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圈圈

2010-11-13 06:03:03

回憶二戰時期德國的眾多偉大將領


回憶二戰時期德國的眾多偉大將領:

1、勃洛姆堡(Verner von Blomberg,1878-1946)

一譯"布洛姆貝格"。陸軍元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歷任預備19師、預備18軍、第7軍團司令部參謀官。一戰後在國防軍歷任軍訓處處長、陸軍管理局(實即陸軍總參謀部)軍隊辦公室主任、第一軍區(東普魯士)司令。曾代表德國出席日內瓦裁軍談判。1933年1月被總統興登堡委任為希特勒內閣的國防軍部(1935年改稱軍事部)部長。1934年8月興登堡死後,下令國防軍向希特勒宣誓效忠。1935年秋,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主持納粹德國早期的擴軍工作。1936年獲元帥銜。1937年11月,在最高軍政秘密會議上,對希特勒提出的具體擴張步驟有所保留。1938年在勃洛姆堡-弗立契事件中被免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納粹德國軍隊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受審期間猝死獄中。

2、勃勞希契(Walther von Brauchitseh,1881-1948)

陸軍元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炮兵上尉,1912年調總參謀部任參謀。1933-1937年歷任第一師師長、普魯士軍區司令、第一軍軍長、第四集團軍司令。在施萊歇暗殺事件中被指控收希特勒的捐款。1938年升為上將,任陸軍總司令,指揮德軍進佔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1939-1940年相繼指揮進攻波蘭、荷蘭、比利時和法國諸戰役,連連獲勝。1940年7月晉陞元帥。1941年指揮入侵南斯拉夫、希臘和蘇聯。由於對蘇閃擊戰失敗,於同年12月被希特勒強迫辭職。轉入預備役後隱名度日。1945年被英軍俘虜。後因心臟病死於漢堡戰俘營。


3、博克(Fedor von Bock,1880-1945)

陸軍元帥。畢業於普魯士皇家高級軍官學校。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升至少校。1929年任第1騎兵師師長(少將),1931年調任第2師師長(中將)兼第2軍區司令,1935年任第3集團軍司令(上將)後轉任第1集團軍司令。1938年春任第8集團軍司令,率軍進佔奧地利。同年秋升任第2集團軍群司令,率軍侵佔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區。1939年任入侵波蘭的北方集團軍群司令。1939年10月調任西線B集團軍群司令,在戰線北翼攻入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同年7月晉陞元帥。1941年任進攻蘇聯的中央集團軍群司令,擔負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戰略方向的主攻。反對希特勒在佔領區進行集體屠殺,但同樣不讚成反抗運動。同年12月,在莫斯科會戰中失敗而被迫辭職。1942年1月重新出任蘇德戰線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同年6月,任新改編的B集團軍群司令。同年7月,因反對分兵同時進攻史達林格勒與高加索兩個方向,再次被希特勒解職。死於盟軍空襲。


4、凱特爾(Wilhelm Keitel,1882-1946)

陸軍元帥。1901年入伍服役於野戰炮兵第46團。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任炮兵連長和師參謀官。戰後在國防軍內繼續任職。希特勒上台後,積極同納粹黨合作。1933年任國防會議工作委員會主席,獲少將軍銜。1936年任軍事部長。勃洛姆堡的參謀長。1936-1937年接連晉陞為中將和上將。1938年2月希特勒解除一批持不同意見的高級將領職務後,被委任為新成立的德國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長官(實際上是希特勒的總參謀長)。1940年獲元帥銜。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始終是希特勒最親近的軍事顧問和忠順的助手,深信軍人以服從為天職。直接參與策劃、制定和實施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軍事行動,以及從進攻波蘭起到德國戰敗止的各種戰爭計劃和侵略暴行;頒布一系列殘害和屠殺戰俘、對佔領區實施恐怖統治和掠奪的命令。由於對希特勒忠順和牽承,在同僚中有"點頭驢"的綽號。1945年5月8日代表納粹德國武裝部隊,在柏林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戰後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受審,以共同策劃或密謀、破壞和平罪、戰爭罪和違反人道罪而判處絞刑。1946年10月16日執行。

5、克盧格(Gunther von Kluge,1882-1944)

