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月的天空--October Sky

十月的天空/飞一般梦想/火箭男孩

7.8 / 99,475人    108分鐘

導演: 喬強斯頓
編劇: Homer H. Hickam Jr. Lewis Colick
演員: 傑克葛倫霍 克里斯庫柏 蘿拉鄧 克里斯歐文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子馳

2010-11-18 08:09:34

十月的天空,有夢想在飛翔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煤林是西維吉尼亞一個普通的小鎮,小鎮因煤礦而興,礦工和家屬們日復一日伴隨著煤礦的採掘過著簡單的生活。小鎮上有一所高中,很多平民的孩子們要靠在足球比賽中獲得獎學金而讀書。我們的主人公候默,小鎮煤礦監工(約翰希克曼)的兒子,卻因為體力有限而得不到足球獎學金。但是他有自己的夢想。

      故事起於1957年。當年10月,蘇聯人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了太空。高中生候默和他的同學們在一個夜幕下終於看到了在天空劃出人類軌跡的蘇聯衛星。夢想的種子,就在此時萌動、發芽。

      被火箭先驅沃納馮伯勞恩激發了靈感,候默下決心發明一個火箭。候默找來了三位志同道合的好友——羅埃李,歐德爾和昆庭——一起實施他們的計劃。學校裡的萊麗老師送給他一本微積分鼓勵他積極探索。

      他們製作的火箭竄進了父親在煤礦的辦公室。憤怒的希克曼一直指望候默接替自己管理煤礦,現在當然不允許候默在自己的地盤上搞試驗。四個年輕人毫不氣餒,來到遠離煤礦的一個荒郊建立了自己的試驗場,到廢棄的鐵軌上尋找好鋼,尋求鎮上居民的幫助,一次次地失敗、改進、調整、修正,幾個年輕人忙得不亦樂乎,他們的火箭終于飛上了天空。報社記者採訪了候默,他中意的姑娘拿著報紙讓他簽名……

    就在火箭小子們意氣風發的時候,警察來到了小鎮。一處山林發生了火災,現場發現了一枚火箭,他們四個難逃其咎。保釋後,不被允許試飛的他們傷心地燒掉了觀測用的小木屋。此時礦井也出事了,候默的父親受了重傷,為了父親的康復,候默主動到礦上工作。

     不甘現狀的候默經過自學終於算出了火箭下落的半徑,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發現:那枚引起火災的火箭並不是他們的。他和同伴昆庭終於按照推算的數據找到了自己的火箭。

    他們和校長來到警察局去辨認那枚肇事火箭,發現那只是一枚航空信號彈。事情澄清了,一直不讚成他們製造火箭的校長也支持他們去參加縣裡的科技博覽會;但出院後的父親不同意候默離開礦井,他為候默在礦井的出色表現感到驕傲,並希望兒子能夠繼承他的事業。為此候默和父親產生了激烈的衝突。

    候默代表大家去參加全國科技博覽會。由於展品意外失竊,候默打電話回去求助。在母親的勸說下,父親帶動工友趕製了一個新的寄到現場。火箭小子們獲得了最高榮譽獎,四個人都獲得了大學的獎學金。戴著獎牌回來的霍默在礦井前和父親進行了一次談話,邀請他來觀看他們在小鎮的最後一次火箭發射。一次都沒來看過他們試驗的父親希克曼終於出現在了發射場。霍默把發射器遞給了父親。火箭騰空而起,拖著長長的煙霧飛向天空。

      影片最後以字幕的形式,記錄了以下資訊:
     「候默海湛(後來)成為太空署的工程師,為太空梭任務訓練太空員。」

    影片根據NASA工程師Homer Hickman的自傳改編而成,於1999年上映。本片成功之處在於並非單純的描述一個青年的奮鬥經歷,而是將其與時代大背景結合起來,因而這部勵志影片也就有了更深刻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

    「十月的天空,有夢想在飛翔」,我用這樣一段話作為標題,俗是俗了點,卻是我觀看影片之後心底自然想到的一句話。我們年輕的時候,擁有一個夢想,並且帶著希克曼這樣的父輩遺傳的倔強,去實踐,去探索,這個過程也就成就了一段美麗的人生。

