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飞越疯人院/飞越杜鹃窝/飞越喜鹊巢

8.7 / 1,073,249人    133分鐘

導演: 米洛斯福曼
編劇: Lawrence Hauben Bo Goldman
演員: 傑克尼柯遜 露易絲馥萊雪 Michael Berryman Peter Brocco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elonmelon

2010-10-25 02:57:57

不是英雄,只是衝不過高牆的病人。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我恨不得要給這部電影打6星。 難得一次沒有事先看電影介紹和豆瓣影評,我很高興沒被他人的主觀意見所影響。 在對一部電影的認知為0的情況下去觀看它,反而能看出更多的東西。 我喜歡影片詼諧的基調,音樂亦配合得極好,有很多次令人忍俊不禁,然而高潮卻一次又一次隱藏在平靜之中,從頭到尾,它都沒有讓我失望。 無疑,每個觀者都能看出它是政治諷刺,但這並非是闡述簡單的free will與整個社會的抗爭,更不是對失敗英雄的讚頌。 至少我始終都覺得導演的立場很中立。 畢竟談及政治,永遠不會非黑即白。 在看前半部份的時候,我一直對這部電影的情感傾向持有懷疑態度。 墨菲的形象從一出現就著實一個憤青,而並非很多人所說的英雄化身。他單純、急躁、樂觀、叛逆、理想主義,典型的Day dreamer。 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很容易找到原型。還記得在學校的時候嗎,班上總會有那麼一兩個喜歡同規章制度作對的學生,叫囂著反對應試教育云云,而其他人呢,有些膽小單純的對他羨慕欣賞(如比利),也有自以為看透的對他嗤之以鼻(如Harding),總之多半還是抱著一種饒有趣味看熱鬧的心態看著他與老師甚至校長對著幹,必要的時候會跟著起鬨相應一下(如裡面大多數病人),事情鬧大的時候明哲保身。造反者的心理是簡單的,旁觀者的心理是複雜的。 於是在看到電影前半截時,聯繫電影標題,我內心一直在不自主地琢磨,這會是講一個人被社會成功改造繼而也反過來影響了社會的故事嗎?會圍繞「個人追求與社會的矛盾以及帶來的成長」嗎?然而直到情節的慢慢推進,我才發現,它所展現的主旨比我所想還要殘酷得多。 有些影評人對主題所概括的「那些正常人才是真正的瘋子,瘋子們才是正常人」,我並不喜歡。 瘋子們到底還是不是瘋子?精神病院到底代表著什麼? 先說瑞秋護士,我本人其實相當欣賞這個角色的演繹。 她一直那麼鎮定、威嚴,抿著的嘴角看不出表情,即使到後來被狠狠掐倒在地的時候眼神裡依然脫離不了某種沉著(因為她心裡知道醫院護衛會過來的,這是一種統治階層的自信)。 有一個關鍵情節,在醫院的管理層商討要不要將墨菲遣送回去時,決定他留下來的人是瑞秋護士,她認為,應該把墨菲留下來,治療他。 她並非代表著暴力的統治階層,而是完美地詮釋了看似人道主義實則扼殺自由精神的統治階層,的確讓人想到在諷刺當時的美國社會。 說到底,無論什麼時代、何種意識形態下的社會,本質其實都是如此吧(比如某朝)。 於是在墨菲向瑞秋護士質問為什麼不能離開這個鬼地方時,他驚訝地得知,這其中並不都是罪犯,有好些人是主動進來的。這對他是個不小的衝擊,簡單的他以為每個人都有著和他一樣對所謂自由的追求。這一段可謂是一個不小的高潮。 每個病人的背後都有故事,有點迂腐刻薄的Harding厭惡自己的老婆看街上別的男人,年輕清秀的比利有口吃和愛情失敗的自殺傾向,總之,他們都是怯懦的人,因為害怕與無法適應這個現實世界的規則而逃避到了精神病院。 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墨菲真的勇敢嗎? 