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Ⅰ--Harry potter & The Deathly Hallows: P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哈利波特死神的圣物(港/台)/哈利波特与死圣(上)

7.7 / 598,629人    146分鐘

導演: 大衛葉慈
編劇: 史蒂夫克勒伍 J.K.羅琳
演員: 艾瑪華森 雷夫范恩斯 丹尼爾雷德克里夫 海倫娜波漢卡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trawland

2010-11-20 10:47:12

十年的光球


十年前我在新華書店看到《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這本書的時候,我沒有記錯的話那時賣十九塊五,用我僅有的二十塊錢買的,並且絕對是偶然,因為當時「這本書從上到下沒有吸引我的地方」。即使是現在看來,我想到這十九塊五時,仍然覺得那是我花錢花得最值的一次,很大程度上說,這次購買改變了我今後的生活。

這十年來我嘗試過寫作一些氣息古怪的小說,大多受到這部小說乃至後面幾部的啟發。或許五六年前,同樣在某個課堂休息的時間裡,很多人跟我一樣拿著鉛筆,嘴裡唸唸有詞,指著同桌說一句「昏昏倒地」;或者跨上一把值日用的掃帚,得意地蹦起來,神氣活現。但是這些都過去了,慶幸那種奇妙的感覺從未離開過我的生活,包括我第一次見到對角巷呈現在電影螢幕中時,高興得大喊大叫;看到哈利在對角巷見到光輪2000時,興奮得好像它真的存在;夢見自己被分到了斯萊特林,死活不肯,但是分院帽說我有的是聰明,但是缺乏勇氣。

事實上我看過的每一部哈利波特電影都給了滿分,那根本是不需要理由的,那種感覺就好像在表達一種謝意,感謝我們的時代,讓我們有機會看到魔法變成了眼前的景像,感謝這個時代的科技,讓我們看到了魁地奇。或者這種感覺,只有那種從讀者變成觀眾的人才有:把電影的好壞留給能夠評斷拍攝技巧的人去書寫,電影只是把我們最熟悉的那些片段重現了,而且重現得真實可觸。當很多人因為無法理解某些情節發生的原因而懊惱時,就讓我們耐心地講解給他們聽,用一種特別驕傲、得意的姿態講解給他們聽,心裡也覺得特別溫暖。

有時候我也問自己,除了哈利波特,還有什麼事情可以讓自己堅持十年?

十年來,真是因為有了哈利波特的陪伴,無論是每一部新書的出版還是每一部電影的上映,從來都不會錯過。我說這本書改變了我的生活,因為從那時開始我才走上了寫作的道路,可能天賦有限,我至今也不是一個寫作的能手,但是對於我十年前的選擇,選擇寫東西而不是唱歌跳舞畫畫,我也沒有什麼好後悔的,至少到現在,我從武漢來到北京,也是因為選擇了和寫作相關的工作。

於是每天奔波在北京擁擠的地下鐵連起的寫字樓和合租公寓,和無數心懷夢想和執念的年輕人擁擠在一起,吃飯加班,失落時給朋友或者家裡人打個電話,或者坐到電影院裡,正經八百地告訴自己,要像哈利波特那樣,有勇氣。

首映那天我們加班到了0點。那一天很不順利,工作沒有做好,和他人的聯絡也很糟糕,0點15分,我忽然收起東西,從公司一路狂奔到汪達,只用了十分鐘,但是我到那裡時,所有的人都告訴我不能進去了,沒有下一場,只有第二天或者第三天再來:「不能看了,不能看了,不好意思。」我從電影院徘徊了很久才走出來,走到天橋上,忽然失聲痛哭。

當我第二天終於坐在電影院最中間的位子等待電影的開場,忽然感到前所未有的滿足,一種失而復得的愉快。電影不需我來評述,但絕對比前一部好,最難忘的是羅恩用滅燈器找到了哈利和赫敏的時候,他說到「出現了一個光球……那個光球就這樣……進入了我的心裡……」……

那是這三個朋友,真正長大的時刻。十年前他們在霍格沃茨陰暗的宿舍樓道里穿梭,無憂無慮,十年後的他們也要面對各種棘手的事件,好在他們總能庇護彼此、找到彼此。

就算我說自己重新經過那座流淚的天橋時忽然感到渾身充滿了力量,也從來不覺得矯情,況且寫這些東西也不為說明電影的好壞。當我看到這部電影也快要走到了終結、英國報紙紛紛製作類似「再見,霍格沃茨」這樣的專題時,也不能倖免於不捨和懷念。只希望有朝一日那頂在夢裡面把我分到斯萊特林的分院帽能夠改變主意,把我分到格蘭芬多。當我得到時,提醒我不要忘記曾經失去,而失去時,能夠看到引路的光球。(媒體用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