陸軍元帥。曾受訓於普魯士軍官學校,1901年開始任野戰炮兵第46團營副官(少尉)。1912年畢業於軍事學,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在國防軍第3軍區步兵指揮部任職。希特勒上台後,歷任通訊兵總監(少將)、第6軍區司令和第6步兵軍軍長(中將)。1936年晉陞炮兵將軍,1938年任第6集團軍司令。1939年出任第4集團軍司令,參加入侵波蘭,後升為上將。翌年進攻法國,晉陞元帥。1941年參加閃擊蘇聯,曾一度進抵莫斯科城郊。同年12月,在蘇軍反擊下敗退,但仍為希特勒信任,委派其任中央集團軍群司令。1943年10月受傷後,調回大本營預備軍。在此期間,上層的反希特勒密謀分子曾與其聯絡,但未獲其支持。1944年盟軍在諾曼第登陸後,於7月出任西線德軍總司令,旋即因七.二零事件受嫌而被解職,返國途中自殺。


6、勒布(wilhelm Ritter von Leeb,1876-1956)

陸軍元帥。職業軍人。1895年入伍服役於野戰炮兵第4團;1898-1901年參加八國聯軍侵華鎮壓義和團運動。1903年畢業於巴伐利亞軍事學院。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6年獲荻馬克斯-約瑟夫騎士勳章(少校銜),被稱為"威廉騎士勒布"。戰後在國防軍歷任炮兵團長、軍區參謀長。1930年任第七軍區(慕尼黑)司令兼第7師師長,晉陞中將。希持勒上台後,升任第二集團軍司令。1934年升炮兵將軍,成為德國戰史上著名的防守戰略家,反對發動戰爭,對虐待猶太人的政策極為反感。1938年2月曾被希特勒解職,退役。同年7月重新服役,出任第十二集團軍司令,參加進佔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區。後調任西線C集團軍群司令。1940年參加攻佔法國,晉陞元帥。翌年調往東線,任閃擊蘇聯的北方集團軍群司令,率部沿波羅的海岸向列寧格勒方向進攻。1942年1月,因久攻列寧格勒不下而被解職,轉入預備軍。1944年退役。翌年被美軍逮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戰犯,在紐倫堡美國軍事法庭上被判處3年徒刑,後獲釋。


7、利斯特(Wilhelm List,1880-1971)

陸軍元帥。1898年開始服役。1912年畢業於巴伐利亞軍事學院。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服役於巴伐利亞第2軍。戰後歷任德勒斯登步兵學校校長、師長和軍長。1935年任第4軍區司令升步兵將軍。對國家社會主義持中立態度。1938年任侵佔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區的德軍集群司令。1939年指揮新建的第14集團軍,參加入侵波蘭。次年任第12集團軍司令,參加進攻法國,晉陞元帥。1941年率軍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臘,繼而任巴爾幹佔領軍司令。1942年6月調往蘇德戰場,任進攻高加索的A集團軍群司令。同年9月,因與希特勒意見分歧被解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無期徒刑。1952年被美國當局因病釋放,定居聯龐德國。

8、龍德施泰特(Gerd von Rundstedt,1875-1963)

一譯倫斯德。陸軍元帥。1892年開始服役。1907年畢業於軍事學院。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任軍參謀長。戰後在國防軍中歷任集團軍級參謀長、師長和第三軍區(柏林)司令。1932年晉陞上將(一說1938年,求證!)。希特勒上台後,積極參加擴軍工作。1938年2月主動解職和退役(這個時期解職的很多)。1939年8月重新服役,任入侵波蘭的南方集團軍群司令。翌年調任進攻法國的A集團軍群司令,擔負主攻任務,迅速獲勝,晉陞元帥。倫德施泰特對於國內反抗希特勒的運動是贊成和欽佩的。但是,他認為"七.二零"暗殺希特勒事件是一種叛逆行為(不覺得很矛盾嗎?)。曾任"德國榮譽軍人法庭"主席,主持隆美爾的葬禮。1941年任入侵蘇聯的南方集團軍群司令,率所部侵佔烏克蘭,在基輔會戰中獲勝,進至羅斯托夫。同年12月在蘇軍反攻下敗退,被希特勒解職,編入預備軍.1942年3月復出任西線德軍總司令。1944年7月,因未能阻止盟軍在諾曼第登陸,再次被希特勒解職。同年9月復任西線德軍總司令,指揮阿登戰役。1945年3月,第三次被希特勒解職。戰後被囚於英國。1949年獲釋,定居聯龐德國,後死於心臟病。


9、維茨勒本(Erwin von Witzleben,188l-1944)

陸軍元帥。畢業於普魯士武備學校。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歷任國防軍步兵師師長、第三軍區(柏林)司令。1938年2月一度被希特勒解職。此後開始參與上層的反希特勒密謀活動。1939年被委派指揮駐防西線的德軍第1集團軍司令,參加進攻法國,獲元帥銜。同年10月任D集團軍群司令。1941年任西線德軍總司令。翌年調回大本營任總協理官。1944年參與策劃七.二零事件,內定政變成功後擔任武裝部隊總司令。失敗後被處死。


