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辛迪
2010-11-15 02:04:35
重要的是去接受生活本來的樣子.
美國電影有個永恆的主題: 尋找自我. 美國人有個尋找自我的法寶: 旅行. 美國人總是習慣在路上思考, 但很難說, 這種出行是對於自我的找尋, 還是對自我的放逐, 又或者只是對於現實的逃離.
當Liz和朋友說, 她要離開一年時, 朋友說她表現得就像一個college kid, Liz回應說, 她現在需要的就是像個孩子一樣: 從十五歲開始我就在不段的戀愛和分手, 我甚至沒有留給自己兩星期, 只和自己相處.
於是出走. Liz催促友人快開車, 快! 但如果David當時發出留下來的請求會怎樣...
Eat in 義大利, 很好的選擇: 美食與無限的享受, Liz當時所需要的生活的激情, 恰恰是亞平寧從不缺乏的. Liz在奧古斯都的墓中意識到了改變之於生活的意義, 於是她勇敢地和David提出再見. 義大利就是一段歡樂的樂章, 讓人捨不得離去, 可是生活遠不止是歡樂與激情.
Pray in 印度, 面對自己的必經: Liz是那個背棄八年婚姻提出離婚的人, 於是她幾乎是帶著內疚和痛苦踏上旅程的. 而Liz在印度找到了一個絕佳的釋放途徑: 冥想. 冥想幫助她學會放下. 而幸運的美國人總會在旅途中遇到一些智慧的老師, Richard, 離開時提醒Liz: Believe in love again.
Love in 巴厘島: 這是故事開始的地方. Liz因為巫醫的預言, 而擁有了拋棄當時生活的勇氣, 拋開了長達八年的愛的庇護, 這裡註定是她拾回愛情的地點. Felipe是個完美的對象, 相同的經歷...只是當真正的愛情再次出現時, 過去一年的那些經歷, 過去一年所收穫的勇氣, 都似乎不足以支撐...
這幾乎是一場茱莉亞羅伯茨的獨角戲. 是她的閱歷和氣場撐起這個角色, 讓觀眾們相信這個Liz在經歷了種種之後的確需要這樣一年去找尋, 是茱莉亞羅伯茨儘量讓這個一年的故事壓縮至兩小時看上去不是那麼蒼白. 也正是因為大嘴茱, 所以從一開始我就知道David不會是那個堅持到片尾的人, 賈維爾巴登的氣場才夠匹配.
我總是很欽佩這類電影中主人公的勇氣. 可能是不同文化的不同給予, 我想很少有中國敢於把自己的人生打包進12個箱子, 然後背起一個背包, 開始那所謂的找尋自己的旅程. Liz這樣做了, 還有許許多多美國人都這樣做了...
Liz在旅行中, 誠實的面對自己, 面對自己的那些過錯, 找到了自己, 找到了平衡...然後面對新的愛情她又怕再次失去這些, 失去平衡...
有句話是這樣說, 陌生的地方總有風景. 並不盡然, 其實重要的並不是沿途的風景而是看風景的心情. 之於Liz的故事, 重要的並不是在旅行中所得到的那些, 重要的是關乎她心境的變化.
所以那些美食, 那些冥想...都只是為Liz提供了一個躲避的保護殼, 當她真正再次陷入愛情時, 她還不斷提醒自己, 提醒自己回到那些保護殼中, 以免再次丟失自己, 丟失平衡.
記得Liz在義大利時, 熱情的義大利朋友問道關於Liz的關鍵詞是什麼, Liz選擇了daughter, wife, girlfriend...最終停留在了writer上, 義大利人應道: writer只是職業, 不是你. 現代社會常常混淆了關於自我的定義, 我們用職業, 地位甚至是財富的標籤去代替自己, 可是真正的自己在哪? 當我們這樣捫心自問的時候, 我們疑惑不前, 我們對現有的生活失望至極, 所以我們渴望逃離, 渴望找尋...可是那些所謂自我, 那些所謂平衡, 又或者是那些失衡...還有那些激情, 沮喪, 心碎, 愛...所有這些, 都是生活本身所涵蓋的, 都是豐富的生活所包括的. 所以重要的並不是找回生活的激情, 找到自我, 找到平衡...重要的是去接受生活本來的樣子, 只有去容納生活的全部, 才是真正的豁達.
by Cindy @Hang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