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花與愛麗絲--Hana and Alice

花与爱丽丝/花与爱丽诗/

7.2 / 4,231人    135分鐘

導演: 岩井俊二
編劇: 岩井俊二
演員: 鈴木杏 蒼井優 郭智博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oide

2010-11-28 08:09:14

清溪流水,落櫻繽紛


通過《花與愛麗絲》 寫於2009-02-05 22:48
 
很感謝讓我認識了岩井俊二。記得推薦我看岩井俊二的好朋友曾經說過,他的電影是東方美。但是的確沒錯,淡雅的東方美。宛如細水長流。暗香浮動。這種含蓄與隱晦放在《莉莉周》時,是滿心的壓抑。就算是陽光也感覺沉重而慘烈。而在《情書》中敘述兩個藤井學生時代時,又似一股明麗和清新。《花與愛麗絲》帶給我最大的感覺,則是早春時節似涼非涼,朝陽照進街頭,淡淡霧靄中,零零星星的點點櫻花待開。

追憶青春的滿心的情懷,卻好似隻有意會而言傳不出。不同的人喜歡看他的電影有不同的理由。我不是岩井的狂熱粉絲,更多的也許只是借他的作品找尋一種回憶。或是說追尋一種一直嚮往卻又未曾可及的美麗幻想。我在人生的這個階段並沒有過讓人刻骨銘心的感情,但不可否認的是,也有過如他大多電影中的那種青澀悸動。
 
喜歡岩井俊二電影中的青春,因為那是真正的純淨與真實。無論主題與風格是什麼,關鍵是,他們都真實。沒有矯情沒有轟轟烈烈沒有意外沒有奇蹟沒有完滿的大結局,確切的說是一定不要寫出結局,因為沒有什麼結局。因為真實的就是這樣。
 
只可惜現在太多的人喜歡把含蓄歪曲為曖昧之後再給人看。
只無奈現在太多的人喜歡用童話的結局來逃避青春的現實。
 
我突然想用茉莉來形容這部《花與愛麗絲》........
共同點是純白,清雅,香味暗暗又悠長。
看過太多的西方電影,也許就會淡忘了原來還有一種形式叫含蓄,原來還有一種風格叫隱晦,原來還有一種結局是沒有結局。其實細細看來,也許岩井俊二從來就沒有給我們提出什麼問題過,他所做的就是把我們從已經習慣了接受有答案的問題,拉回到了去破解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因為他的電影就是在講述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取材於現實,而且他講的時候忠於真實。因為現實本身就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所以電影不會有真正的結局。怎麼能讓他有結局呢?什麼又才是結局呢?結局就意味著結束,而生活是不會結束了。很多問題是沒有答案的,只是有方向的。而其實在我們自己的東方人哲學中,似乎從來就沒有過結局,就好比會說「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一樣。不相信絕對。所以忽略掉「結局」。
 
而對於這部電影,除了想用春天和茉莉來形容我的感覺,也找不到更好的喻體了。
用春天形容,是因為它好像可以幫人褪去塵埃,如沐春霖。是一種清麗脫俗的形象。陽光好似早春時節的清晨,兩個十五歲的女生,真實的定義在純淨而美麗的友誼中,即使是青春時會萌動的愛情,其實也只是為了讓她們更純潔,其實也只是讓她們更相信她們倆之間有多好。

愛麗絲定義遊戲規則是撿到了紅桃A就算贏,於是說:「我撿到了,那我就命令你,從今天開始,宮本是我的了。」花跑過去,死死的拽住宮本,驚恐的看著愛麗絲,「開玩笑的啦」愛麗絲淡淡一笑,轉過身繼續撿樸克牌,但是花卻撲了過去,兩人扭打起來。之後是兩個人在車上都睡著了,頭都靠在宮本的肩上。
愛麗絲和宮本在公園裡分別,愛麗絲最後用爸爸教她的兩句中文和宮本說「我愛你」,「再見」。轉身離開的身後,宮本站在那問「什麼?」
 
花看到宮本保存的真正的紅桃A,說要撕破,宮本只能說不撕破也可以的。花執意搶走樸克牌,走過整間教室,最後還是轉身默默地把紙牌還給了跟在後面的宮本。
 
花在演出前慌忙來到後台,遇見宮本,她讓宮本幫自己扎腰帶,而在前面泣不成聲地卻又要強忍著不哭的說「你要是真喜歡愛麗絲那一定是真正的愛情,她是個好女孩」,「其實學長喜歡我這件事,根本是沒有的。」但就在這時,宮本說「有的」「並且知道全部的事」....
 
花在舞台上表演相聲,下面只坐著一個人,花停了下來,台下愛麗絲說:「一個人喲」
 
花買了雜誌邊走邊看,愛麗絲等在那裡跑過去說:「讓我看看封面」花佯裝沒看見繼續邊走邊看躲避愛麗絲,「看看嘛看看嘛」愛麗絲與花又像以前那樣打鬧起來,封面上是愛麗絲。她們評價照片裡愛麗絲臉上的瑕疵,就這樣一邊走一邊說..........
 