10、賴歇努(華特 von Reichenau,1884-1942)

陸軍元帥。1903年開始服役。1912年畢業於軍事學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里表現突出。戰後在國防軍供職。1930年任第一軍區(東普魯士)參謀長。支持納粹黨,命令部隊"徹底肅清布爾什維克思想、消滅蘇維埃國家"。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任國防軍部部長辦公室主任。1936年獲中將銜,任第七軍區(巴伐利亞)司令。1938年參加吞併奧地利。1939年指揮第十集團軍入侵波蘭,晉陞上將。翌年調任第六集團軍司令,進攻比利時和法國,晉陞元帥。1941年率所部閃擊蘇聯,12月升任南方集團軍群司令。翌年1月心臟病猝發致死。


11、屈希勒爾(Georg von Kuchler,1881-1968)

陸軍元帥。1907-1909年服役於翰諾威的騎兵學校。第一次世界大戰從炮兵連長升到預備第8師作戰科長獲一級鐵十字勳章,戰後曾到波羅的海國家服役。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任第7軍區(慕尼黑)參謀長。1933年指揮第3集團軍(上將銜),入侵波蘭。因反對對平民的屠殺而被解職,後因勃勞希契的要求復職。1940年調任第18集團軍司令,入侵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同年6月進佔巴黎。1941年6月,率所部進攻蘇聯。翌年1月升任北方集團軍群司令,獲元帥銜。負責圍攻列寧格勒,屢次受挫。1944年1月,在蘇軍第一次打擊下敗退,被希特勒解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戰犯,被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判處20年徒刑。1953年獲赦,定居聯龐德國。


12、曼施泰因(艾瑞克h von Manstein,1887-l973)

陸軍元帥。1906年起服役於第3步兵警衛團。1914年軍事學院畢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國防軍中任職。1934年任第三軍區(柏林)參謀長。1935年任陸軍總參謀部作戰部長。翌年升為少將。1938年任第十八師師長,晉陞中將。1939年任侵略波蘭的南方集團軍群參謀長。同年10月調至西線,任A集團軍群參謀長。提出以坦克部隊穿過阿登高地突擊法國北部的大膽作戰計劃,受到陸軍總部保守派的排擠,被調任後備第三十八軍軍長。其計劃後為希特勒賞識,成為德軍攻擊法國的作戰方案,並取得成功。1941年任第五十六坦克軍軍長,參加閃擊蘇聯,隸屬進攻列寧格勒方向的北方集團軍群。同年9月升任第十一集團軍司令,在南方的克里米亞作戰。1942年晉陞元帥,調至北方負責指揮圍攻列寧格勒。同年11月,當進攻史達林格勒的德軍被圍後,受希特勒委派趕赴南方,組建頓河集團軍群,企圖解救被圍德軍,未逞。1943年出任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失敗。以後節節敗退至波蘭邊界。1944年3月被解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戰犯曾被英國軍事法庭判處18年徒刑。1953年獲釋,定居聯龐德國。著有回憶錄《失去的勝利》。


13、佈施(Ernst von Buseh,1885-1945)

陸軍元帥。1904年畢業於普魯士武備學校。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1919年起在國防軍中任職,歷任師長、軍長。1939年任第十六集團軍司令。佈施認為軍人就是應該服從。參加侵略波蘭、法國和蘇聯的戰爭。以作戰手段頑強(實際上可以說是殘酷)著稱。1943年晉陞元帥,出任東線中央集團軍群司令。1944年7月,因所部在白俄羅斯地區遭圍殲而解職。1945年3月,復任西線德軍集群司令,防守北海沿岸和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德國投降後被英軍俘虜,在戰俘營中死於心臟病。

14、克萊斯特(Paul Ludwig Ewald von Kleist,1881-1954)

陸軍元帥。職業軍人,沒有明顯政治立場。1900年開始服役。1913年軍事學院畢業。第-次世界大戰時是騎兵。戰後在國防軍騎兵部隊任職。希特勒上台後,提升至軍長。1938年被免職,退入預備役。不久又應召入伍,1939年,指揮坦克軍,入侵波蘭、法國和南斯拉夫,以實施閃電式的突擊著稱。1941年6月任閃擊蘇聯的第一坦克集群(10月改番號為第一坦克集團軍)司令,為德軍南路主要突擊力量。率先攻打基輔,進佔烏克蘭,攻取羅斯托夫。同年底在蘇軍反擊下敗退。1942年調任進攻高加索方向的A集團軍群司令。曾率部進抵高加索山麓。1943年獲元帥銜。蘇軍反攻後再次敗退。1944年春,因棄守克里米亞,敗於南布格河,並同希特勒發生分歧,被解職並退役。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為盟軍所俘。1946年作為戰犯,先後移交南斯拉夫和蘇聯。被判15年徒刑,後死於蘇聯獄中。


