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kuo
2010-11-20 23:34:34
走,或漂泊
在無數尋找生活真諦的影片中,《飯禱愛》(借用某明星的名字,順便說,網友們的智慧真是可愛)是拍得很好的一部,美食美景、酷哥美女,還有滿口該死的「心靈雞湯」的真假哲學大師,讓人覺得,尋找人生意義的過程也可以是浪漫和唯美的,不必一味苦兮兮。
「療傷」(比較爛的詞,但是還有更爛的「救贖」)是每個人都必須學會的,而如何走出某個陰影,則有各自不同的方法。比較起自我修復來,漫遊世界、有49個國家簽證的伊莉莎白確實有些太奢侈了,當然這是導演的意思。實際上去印度和去薊縣的意思應該差不多的,只不過現在還不能去火星。
從義大利到印度,再回到巴厘,伊莉莎白在經歷一個外部的空間轉換,不過更多是遇到一個個無緣或有緣的人。不同的嘗試使她最終才知道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伊莉莎白的「平衡」在於她的拒絕,而能夠拒絕才意味著獨立和真正的獲得,是自己「取得」而不是「被」。她說自己相信了「探索的物理學」,就是在尋找的過程中去學習和不斷領悟。
說到玩哲學,說實話,「探索的物理學」有點小兒科,伊莉莎白最後的轉折也是為了劇情的需要,而且裡面可能還有自尊的問題,不是那麼簡單的,尤其是對兩個成年情感上的老油條。倒是在義大利的一次爭論比較有意思,西方國家互相地域攻擊也很好玩,美國文化並不出人意料地被義大利代表的歐洲文化嘲弄了一番。現代人(美國人)做什麼都要有人來提醒,你「應該如何」,於是去「如何」,而不是自己理所應當地去「如何」。這應該是一個亮點了。
慈善。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而不求回報,贈人玫瑰,或許才是快樂的來源,但是這個東西是不能說的,只能自己知道,一旦大張旗鼓,就不是善了。那些在電視裡說自己的理想是建立一個什麼基金會的人,特別令人鄙視,你永遠也不會看到那一天的。所以,當伊莉莎白去籌錢幫助小女孩實現願望的時候,才是找到自己「用處」的時候。影片的這個元素可能在西方比較平常了,沒怎麼說。也是,人家早裸捐了,咱們還詐捐呢。
伊莉莎白最後原諒了自己、找到了平衡、獲得了愛情,在落日下泛舟在濃濃的愛河,一個大團圓的結局。有人責怪電影太老套、太做作什麼的,當然可以批評,但是也別太斤斤計較了,你一認真就錯了,電影就是提供夢的。電影裡的人是剝去了歷史和現實的,不能對照。太現實感的人最好去經商,而不是看電影。
電影裡的主角幸福了,不用再走(誰相信?)。而我們,還要辛苦恣睢地走,肯定的。或者說,是漂泊,愛走不走,反正時間不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