嘆服於聖人洞若觀火般透徹的解讀——「惟小人與女子難養也」,殊不知這句話被歷朝歷代出於各種目的,或斷章取義,或泄憤曲解,不論如何,惟一可明確的是,以男性的視角來觀察和品評女性,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影片把羅斯夫婦的家庭矛盾以一種歇斯底裡的瘋狂方式演繹,嘲諷和抨擊的味道很濃,一個本來溫馨的港灣最後淪為兩人的恐怖地獄,羅斯先生到死都不明白太太為何如此絕情,一部典型的黑色幽默電影。

    現實很多例子表明,夫妻往往可以共苦,卻不能同甘,影片中羅斯夫婦也是如此,捉襟見肘的窘迫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富裕後卻矛盾頻生,羅斯先生忙於巴結領導圖謀陞遷,芭芭拉也忙於生意,使自身價值得以充分體現。妻子漸漸看不慣丈夫一味的諂媚嘴臉和工作狂態度,丈夫則漸漸忽視妻子的情感需要,並對妻子的自我個性嗤之以鼻。

    片中很多情節都顯示了芭芭拉是一個虛榮心極強的完美主義者,拍賣會上的勢在必得,房子佈置的井然有序等等,這些小細節都為後來她近乎變態的癲狂表現作了有力的鋪墊。故事發展循序漸進,衝突矛盾銜接自然。麥可·道格拉斯的演技更是可圈可點,把一個心有不甘誓死捍衛家庭的中年男人演繹的入木三分。

    電影是1989年拍的,雖相隔21年,但影片裡無處不在的真實卻依然讓今人看得心驚膽顫。該片重點表現出,生活的變化可以波及和影響到夫妻二人的內心變化,然後產生各種分歧,直到相互敵視,最後同歸於盡。在一個浮躁且變遷的社會裡,婚姻的不穩定性也會急劇加深。影片用略顯誇張和典型的黑色幽默來渲染這場夫妻大戰,以此揭示人性的複雜,與《美國心玫瑰情》的社會影響、外來誘惑等多重作用帶來的死亡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悲劇效果。前者一味的誇大女人的嬗變及絕情,把男人刻畫成家庭事業兼顧、愛情友情並重的好男人;後者則著重男人的本性,把男人內心孤單脆弱的一面示人。相比來說,《羅斯夫婦的戰爭》更純粹更理想化,《美國心玫瑰情》更現實更客觀。

    影片的結尾跟《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頗有幾分神似,女人如此情緒化,愛情如此短暫,婚姻如此可怕,可男人仍然需要女人,愛情仍然值得追尋,婚姻仍然值得堅守。片中夫婦二人的朋友蓋文始終以一個置身事外的人來看待這場戰爭,他是導演安排的一個智慧的化身,他的父母相愛一生,他的婚姻正幸福美滿,與羅斯夫婦恰好相反。婚姻,要嘛互相忍讓,要嘛兵戎相見。

    智者的婚姻壽終正寢,愚者的婚姻兩敗俱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