      四個火箭小子——候默,羅埃李,歐德爾和昆庭為了尋找適合火箭噴射口的耐熱鋼材,去偷廢棄鋼軌;聽見火車來了,拼命地去阻擊火車,當發現火車只是虛驚一場時,他們禁不住自嘲的大笑……在我們年輕的時候,和志同道合的隊友一起成就年輕的故事,是多美的事情啊。

      影片大概有兩條線,一條是候默造火箭的歷程,一條是和父親的關係。由於親情的加入,這部影片避免了說教,顯得更加感人和自然。如果沒有人在那裡發現煤礦,也就沒有煤林小鎮。父親希克曼是整個地區的中心人物,而他也希望候默接班。但是候默想走出小鎮追尋自己的理想,他想當一個科學家,而他的父親不理解。所以他們不斷地發生矛盾。父親是愛孩子的,但是由於孩子沒有按父親安排的成長而表現出這樣的一面來。他是個表面嚴厲的人,內心卻不是。正因此,影片最後父親才會出現在發射現場,想來算是父親對兒子最大的認可和精神支持。

      影片最感動我的地方是,無數美國人仰望星空的那一幕。冷戰的大背景下,美國社會上下,從華府政要到藍領工人,從五角大樓到偏僻鄉村,被這一壯舉深深震動了。即便在落後的煤林鎮,礦工們熱切地聚在收音機前收聽廣播。這樣的民族難道不是優秀的民族嗎?也正是在這樣的民族,產生候默這樣的年輕人才顯得那麼自然和真實,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社會認同,美國才能引領我們的人類文明取得一個個輝煌成就。這樣的說法未必會讓狹隘民族主義人士喜歡,但是難道不是事實嘛?


    基於上述思考,我以為,「十月的天空,有夢想在飛翔」,還有另一重意義。影片在蘇聯人發射人造衛星的廣播中展開。美國公眾對星空的關注,可以看做影片的第三條線索,這是一條隱藏在深處的線,卻是最有點評價值的線。限於目前我z f對言 路的 管 制,我的影評點到為止。

      同樣是1957、1958年,東方的中國人在做什麼呢?在上百年的近代化歷程中,我們這個民族把過多的精力放在了燃燒的運 動狂熱和整人治人哲學上,即便少那麼一點點,而對科學、對真理、對知 識分 子多一點尊重,中國都不至於走那麼多痛苦的彎路。

    1969年,美國阿波羅登月成功。全世界的新聞媒體都進行了轉播或者報導,唯有中 國的媒體上依舊是連篇累牘的政 治 運動。一位到訪的外國政要說了這樣一句話,大意是「我不相信一個對人類登月充耳不聞的民族,能把我們的文明引向怎樣的未來」。一針見血。

    當美國的小候默們在用心地探索火箭的時候,中國的年輕人在追求什麼,在關心什麼?當美國的希克曼們對兒子們探索科學的熱情不斷鼓勵的時候,中國的家長老師們在向孩子們啟發一些什麼?

      歷史可以照見現實。即便我們今天的社會已經遠離了六七十年代的政治狂熱,我們依舊不能放棄對這個問題的批判和思索。嫦娥飛月的今天,我們這個社會關心厚黑學遠勝於關心社會公眾個性的解放和夢想的追求,也正因此,媒體所做的《中國夢》系列欄目才受到崛起中的知識菁英和無數的普通公眾的關注。

    當下,教育改革、科教興國的任務越來越艱巨。攸關整個中華民族創新能力和中國大國崛起希望的教育科學事業,以及教育改革和科學振興所仰賴的尊重知識、尊重文化、尊重知識分子的有活力的社會機制、文化氛圍的構建,實在任重道遠。

      黑格爾說:「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 總理一首浪漫主義的詩歌燃點了公眾「仰望星空」的話題。按照日本著名教育家福澤諭吉的說法,一個民族要崛起,要改變三個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變,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變,第三是器物與經濟的改變。這三個方面的順序,應該先是心靈,再是政治體制,最後才是經濟。把這個順序顛倒過來,表面上看是捷徑,但最後是走不通的。大國的崛起,首先應當是大國子民心靈的崛起。

      十月的天空,每一個人的夢想都可以飛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