我不覺得。他僅僅是單純與充滿某種追求罷了。他也是怯懦的,不要忘了,他因為厭惡,想逃避農場的勞動改造而裝病來到了精神病院。說白了,他出於自身的不適應而企圖改變世界,無法改變大世界而妄圖改變小世界。 因此,墨菲和他們一樣也不過是病人。 如果說人對於社會的適應性決定是強者還是弱者,那麼社會的弱者有兩種,一種想要逃避,就像其他的病人;一種想要破壞規則改變社會,就像墨菲,醫護人員們說他是危險分子。 這就是為什麼瑞秋護士執意要留下他治療,對於社會而言,福利從來不是為了縱容人們的退步,它所做的是需要最大程度地將人扭轉成有利於和諧社會的狀態,即使不同於正常人,至少要確保他們無害。精神病院從來不是為寵溺呵護病人存在,他們最希望的事莫過於病人變成正常人,所以瑞秋護士最常用的治療手段是向病人尖銳地提問,她的目的是讓他們直面自己所逃避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院長說瑞秋護士是院裡最優秀的護士),所以他們會用電擊來對付狂躁鬧事的病人。 所以,精神病院也並不代表整個社會,它僅僅代表針對弱者的社會環境。 但有一個病人,與眾不同。 從chief出現的時候,直覺告訴我,這個印第安大漢的份量或許會比墨菲這個主角還重。事實證明,chief是整個電影的亮點,靈魂人物。 墨菲這個角色是單純的,chief不是。他早早地對於無法改變的體制有了清醒的認識,他裝聾扮傻,完全不與體制發生關係。還記得chief終於開口說話後的晚上嗎,他最後對墨菲說了一句話,是整部電影最讓我猛然一震的地方,「They just worked on him,the way they're working on you」,他們利用墨菲的什麼?有殺雞儆猴的成份,就像瑞秋護士通過利用剋扣病人香菸的手段禁止他們與墨菲賭博一樣,這也是統治階級最常用的一招,轉移與利用人民的恨意,(如同某些班主任因為一個人調皮而要懲罰全班一樣,激起全班對不守班規的人的仇視),嚴懲恐.怖分子目的就是告訴某些心裡打著小九九的人們與和諧社會作對的下場。 chief的逃避與大部份人不同,因為父親的死,他過早地知道現實的殘酷所以躲進了一個於任何人無害的保護殼裡。 很有趣的是,他逃避的並不是外界,而是自身。他封閉起來的,是他自身的力量。 這樣說來,他和墨菲,屬於兩個極端。 一個盲目的樂觀,想要超越自身力量地去改造世界;一個隱忍悲觀,任憑週遭變成什麼樣子。 血熱的人,掛得最快。但墨菲不是白死,任何一種突破總要有最先喚醒力量的東西,他就像那根引發爆炸的引線。 綜上,《飛越瘋人院》的主題真的只是反體制反主流嗎?我相信它所表達的內涵式更為深刻的。 之所以最後chief可以離開,最簡單的原因,是因為他已經不再是病人了。 他打破了自身的封印,他是有力量的、強壯的,他可以搬起那個誰也搬不動的飲水機,那個墨菲窮盡全身力量也挪不動的東西。 於是他做到了,他砸開了窗戶,在夜色里逃出瘋人院。 可以說,體制選擇了chief,chief的回歸是自然的覺醒,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我想這樣的力量才是導演真正想要讚頌的,而非多數人眼中的浪漫天真的英雄主義,而非簡單的對某種體制的抗爭(我覺得這跟導演自身身份有關,他從蘇聯逃到美國,應該看到兩種體制下的本質相同點)。 如果要飛越,請先保持低調,看看自己的羽翼有多豐滿。 ====================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是2010年10月23日星期六,因我所在的高中為防止學生盲目參與明天長沙的游\行活動,而將週六的補課推至明天,作為高三學生的我得以有閑暇來觀看此部好片,卜拉卜拉談起我一點都不懂的政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