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暴力特區--Banlieue 13

暴力街区/暴力特区(台)/区

7.1 / 73,919人    84分鐘

導演: 皮耶莫瑞爾
編劇: 盧貝松 畢比納西利
演員: 希里爾拉菲里 大衛貝爾 東尼德阿馬里歐 畢比納西利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森林貓

2010-11-10 20:14:17

失控的理想國


       別人極力推薦的電影,花了一個下午和一個晚上的時間把1和2一口氣看完。本來對動作片就很喜歡,所以才看了五分鐘的開頭,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可見打的非常精彩。其實回過頭細細一想,劇情很簡單,就是好萊塢電影個人英雄和不值得信任的政府的拼接,打鬥部份除了幾個據說是演員親力親為的長距離跳躍頗能吸引人,其餘的動作設計並不是非常出彩。不過還是很感嘆法國人的鏡頭運用。浪漫的法國人向來長於此道,看看他們大量的文藝片就知道,法國人對鏡頭的運用實在已經爐火純青,這部片子也不例外,《暴》中的動作鏡頭,很少與演員處在同一水平線上,取而代之的不是以超低的姿勢仰拍,就是從高處往下45度跟蹤拍攝,再加上廣角鏡頭的適當使用,演員的所有動作都放大得淋漓盡致,讓觀眾大呼過癮。同時,音樂的巧妙運用加強了打鬥動作的節奏感,一方面適當地掩蓋了「暴力」,另一方面也讓打鬥煥發出一種舞蹈一般的美感。

   

    兩千多年前,遠居於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就已經提出了要建立「理想國」。兩千多年後出現在巴黎的B13區絕不是在向這位西方思想的奠基人致敬。恰恰相反,B13可以說是一個存在於黑暗之中的「理想國」,混亂,充滿暴力,而且沒有規則。但不論是光明的理想國還是黑暗的理想國,隱藏於其背後的思想卻出奇的一致。柏拉圖說,為了建立最理想的社會「理想國」,必須通過一種宏偉的社會工程來實現,而為了實施這種工程,必須粉碎舊世界以構築新世界。當「理想國」中的公民被劃分為衛國者、士兵和普通人三個等級的時候,生活在B13的無政府主義者們也被劃分成了三個等級:雷托是B13徹頭徹尾的衛國者,下來是包括K2和濤在內的混亂的維護者,最後是普通人,既不願意與政府妥協,也沒有勇氣拿起冰涼的武器。達米爾的角色很尷尬,雖然我相信編劇和導演已經盡了他們最大的努力來塑造一個法律和民主的衛道士,但在B13赤裸裸的暴力和執政府的陰險面前,達米爾的申辯盡然顯得如此的蒼白。他是理想國的闖入者,身份模糊,搖擺不定,當達米爾最終不得已以突破法律的方式來維護法律的時候,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是一種無奈。當柏拉圖把非理性的代表——詩人驅逐出理想國的時候,生活在B13的人也在拼盡全力驅逐一切理性和秩序。

   

    作為觀眾,我們既沒有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也沒有生活在若干年以後的法國巴黎,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幸運。但我們仍然需要仔細的思考——兩千多年前柏拉圖為了追求理性所以謀求建立「理想國」,兩千多年後柏拉圖思想的繼承人卻塑造了一個諸如B13一樣混亂的世界。雖然B13存在於高牆的包圍中,但從兩部影片的發展脈絡來看,圍繞著B13的厚牆最終必將如柏林圍牆一般倒塌。屆時必將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直接碰撞。編劇和導演在塑造非理性和無政府主義的暢快的同時,也深深的懼怕著非理性對僅存的理性的征服,這正是為什麼高牆在第一部里並沒有拆除,而第二部的結尾我們也很難看清戰機的飛彈是否真的摧毀了整個B13.或許,非理性就像影片開頭所出現的老鼠,從一個很小的縫隙就能走進我們的生活。

   

    柏拉圖是極權主義的奠基人,而生活在現代的後者因為恐懼把極權主義不斷的放大。不知在高牆拆除後,B13是不是會像滴入清水的墨汁那樣不斷地擴散,最終實現一個失控的理想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