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9 02:19:08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提筆開始寫這篇影評前,在網上看了很多評論。無論是中文的還是英文的,總體看來對這部影片評價並不高,這也大體與我剛剛走出影院時的感受一致——有些失望。也許影片並沒有很差,失望的主要是因為我們給予了過高的期許,正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而之所以大家會給予如此高的期許,除了華麗的演員陣容外,不得不提到1987年那部《華爾街》。去電影院前,幾個人晚上跑去圖書館一起看《華爾街1》來補課。仔細想想,如果沒有後來《華爾街2》的反襯,我也許只會覺得第一部是個不錯的影片而已,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影片,個人英雄主義的彰顯和伸張正義懲治壞蛋的ending完全在意料之中。然而看過第二部之後,反思第一部,卻不得不承認第一部很好看,更合我的口味,難怪乎道格拉斯能憑此片獲得第60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不知從何時起,開始對那個名字小到竟然叫做street的地方著迷。印象中的大banker就是像第一部中的Gekko那樣自信張揚,舉手投足十分氣派。想像中的生活就是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每月大筆的money進賬卻沒有時間去shopping,穿著高檔的西裝品著紅酒,偶爾坐著飛機跑到世界各地,沒有實業沒有生產,每天卻經手大把鈔票靠著錢生錢變出更大筆的鈔票。錢多少才算賺夠?刺激其實在於怎樣去掙更多的錢,令人著迷的不過是如何斗在其中。每天歐洲股市亞洲股市美洲股市相繼開盤,這裡沒有硝煙卻更似戰場。我不是一個物質欲很強的人,但對金錢也有著本能的貪婪。「Greed is good.」Gekko的一席話曾將多少年輕人送進了華爾街,在美國,無論是政客還是大亨,最擅長的就是煽動性的演講。其實我也認同,貪婪,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驅動力,希望與慾望,說白了就是一回事,就像ambition既是雄心也是野心。然而,看第一部時,我不停地想,良心的底線在哪裡。看到Bud Fox在Gekko的指引下一步步成為一個insider,money和girl都有了,然而雙手卻沾滿了罪惡,甚至連入室盜竊都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時,作為一個清醒的旁觀者,我很痛心。但不禁自問,這正不是我一度追求的生活麼,面對金錢的誘惑我是不是也會一樣地迷失,把靈魂賣給devil。
據說第一部華爾街映射了當年的Ivan Boesky和Michael Milken,而且當時也是Boesky秘密錄下了與Milken的談話將其送進了監獄。以次貸危機為背景的第二部華爾街里更是明顯可以看出真實的人事。大多數評論說該片隱喻了高盛集團惡意操控雷曼兄弟股價最終導致其倒閉的傳聞,然而也有評論認為該片映射的是次貸危機中第一個倒下的貝爾斯登和摩根大通的低價收購,但Churchill Schwartz那家公司卻明顯可看出高盛的影子。
片中對於新能源的關注反映了當今的趨勢,似乎也是特意用來說明Jack的美好心靈。後來出現的中國投資客反映出了美國人現今對中國人的印象——有錢。美國電影似乎非常偏愛這樣的表現手法,就像《搶錢世界》里頻繁提到並最後幫助工廠轉型的日本和《2012》里諾亞方舟的建造地中國。個人很不喜歡這樣,雖說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影片的世界格局背景,但總是讓人感覺有些嘲諷和醋味在其中。
片中穿插的愛情和親情故事不得不說是出蹩腳的溫情戲。Gekko的女兒在前面如此堅定地與其劃清界限,後面卻因為一次簡短的談話而改變,讓人覺得十分的突兀,而最詭異的則是影片末尾當Gekko送回騙走的錢後女兒便那般輕易地再次原諒了父親順帶原諒了男友。我瞭解導演是想要還給大家一個大團圓的結局,可是這般草率地和好只會讓人覺得突兀和詭異。女兒前面幾次說不在意金錢,但卻是因為金錢而跟男友分手,又因為金錢而跟男友和老爸和好,不無諷刺。人與人的信賴一旦受傷是很難修復的,更何況是之前就有過傷痕。當Gekko拿著1億美元賺了11億後再還回來1億和之前的1億怎麼還能一樣。
次貸危機是個很好的題材,但顯然Stone並沒能好好地利用。看時沒有給人帶來思考,出了影院又不能讓人回味的影片算不上好影片。23年後的Gekko只會能讓人感歎歲月催人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