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 Rehoboth

2010-10-17 23:55:12

《賓虛》與《十誡》:兩部基督教史詩電影


《賓虛》與《十誡》在我看來很有意思地形成了兩個倒置。取材於《聖經》出埃及記題材的《十誡》,在《聖經》極簡的筆法之上,添加了豐富的細節編撰和改寫;而與此相反,《賓虛》反倒是用非常節制的電影語言,帶來了如《聖經》語言一樣的精略美感。

《十誡》添加了很多虛構的角色,將摩西並置於愛情、權力、親情的更複雜的爭鬥之中,更多的誘惑、更難的割捨……,以此襯托出摩西在上帝呼召之下,作為上帝僕人,對上帝的忠誠。儘管以聖經作為「信史」,對照電影,可以看出編導在電影感染力方面的刻意著墨與渲染。但仍然感動於電影之中,摩西前半生與後半生命運的對照,和他毅然決然的選擇。這部電影顯然影響了後來的同類題材,如動畫片《埃及王子》。當萬民齊出埃及時,摩西的埃及公主的養母跟著一起出走,在我看來可以算是電影的一個亮點。以此也令出埃及的歷史承襲了更豐富的救贖意涵,超出了一部簡單的民族史詩。但影片所要展現的以色列入所獲的「自由」,其重心接近於美國公民容易理解的民族平權,這似乎削弱了出埃及歷史中以色列入從罪惡中被拯救的「自由」意涵——然而,如果我們把這一切放到電影拍攝的時代現實,則更能接受其通俗性的理解和解釋背後的種族現實(我猜的)。電影的神學觀是用了現代基督教的理念來解釋出埃及的歷史,在以色列入唉哼呼喚救贖主時,摩西則是耶穌的預象,電影裡摩西的生母對著上帝呼喚「天父」,而這其實是對後來耶穌基督對人的教導時代的錯置,屬闡釋置於前景的做法。電影《十誡》文本有其時代性和侷限性,但電影著力於大場面與細節的營造,今天看來雖不盡逼真,卻仍不失大氣磅礴與感染力。

《賓虛》首先觸動我的並非是大場面,雖然這些實打實的大場面當年動用了電影製作公司大量的人力物力,方才動工完成。而是電影本身始終保持的一種節制力,使電影裡找不出什麼多餘部份,節奏、音樂、場景等恰到好處地演繹了這部電影的故事。因著這些《賓虛》彷彿使自身成為了《聖經》文本十分接近的一種「補充」。而這個補充的特別在於,《聖經》文本帶我們看到的是通過門徒眼裡所見的耶穌,這一些門徒在聖經的其他部份則成為了主角。而《賓虛》的導演則賦予了電影譬擬《聖經》的門徒故事和氣氛。其主角是賓虛和他的一家人。與《十誡》所不同的是,《賓虛》專注於講述的是個體的內心。情節按照隱喻來說,可以說是世界與靈魂的衝撞,仇恨與寬恕的衝撞,愛與被救贖——最終彙集在耶穌基督的受難事件中成為高潮,而每一個人都在這場經歷里被釋放。編劇藉著片中的羅馬帝國官員的口嘲諷猶太人的福音:新出來的學者竟然宣揚上帝在每個人的身上。在我看來,這句話其實真正把基督教的福音說了出來,那就是信、望、愛,就存在於(住在)我們身體(的聖靈)里,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活出上帝的模樣。這是令人靈魂開天闢地的消息,也可以理解耶穌話語帶給祭司和法利賽人那難以置信的衝擊。它衝破了這個絕望的世界,以及那個與世界媾和已深的宗教機構。

賓虛電影裡的真實,其實帶給我們的,是一個錯隔於電影真實的「重疊故事」,那就是賓虛代表著我們的心靈接近於電影裡的那個時代,而那個時代與這個時代,因耶穌因心靈相遇,其實永遠未曾分離,也永遠不會落伍。歷史上有的摩西也罷,虛構的賓虛也罷,跟隨上帝的人,原是被這個世界趕逐、蔑視、不可融入的人,他們也是這個世界不配有的人。他們屬於耶穌的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