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斑

2010-11-14 13:31:27

madamadadane


最近忙著寫年終報告,又要應付老闆,還有準備跳槽的面試,實在打不起勁道來寫長篇觀後感。但是好巧不巧,昨天的電影課解析的正是同位導演拍於70年代的舊作,老師在講解途中自然不斷拿本片作例證與比較。就他的觀點,這是一部不錯的古裝片,因其「去戲劇化」,鏡頭「疏離化」,因此將觀眾帶入那個時代背景。

我卻不以為然。如果目的是要拍一部「史詩」性質的歷史片或者「返古」性的田園片,在細節上去戲劇性,在人物塑造上給出距離,是一種方法,但是史詩片需要有衝突的情節,田園需要有深度的思考,這樣觀眾才不會在回到那個時代的同時丟掉了故事失去了人物。而老佛爺夫人的短篇小說,絕對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老佛爺夫人,在法國文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較之雨果巴爾扎克等人亦毫不遜色。甚至就索邦文化課老師的意見,我們可以不讀雨果的詩不讀司湯達爾的小說,但是有兩樣作品一定必需絕對要讀——莫里哀的戲劇和老佛爺夫人的小說,前者是法國戲劇的祖師,後者是法國小說的先驅。

然而在文學價值上,這兩樣「必讀」作品卻遠不在同個水平級上。當年為平民所作的莫里哀戲劇今天仍然上演而不息,而用於上游社會沙龍消遣的「老佛爺夫人的小說」卻成了一種表達方式,正如我們中國人說「瓊瑤劇」——如果有一部文辭優美的小說描寫一位花見花開車見爆胎的年輕女性,她贏得了全書幾乎所有雄性的傾慕,卻因為自己身份與所處歷史背景的原因,不得不掙扎於美滿的婚姻與熱切的愛情之間,反反覆覆神傷不已,在現代法國它就會被稱為「老佛爺的小說」。

老佛爺因自身生長環境的緣故,對平民的生活一無所知,故此只會描寫一些飽食終日無所事事只好用愛情來自我折騰的天之驕女驕子,除了「角色個性與歷史環境所造就的悲劇」這種基調頗可玩味外,很難說有什麼高深的思想境界。一般說來,這些小說多是些無病呻吟只堪用於打發時間用的蒼白膚淺之作。
另一方面,也正因這位夫人出身名門熟悉法國宮廷,因此她筆下所描寫的上流社會的生活習慣與一些皇室形象,頗有文獻價值。再則在這位夫人所處的時代,作為第一位現代小說家,其筆下的女主角有一絲萌芽中的女性主義的意味在,她們在歷史的洪流中執行自己的使命,在洶湧的感情面前責問自己的處境,她們更多專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尋找自己的位置決定自己要走的道理,比起今時今日仍然在中國電視螢幕上為了贏取某男的傾心而要生要死的偶像劇女主角來倒更有現代獨立的意味。
角色內心理智與感情,責任與自由之間的角力是貫穿了這位夫人幾部小說的主要衝突。圍繞這些教養優異的貴族小姐公子們面對家庭甚至國家的責任與自己內心煎熬的感情之間的掙扎徬徨,老佛爺夫人做了大量細緻的心理活動描寫,和環境因素的鋪墊襯托,也成為後世「心理小說」的典範。

綜上原因,在其所處的時代,這位夫人於法國乃至歐洲文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則今時今日,當自由戀愛已經成為一種主流,當現代女性已經擁有足夠的自主意識與獨立能力,再來改編這位夫人的短篇小說,其難度並不亞於改編《色戒》(原著La princesse de Montpensier的長度跟《色戒》亦相似)。而首當其衝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讓觀眾理解主角的動機。

作為兩部有意「復原那個年代」的電影,此片與《色戒》在歷史還原度上可謂同樣的忠實細緻。如同中國乃至美國的觀眾都被湯唯的腋毛驚詫,現代法國觀眾面對那個時代貴族的「新婚之夜儀式」也很大反應。本片很有興緻領觀眾參觀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主人和僕人如何休息,主食都吃些什麼,如何處理個人衛生(比如刮舌苔),怎麼醫治疾病(放血),法國各地領主和巴黎王室之間的關係,貴族女子閒在家裡都做些什麼,貴族男子們怎麼會平白無故地就決鬥起來,等等,另外服裝建築無一不講究。如果說有人對法國的宗教戰爭有所了解又對當時期的法國上流社會生活情況感興趣的話,這倒是一部不錯的寓教於樂的片子。

但是回到「動機」這個問題,本片比之《色戒》劇本的醞釀經營就相差很遠了。
同樣是採用女性視角,以女性為絕對主角,紀錄一個女人從單純無知充滿無限美好可能的少女到經歷世事情感變化的輕熟女的成長過程,在《色戒》中一切故事都是圍繞王佳芝展開的,我們看到她走的每一步錯與她經歷同樣的絕望和緊張,與她生出共鳴並最終能了解她的決定,不然「特務刺殺漢奸結果墜入情網還搭上自己」這個故事會顯得cliché,這是一個醞釀的過程。

而本片卻是以Lambert的角色切入的,編劇的目的可能是想以此先介紹一下本片的大背景。不過實際情況就是,如果不了解老佛爺夫人的觀眾,很容易將他誤解為第一主角,並試圖從他的角度來切入電影(人類本性,先入為主)。而Mélanie Thierry,先不論她的長相是否符合「古典審美」,她的存在感或者說氣場亦不足以從半路殺出即從Lambert Wilson的手上拉回觀眾的視線——兩位配戲的年輕男演員也沒幫上忙(倒是演Duc d』Anjou的Raphaël Personnaz表現得不錯),於是除了最後以她的話外音結束這個故事能表白這本是一個「屬於她」的故事之外,這整部電影的衝突中心感覺上根本不在女主角的內心變化,而在於Lambert的心理活動。
當然這一部份導演也要負責任,比起角色內心與角色之間的衝突,導演明顯更執著於抓緊一切機會展現當時的社會場景。於是一切的解釋,一切的tension,都消失在這些「展現」之外。Lambert為什麼愛上Mélanie,Mélanie對於Gaspard到底懷抱著如何足以自我毀滅的熱情,Grégoire跟Mélanie之間除了夫妻之義還有什麼樣的情愫存在,等等等等……Grégoire出外征戰——按照原著所說,足足有兩年時間,這兩年時間裡,Mélanie的寂寞,她和Lambert之間的接觸,如果給一點空間和時間去創造一些moment,就不至於在Lambert說出je vous aime的時候嚇人一跳了。這些moments的缺失,也阻礙了女主角的成長,如果沒有讀過小說,很容易覺得她一直到電影的最後都只是開始的那個花痴女孩,她為什麼答應嫁給後來的丈夫——這是老佛爺小說中一個重要的時刻,是理智壓制感情的時刻,後來又為什麼與以前的情人藕斷絲連,到底她在想什麼……觀眾始終是一頭霧水。

於是這就變成了「A和B相愛,但是A卻嫁給了C,C因為深愛著A而敵視B,同時D和E也不求回報地愛上了A」,這樣的一個cliché,喪失了老佛爺心理描寫的張力,失去了角色的成長,只保留了老佛爺小說中最為薄弱蒼白的一部份——無聊的愛情故事和糾結的人物關係。中國有瓊瑤片,韓國有偶像劇,美國有Twilight,這樣的故事全世界都不缺,任何時候都不缺。

PS:推薦給對法國天主教vs胡格諾派的宗教戰爭期間這段歷史感興趣的同學們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