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西風凋碧樹
2010-10-25 19:08:25
《華爾街2》:沒點中穴位
當全世界還沒有從眼前的這場沉重的金融危機中完全恢復的時候,《華爾街2:金錢永不眠》的出現恰逢其時,專門給美國社會政治挑刺的奧利弗.斯通又一次抓住了敏感題材。儘管對於某些人來說「華爾街」可能不再代表著希望而是噩夢,但無論是天堂還是地獄,「華爾街」這三個字在這個時候依然足夠刺激人。然而,這部恰逢其時的電影雖然揮拳打向了華爾街,但是沒有打中要害,或者說沒有打中我認為的要害,至少沒有出現我想看到的東西。
1987年的《華爾街》講述的是戈登在華爾街進行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金融舞弊,這種不道德的行為最後被他的一個尚有良知的追隨者,年輕的股票經紀人巴德終結,影片固然揭露了華爾街金融資本家的醜陋一面,最後依然是讓「正義戰勝了邪惡」。然而實際上現在世人皆知在華爾街正義是戰勝不了邪惡的,資本的擴張性決定了它必須以貪婪的面目出現,但是作為一部反映金融商戰的電影,該片線索清晰,矛盾衝突明確,演員表演賣力,十分耐看。23年過去了,《華爾街2》講述的還是類似的故事,邁爾克.道格拉斯寶刀不老,依然是狼顧虎視,盡顯囂張叛逆之相。然而在劇情上《華爾街2》要比前作複雜不少,線索頗多,有些過份繁雜,導致結構有些散亂,明顯不如舊作引人入勝。更重要的是,影片雖然借眼下的金融危機為賣點,雖然點出了金融資本家的貪婪,但對華爾街在這場金融危機中的負面作用沒有一個清晰明確的批判,給人感覺是有力無心,撓了撓癢癢打了打擦邊球,十分不過癮。
本片以華爾街金融行為背景,以本次金融危機為賣點,但基本上卻是在講述一些個人恩怨。摩爾(希亞.拉博夫)的行為看上去更像為恩師兼老闆復仇,而出獄的戈登(邁爾克.道格拉斯)也是為了名譽而再戰華爾街,說到底還是華爾街的老闆們之間利用他們玩得嫻熟的遊戲規則中的漏洞而勾心鬥角,這些與飽受金融危機折磨的我等何干?本以為能從政治批判大師的這部電影中看到對金融危機中華爾街扮演的角色的深刻的批判,卻不料看了一出他們之間的相互爭鬥,愛情、親情和苦情統統被祭了出來,看上去這些人反而更像金融危機中的最大受害者,實在是讓人意難平。
在《華爾街2:金錢永不眠》中,出獄的戈登在演講時用妙趣橫生的語言向聽眾推銷他寫的書《貪婪好嗎》,這和片中屢屢出現「道德風險」這句台詞一起指向了華爾街大亨們為金錢不擇手段的行徑,但也只是點到為止而已,對於引發此次金融危機的深層根源並沒有有效的批判。股市就是現代經濟的晴雨表,兩部《華爾街》都是將故事設置在股市投機者之間,從理論上講,華爾街的菁英們可以把空氣進行包裝之後上市,他們只要讓股民相信購買「空氣股」可以賺錢就可以了,片中出現的金融投機大鱷詹姆斯(喬什.布洛林)以及先前的戈登都是這麼幹的,他們有非常有效的方式讓民眾相信他們的謊言,這和房產商鼓吹房價一直會漲而很多人都確信這一點是一個道理。在金融資本家的操縱下,股票的真實價值經常和它的上市價值嚴重不符,現實中不有很多人專炒垃圾股嗎?所以炒股炒得就是股民的信心,影片中詹姆斯就是通過「造謠」來控制股民的信心,從而達到他打擊對手的目的,他就是通過這個方法整死了摩爾的導師兼老闆,並且本片暗示《華爾街1》中的巴德的指控並不足以讓戈登坐牢,真正的幕後黑手也是詹姆斯,而他同樣利用這一手導致戈登誤判形勢鋌而走險最終鋃鐺入獄。大致上兩部《華爾街》都是講述基於股市欺詐和炒作手段之上的商戰,都忽視了處於這個金融鏈條最末端的普通民眾的遭遇。因為時代不同,並且《華爾街1》富於戲劇性的劇情達到了引人入勝的目的,而《華爾街2》既然是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問世的,卻依然是沒有真正觸及問題的本質,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影片中出現的財大氣粗的中國人,像極了日本經濟鼎盛時期西方電影中的日本商人,在這一點上好萊塢永遠是與時俱進的,什麼流行它搞什麼,什麼是熱點它推什麼,只是電影中的中國人有點不倫不類,怎麼看都像日本鬼子。倒是影片中「貪婪」、「金錢永不眠」這些詞是對金融資本的準確概括,華爾街就是金融資本的代名詞,而資本的本質就是不斷地賺錢,以錢生錢,它是具有擴張性和侵略性的,因此金融危機才反覆出現。從這個意義上講,《金錢永不眠》這個副片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但可惜整個影片只是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