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特務間諜--Salt

特工绍特/特务间谍/叛谍狂花

6.4 / 330,288人    100分鐘 | 104分鐘 (director's cut) | 101分鐘 (unrated version)

導演: 菲利普諾斯
編劇: 寇特威默 布萊恩海格蘭
演員: 安潔莉娜裘莉 李佛薛伯 奇維托艾吉佛 Zoe Lister Jones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方聿南

2010-11-15 03:25:00

她「殺」過兩個總統


美國的特工題材電影大概和漫畫電影一樣,是存在「宇宙」的。正如漫畫中不同「宇宙」的超人和蜘蛛人平時見不到面,蝙蝠俠也會在另一個「宇宙」中化身邪惡但一樣身手不凡的貓頭鷹一樣,特工電影中不同「宇宙」的設定也有很大區別。

在《不可能的任務》的「宇宙」中,20世紀60年代,可隨意卸下的人皮面具已經是特工標配了,而且戴上面具後可隨意變作另一個與特工絲毫不像的人,甚至說話生硬,行為模式都可以提前模仿而惟妙惟肖,《邵特》中朱莉的易容術就比較尷尬,像極了本人不說,撕下來還麻煩的很,而且她的聲音絲毫不像一個男的。

在《24小時》的「宇宙」中,刺殺俄羅斯或美國總統這樣的大件恐怖襲擊,是需要一支裝備不亞於政府一流反恐機構高科技武器的恐怖份子小組齊心協力,加上政府內應(甚至是美國總統本人)的協助,才有八成把握的,《邵特》則討了個大便宜,一個被無端端誣陷成間諜並被滿城追的四處跑的女子,居然簡單整理了一些裝備,上網下載幾張圖紙,就能一舉攻破聯邦特工和特勤組的銅牆鐵壁,射殺俄羅斯總統於眼前(甚至還造了個大騙局)。

和《邵特》的宇宙比較接近的是大名鼎鼎的失憶特工伯恩,但即使是伯恩也不敢在他的追捕勢力本土——美國太過放肆,他的單打獨鬥僅限於在印度,俄羅斯,北非,以及一些歐洲小國,一旦到了美國本土(第三集結尾),還是有一個情報局熟女內應施以援手,方能將整個組織的幕後扳倒。而邵特在全程中完全沒有助手,硬是靠一個弱女子的身軀造成了數倍於伯恩的破壞,摞倒的對手之多(注意,幾乎沒有用槍)讓精通菲律賓武術的伯恩也望塵莫及。

《邵特》的懸疑並不新鮮,以主角身份的忠奸轉換來推動劇情在弗里茨•朗的《高度懷疑》中就已經成熟,雖然朗本人並不喜歡那個結局,但當時的美國觀眾受用的很。這種手法在凱文•科斯特納的間諜片《無路可逃》中達到了一個十分出色的效果,之後就有被用爛之嫌。而菲利普•諾伊斯這次將之設置為一個三段式的轉折,雖然本質上仍脫不了傳統,但畢竟還是令人眼前一亮,不至於將本片放進「徒有動作,劇情白痴」的分類中。

整個故事共有三處轉折,不斷叫觀眾疑惑邵特的真實身份。一開場,俄國間諜到中情局投誠,邵特遭到懷疑而拘禁,隨後脫逃,是一個典型的「無辜的人」式開局。稍看過美國大片的觀眾都很熟悉這種套路,一個有勇有謀的主角被陷於不法,要處處逃生且找出蛛絲馬跡的真相證明白己清白。而接下來的劇情大致也是這麼走的,邵特逃離中情局之後,又在四通八達的大街上上演了一場人與交通工具的精彩追逐,終於險險脫逃。至此我們毫不懷疑,邵特是一個優秀且忠誠的美國特工,她最終將幕後黑手繩之以法,恢復名譽。

但之後的情節就立刻打亂了觀眾的預期。邵特被誣陷為要刺殺俄國總統的間諜,她逃離了情報局追捕之後,竟然立刻開始著手實施這個刺殺過程。這其中當然有一些鬥智鬥力,但最終當炸彈爆炸,俄羅斯總統從天而降,並最終被確認已經死亡的時候,導演的資訊已經完全傳達出來了「邵特正是俄國間諜,而且她已經得手了」。無論我們如何無法相信,甚至對一個反派作為主角產生反感,這個事實都是如此的不可辨駁。

第二次轉折發生在邵特和他的俄羅斯接頭人會合。他們慶祝,他們商議未來的恐怖大計,他們甚至處死了邵特的「丈夫」,導演讓我們心安理得的接受邵特的這個新身份,然後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候把它撕得粉碎。邵特突然發難,一股腦端掉了所有俄羅斯間諜,然後對著丈夫的屍體凝視。在驚訝之餘,也給人釋然。畢竟邵特不是一個反面人物,她也許是俄羅斯間諜,但她畢竟還是與這群十惡不赦的傢伙劃清了界線,而且,她對自己的丈夫也並不是全無感情。但是即使到了這裡,我們還是不清楚她的身份和動機。比如,她可能是美國安插的雙重間諜,或者,她也可能僅僅是因為對丈夫的感情才背叛了同僚(這一點也有先例《尼基塔》)?