這不就是最好的結局嗎?其實又哪裡需要結局呢?真的是不用再贅述了。這不是愛情片,只是我們每個人都曾經經歷過的青春。電影裡有過我們熟悉的那份青春的代名詞「淡淡的憂傷」,但顯然這不是主基調。就算人人都會說青春有淡淡的憂傷但不代表青春就應該有淡淡的憂傷。青春沒有什麼比人的其他階段更應該特殊的東西,它也是過程,唯一的特徵也許就是年輕。所以為什麼又要強加於它有什麼代名詞呢?
而花與愛麗絲之所以讓人清新,就是因為她的真實不加粉飾。娓娓道來的就是人人心中曾經都或多或少有過的情愫,娓娓道來的就是我們曾經都經歷都熟悉都親切的場景。就是真實的含蓄,真實的青素,有如淡淡的水彩。不加粉飾不加粉飾。
就像有些鏡頭都似乎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友情,與也許根本就不曾明白的「愛情」。也有亘古不變的親情。
 
花與愛麗絲一起上學一起學芭蕾一起互為對方打理領帶。
一起偷偷的跟蹤喜歡的男生。
她們同樣也會有生氣。真實的就像是自己。
花站在攝影展前看自己於愛麗絲在芭蕾班上的合影,眼中的是否是無盡回憶?
 
更真實的,還有愛麗絲的生活。
愛麗絲一個人的時候,也許是孤獨的。一個人收拾屋子,一個人在餐廳裡吃飯遇見媽媽與情人卻又不得不迴避,一個人在雨中披著雨衣練習芭蕾只是為了「釋放壓力」。她與爸爸短暫的見面出遊,她站在車廂里對著站台上的爸爸揮手說「爸爸」「我愛你」。一切都進行的那麼平淡,都只是在那份愛麗絲與爸爸分別時的,其實很普通,但卻又是淡淡的憂傷中,告訴我們其實青春不是只有友情與愛情。
愛麗絲堅持在一處又一處試鏡,每次都是一個人,每次都是一副嫻靜,愛麗絲一個人時很少有台詞,就連與周圍人交談都是很拘謹。她最後的那場芭蕾舞,就是在這首《Wo Ai Nee》中。這算不算是夢想?我很喜歡最後的芭蕾,岩井俊二似乎特意也給了這淡雅風格的電影一處清雅的華麗,就是這最後的芭蕾。
 
愛麗絲只有在和花再一起時,才是絕對的無拘無束,會肆無忌憚的大笑,會開花的玩笑。
但其實,她還是沉默的,就像其實她和媽媽在一起,和爸爸在一起,和宮本再一起。都是拘謹而少言的。對芭蕾,也許是一種沉醉的釋放。她在和爸爸道別時,在和花說「開玩笑的」淺淺一笑時,都是會讓人覺得心酸而心疼。
而花,和愛麗絲在一起時對比應該是內向的,但是她也會大膽的在宮本面前突發奇想的編造「美麗的謊言」。
 
其實外表大方的愛麗絲,內心細膩而善感,外表內向的花,卻是大大咧咧而隨性。這種每個人本身的多面與複雜的真實,會讓人看到自己。
就像這電影的海報一樣,清清淡淡。
感覺像是喝過一口清茶,卻無奈不是好的品茶者。所以嘴中即使有無限回味,卻怎樣也不知道如何形容。
真的不敢想像如果岩井俊二的電影中沒有了音樂,我會僅僅因為電影來喜歡他的電影嗎?
就像這提琴,緩緩的奏出來,就聯想到電影緩緩的步調,花與愛麗絲緩緩的青春,緩緩的在怎樣開始時怎樣謝幕。因為電影裡的音樂,越發顯得兩個女孩的純潔與美好。
我也始終覺得,不知是因為電影喜歡音樂,還是因為音樂而喜歡電影。但是他們都屬於岩井俊二。都有一種淡淡的東方美。
 
真的啊,沒有結局就是最好的結局,因為沒有結局才是最真實的結局,岩井俊二所做的,就是在提醒我們,這就是我們的生活,這就是我們所在的現實,這就是我們也許曾經或正在面臨的問題,所以,他在告訴我們之後悄然隱退,我們要做的,有無盡思考,有無盡回味,也許還會有追尋或反思。長久的縈繞,就是最好的記住的方式。對待他的的電影,最好的辦法,是讓他繼續擔當這種「醒酒劑」的角色,在無數雜陳過後,偶爾一襲清風拂面,再次無比沉醉.......

我們大多數人也許都只是在電影中尋找自己的影子。尋找同為少年時的一份記憶罷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使電影有時會有諸多紛雜的評論與褒貶,但我還是會想一遍遍的再看看,歲月無錯,青春難憶,能有一個故事與我們同行,總是件讓人幸福的事,所以何必再絞盡腦汁的爭個孰對孰錯,孰好孰壞呢?
東方人的青春畢竟還是保守多餘開放,羞澀多餘大膽,記憶霧靄中若隱若現的陽光雨露,浮動的茉莉清香,鋼琴單音的旋律,種種一切,在屬於東方的電影中尋找影子與回憶。
無論看什麼電影,喜歡看電影,都是因為它能把人暫時帶離現實,走入別人的故事,身臨其境卻又只是旁觀者的身份。
   
所以就進入這樣的世界吧,分明摸到了自己的影子,但又一去不復返。可好歹有個留戀。
  
宛若清溪流水,落櫻繽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