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吸血鬼[1931]--Dracula[1931]

吸血鬼/恶夜怪魔/吸血僵尸

7.4 / 59,600人    75分鐘 (censored version) (1936 re-release) | 85分鐘 (original 1931 releas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ost_special

2010-11-25 04:57:56

簡評此劇


前段時間看了BBC今年推出的三集紀錄片《恐怖電影的歷史》。這套紀錄片並不以渲染恐怖為賣點,而是一種嚴謹、近乎學術化的態度考證、討論了作為重要電影類型之一的恐怖片的發展歷史、風格演變以及引發觀眾觀看恐怖片的心理機制。其中第一集介紹了一些重要的早期有聲恐怖片,如《Dracula》、《Frankenstein》、《Mummy》等等,光從片名上就能看出它們對後來的電影產業乃至大眾文化產生了多大的影響。提到這些電影,就不能不提拍攝它們的Universal公司,以及被這家公司包裝出來的兩大恐怖片明星:Boris Karloff和Bela Lugosi。儘管這兩人在影史及後代觀眾心目中佔有不相上下的地位,但他們在世時受到的各類待遇卻天差地別。作為來自匈牙利的舞台劇演員,在藝術上深受表現主義影響的Lugosi因為自己蹩腳的英語和孤高的性格受盡凌辱,為只能充當B級片中的怪物而自暴自棄,最終在毒癮和貧困的雙重折磨下離世,甚至都沒看到他扮演的Dracula被承認為經典螢幕符號的那天。而Boris Karloff則因為他良好的心態得享高壽,雖然總在電影中扮演程式化角色,這位英國紳士卻為自己因公司力捧而獲得的聲譽心存感激、善待他人,成了人人尊敬的影視界前輩。——這兩人人生軌跡的差異簡直能給「性格決定命運」的老話做實例。但是話又說回來,性格極端、命運多舛的人雖然常把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變得痛苦不堪,但又偏會激起後人狂熱的崇拜和仰慕,因為他們病態而特點鮮明的人生總能將普通人「正常」的經歷襯得毫無色彩和價值。可能這也就是Tim Burton會在電影《Ed Wood》中精心刻畫Lugosi潦倒的晚年並感動了大批影迷的原因。

Lugosi首次在螢幕上扮演Dracula時已然年屆五十,外貌上不可能有多麼吸引人。而且不知是出於導演的要求,還是他個人的電影演出經驗不足,Dracula從語言到舉止都十分誇張,跟周圍演員的生活化表演格格不入。依照現在的審美觀點,這顯然是一種「過猶不及」。假如Lugosi不要那樣刻意做出猙獰的表情,擺出誇張的姿勢,而是自然地展示他的儀態風度(他的肢體動作具有雕像式的美),他的角色會容易讓人接受許多。但在當時美國較為嚴格的社會風氣下,過於吸引觀眾,尤其是女觀眾的鬼怪形象估計也得不到審查通過。對於現在的觀眾,《Dracula》更像一部藝術片而不是恐怖片:取自《天鵝湖》的片頭音樂,寬敞、傾頹卻不陰暗的古堡內景,低眉順目、嫻靜如古典仕女般的女吸血鬼,舉止莊嚴的Dracula本人,都賦予了電影一種緩慢而雅緻的特點,一點都不會令觀眾緊張,反而會起到某種鎮靜效果。當受到蠱惑的Mina緩步走向伯爵,隨著他從容、緩慢的轉身隱入他巨大的斗篷,觀眾恐怕只會為這充滿浪漫與宗教色彩的一幕而迷醉,想不到為女主角擔憂。在BBC的《恐怖電影的歷史》中提到,上世紀60年代英國Hammer影業拍攝的由Christopher Lee主演的《Dracula》已經開始刻畫伯爵與Mina之間的情慾。這讓我想到,從1931年的初版《Dracula》,到50年代版,再到90年代的《驚情四百年》,對Bram Stoker小說原著的不斷改編過程就是讓「愛」逐步戰勝「死」的過程:從30年代散播死亡、表情刻板的怪物,到60年代與女主角關係曖昧的外來者,再到90年代為愛而背棄上帝、令女主角生死相許的情聖,60年間,同一形像在螢幕上發生了多大的改變啊。其實細究起來,Mina和伯爵的關係甚至在1931版中就已經出現了耐人尋味的不同於原著之處:當Dracula在電影中第一次走進Mina的家時,剛剛還向未婚夫抱怨身體欠佳的Mina立刻激動起來,說什麼也不願去休息。這時鏡頭在她的上半身定格很久,細膩捕捉了她充滿期待的神態。同時,她的未婚夫對Dracula的不滿表情也顯而易見。可電影對這種感情的暗示也僅僅止步於此,不再深入。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