邵特隨後的行動再次出人意表,她開始進行刺殺美國總統的計劃。這裡算不上一個轉折,因為有之前的行為鋪墊,觀眾會把她的行為動機歸為前面的第一類,即她並不與俄羅斯間諜們為伍,但她仍是一個反美的恐怖份子。隨著邵特幹掉擋路的守衛,一步步接近總統,導演在不斷引導我們抱著這種思想,直到中情局高官射殺總統護衛,才揭開全片最大的第三個轉折。這以後,就是簡單的正邪對抗了。但觀眾已經在視覺上和智力上都得到了滿足。

細細分析,這個劇情絕不能說沒有漏洞,但導演菲利普•諾伊斯在不斷誤導觀眾心理預期的過程中,以環環相扣的動作場面鋪墊,叫人無瑕去專心揣摩劇情合理性,即使是自始至終欲推求邵特真實身份的觀眾,也會因為太過專心於此,而忘記了片中至關重要的那種毒蜘蛛出現的作用,這樣的效果,雖然稱不上峰迴路轉,但也絕沒有侮辱了觀眾的智商。

愛情在《邵特》中是著墨極少的部份,只有一些支離破碎的閃回片段,交代這兩個身份差異巨大,註定是悲劇結局的男女的些許情史。但在我看來,愛情是這部電影中的重頭戲。邵特作為一個從小受到俄國間諜訓練,在美國潛伏十幾年,甚至在北韓的嚴刑拷打下也毫不屈服的特工,必然有著鋼鐵般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但這種意志和信念在愛情下完全土崩瓦解,甚至可以說她在全片中的行為動機無不來自與愛情,對愛情的渴望和對失去愛情的復仇。她眼睜睜看著愛人死亡時的眼神交織著複雜的感情,上一次在動作片中看到如此感動我的愛情,還是在《皇家賭場》的結尾。

動作是《邵特》中毋庸置疑的重點,安吉麗娜•朱莉從影以來,從來沒有哪部影片中有這麼大規模的動作,即使是她的招牌《古墓麗影》系列,也是華而不實的攀爬跳躍和耍酷開槍多過實打實的傷筋斷骨,而《古墓麗影》雖然是幻想冒險片,但誇張程度還不如《邵特》。菲利普•諾伊斯似乎有些用力過度,我們清楚的見到了朱莉是如何從一個人的角色,轉變成一個幾乎是神的無敵殺手。

影片開頭對動作戲的描繪還比較克制,邵特首次脫逃的過程雖然長達二十分鐘,但她自始至終沒有和任何追捕勢力正面交手,只是一味逃跑。一邊是邵特衣冠不整,赤裸雙足,上躥下跳的狼狽逃亡,甚至連內褲也要脫下來,另一邊則是荷槍實彈,裝備精良的武裝部隊,以及情報局無孔不入的監控設備。兩邊實力的巨大反差,無不表現邵特作為一個平凡女人的心力交瘁。她藉助馬蓋先式的道具和玩命的車頂飛躍逃脫追捕時,我們讚嘆的是她的智慧和勇氣,也對影片的邏輯表現出可信。

但諾伊斯很快就扭轉了這種局面,而且藉助了一段交通工具的追逐來表現這個扭轉。在片中,邵特徒步跑進堵塞的車流中,追捕的情報局SUV頓時失去了優勢,只能一邊鳴喇叭一邊緩緩的繞過各種車輛,氣急敗壞的完全追不上邵特的奔跑。而邵特隨後順手搶到一輛摩托車,瞬間成為交通擁堵中的最大贏家,絕塵而去。這種大與小的體積對比,又與雙方快與慢的速度對比恰好相反,彷彿在暗示邵特雖然孤身一人勢單力薄,但之後將化身比整個體制的武裝更強大的力量,而之後的劇情也的確如此。

從刺殺俄羅斯總統一場開始,邵特儼然已是一個無堅不摧的殺人機器。自此她的對白十分稀少,但身手卻彷彿有如神助,沿途的紐約警方,中情局特工,白宮特勤組,各個彪形大漢在她面前沒有能走過三招的。邵特極少開槍,制服對手全靠擒拿格鬥,100多磅的身體卻每每能揮出擊碎壯男下巴的重拳,或使出折斷對手手臂的力量,偶爾幾次,可以解釋為偷襲成功,但一路上佛擋殺佛的過關斬將,即使放在一部風格誇張的動作電影裡,也實在難以叫人信服。

邵特的對手被刻意描繪成極度專業的政府武裝,無論是警方還是特工,在指揮調度和現場行動,互相配合嚴絲合縫,顯示出極高的安保和反恐素質。但一旦面對邵特,就屢屢犯下低級錯誤。比如戒備森嚴的中情局總部,居然不對一個鞋尖藏著兇器(這種伎倆有多老套)的投誠間諜搜身;抓捕一個剛剛刺殺了俄羅斯總統的極度重犯,只是簡單的派紐約警察押送,而且除了手銬,對犯人沒有其他管制措施;結尾更是荒謬,已經被當做刺殺總統最大嫌疑犯的邵特,竟能在被逮捕的狀態下,施以如此匪夷所思的致命一擊,最後用直升機押運時,守衛更是少的可憐。這些對手之無能,對於把邵特從人變神,可謂是功不可沒。

不過好在,不管這故事有多麼的不靠譜,我們總是還有點東西可以相信的,比如,這類電影中的黑人絕不可能是反面角色。請牢記這一點,最起碼在未來幾十年的好萊塢電影中,大家都可以根據這個線索來推斷人物的忠奸,必然事半功倍。

文/方聿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