15、保盧斯(Friedrich von Paulus,1890-1957)

陸軍元帥。1909年加入海軍,翌年轉入陸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國防軍擔任參謀。1935年任坦克部隊參謀長。1939年任第四集團軍參謀長,參加侵略波蘭的戰爭。由於希特勒對裝甲兵的重視,保盧斯逐漸擁護希特勒的政策。翌年調任第十集團軍(後改番號為第六集團軍)參謀長,參加進攻法國。同年9月升任陸軍副總參謀長,參加制定閃擊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1942年調任第六集團軍司令,擔任進攻史達林格勒的主力。同年11月,被蘇軍包圍於史達林格勒。希特勒下令死守,並在1943年1月31日晉陞他為元帥,但隨即被俘。在蘇聯俘虜營參加反納粹運動。1944年加入德國軍官反法西斯聯盟,後又加入自由德國民族委員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審判主要戰犯時,曾出庭作證。1953年獲釋,定居民主德國。


16、隆美爾(Erwin Johannes Eugin Rommel,1891.11.15-1944.10.14)

陸軍元帥。1909年軍校畢業後開始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表現出色升至少尉。戰後在國防軍歷任步兵連長、軍校戰術教官、騎兵營長和軍校校長。1938年其《步兵進攻》一書受希特勒賞識,被任命為元首大本營衛隊長(上校銜)。1940年調任第7裝甲師師長,參加進攻法國。翌年2月受希特勒委派指揮非洲軍團。在北非作戰中,善於以裝甲坦克部隊迅速機動,突破對方防線,深入穿插,多次擊敗英軍,被稱為"沙漠之狐"。1942年1月晉陞上將。同年6月,因攻佔英軍北非要塞圖卜魯格,晉陞元帥。但不久因兵力和後勤補給不足,被迫停止進攻。同年底,在阿拉曼戰役中敗退。1943年3月被召回國。同年7-11月任駐義大利北部的B集團軍群司令。1944年1月出任駐法國北部和比利時的B集團軍群司令,負責籌劃和準備在法國海岸抵禦盟軍登陸。戰爭後期,對國社黨持否定態度,不過未有實質上的反抗。在諾曼第登陸戰役中,被英國飛機炸傷。後受七.二零事件牽連,被迫服毒自殺。


17、魏克斯(Maximilian Freiherr von weichs,1881-1954)

陸軍元帥。1900年入伍。1910年入巴伐利亞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後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933年晉陞少將。1935年組建和指揮第一裝甲師。1938年1月任第13防衛區(後改為第13軍)司令,率部入侵奧地利和蘇台德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參加侵波戰爭和西線戰爭,1940年7月獲騎士十字勳章。1941年春指揮所部進佔南斯拉夫。1942年7月接任B集團軍群司令,翌年初晉陞元帥。魏克斯因信奉天主教而一直受國社黨的懷疑與排擠。1944年4月任駐匈德軍司令。戰後被美軍俘獲。1948年因病獲釋。


18、莫德爾(Walther Model, l891-1945)

陸軍元帥。1909年開始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西線作戰。戰後繼續在國防軍任職。1938年晉陞少將。1939-1940年歷任第4軍參謀長和第16集團軍參謀長,先後參加入侵波蘭和法國。1941年指揮第3坦克師閃擊蘇聯,10月升任第41裝甲軍軍長。翌年升任第九集團軍司令。忠於希特勒,敢於直言,以作戰勇猛著稱。1944年獲元帥銜,先後出任東線的北方集團軍群司令、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司令和中央集團軍群司令,以焦土作戰抵抗蘇軍的戰略進攻。同年8月調往西線,任B集團軍群司令,組織對盟軍的防禦。1945年4月,在魯爾戰役潰敗後自殺。


19、舍爾納(Ferdinand Schorner,1892-1973)

陸軍元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三軍。戰後在國防軍任職。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歷任師長、軍長,參加入侵波蘭、希臘和蘇聯的戰役。由於狂熱擁護納粹制度,戰爭後期成為希特勒的親信。1944年2月任陸軍總部納粹黨督導部長。同年4月升任蘇德戰場的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司令,7月調任北方集團軍群司令。1945年1月任防守奧得河的中央集團軍群司令,4月晉陞元帥,在希特勒的政治遺囑中被任命為陸軍總司令。戰後作為戰犯受蘇聯軍事法庭審判。1955年轉往聯龐德國,1957年被慕尼黑法院判處4年徒刑(這個可能與其強烈的反布爾什維克思想有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