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布拉格的春天--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布拉格之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港)/布拉格的春天(台)

7.3 / 38,868人    171分鐘

導演: 菲利普考夫曼
編劇: 米蘭昆德拉 尚克勞凱立瑞 菲利普考夫曼
演員: 丹尼爾戴路易斯 茱麗葉畢諾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戚小七

2010-11-21 03:38:05

前半場的英雄


5/16/2006

片名:布拉格之戀
英文名: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高中課本對戰後社會主義陣營的東歐國家的描述基本上一帶而過,這些與彼時中國有著深厚友誼和類似悲哀的國家,已經被發展中功利的中國忘卻了。
即便科索沃戰爭,屢屢提及南斯拉夫去脈,對其來龍的解說也往往跳過蘇南交惡一節,倒是一追溯就追溯到塞阿紛爭,自不會再有人提中阿友誼萬古長青這毛老頭當年的題字,不會在意那個頻繁訪問順便問周總理討錢的霍查同志了。
 
這些與我原先的感慨並不關聯,只是些委婉的引子。東歐改革,旁人不會不記得那夭折的布拉格之春,即便掃興於那段歷史,也會用真小資偽小資的面孔去閱讀《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搬至螢幕便是布拉格之戀。1968年這場醜劇中,杜布切克是悲劇英雄,而華約五國將面對日後的難堪。
 
哥穆爾卡是最大的幫兇。當他慫恿蘇共對捷採取武力行動的時候,我們已經很難想像那會是一個弱小國家曾最為巨大堅毅的身影,很難想像這是那個在波茲南事件中挺身而出,不卑不亢地擊敗了赫魯雪夫的英雄,甚至,差點忘記了他曾帶給波蘭的「十月裡的春天」。
 
前半場他以最華麗的姿勢揭開序幕,哥穆爾卡用不眨眼睛的鬥爭,贏得了與共產世界最高首腦的對抗;弱小的波蘭依靠哥穆爾卡的巨大政治魄力戰勝了強大的俄羅斯帝國。
平反波茲南事件,又再一次正面了哥穆爾卡的社會良心和政治魄力;然後,是全面的民主化道路的改革,在旅途中,在火車上、飛機上,這個波蘭第一領導人會突然打開公文包,拿出他的夫人索菲亞給他準備的夾肉麵包,津津有味的啃著;他的民眾視他為如家人般親切。
 
如果沒有後半場的墮落,一切將是完美。但當社會的發展完全依賴於領袖的明智,當制度的運轉依賴於領袖的個人權力時,領袖和社會兩方面的悲劇已經埋下伏筆。而波蘭本身就是靠領袖的明智和個人力量而取得了巨大社會進步的典範,一如蘇聯,一如中國。這又是一種很難鞏固的社會進步,歷史最終所記錄下來的50年代的波蘭改革,是一個悲劇性結局,彼時所有人看到了枝葉繁密,卻在本該瓜熟蒂落的時候,枯葉落到了幾乎每個期待中的人的手裡。

哥穆爾卡的改革只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當被他本人釋放出來的民主力量,最終危及到波共的領導地位時,哥穆爾卡動搖了。非但如此,他將他的墮落與混沌蔓延到東歐其他國家。
早在納吉被處於絞刑,哥穆爾卡順著調子說批判納吉的修正主義錯誤,這便是一場自相殘殺的悲劇。
 
很多人扮演著如此的角色:前半場是英雄,後半場卻成為歷史的罪人;出場是英才,閉幕是昏庸;序幕是高尚,落幕是墮落。又如汪兆銘。
人之生,不知該到何時戛然而止會顯得恰到好處。此時粉墨登場,彼時黯然退場,怕也是一般規律。只是落差過大,於人於己都顯得過於潦倒荒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