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Ⅰ--Harry potter & The Deathly Hallows: P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哈利波特死神的圣物(港/台)/哈利波特与死圣(上)

7.7 / 599,733人    146分鐘

導演: 大衛葉慈
編劇: 史蒂夫克勒伍 J.K.羅琳
演員: 艾瑪華森 雷夫范恩斯 丹尼爾雷德克里夫 海倫娜波漢卡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uc

2010-11-28 21:07:24

給工人階級的孩子一點希望


        雖然還並不是真正的「大結局」,但《哈利波特與死聖(上)》的首映,已讓全球哈利迷們陷入了最後的狂歡。票房可以說明一切,在這部「決戰序曲」中,已經有熟悉的配角接連犧牲,曾經的兒童魔法故事,變成了成年人的獵捕和廝殺。羅琳在兜了一個大圈子之後,不得不揭示最後的謎底:既有哈利與伏地魔的宿命對決,也有三人組的感情糾葛。這份直白的「黑暗」,顯然超過了兒童文學的範疇,命運似乎有些殘酷,畢竟孩子們已然一同長大。

        此時再來討論電影與原著的好壞,已經毫無意義,即便是影評人,也無法脫離這份文化潮流來簡單的剖析電影手法。哈利•波特和好友們的所做所為,完全是處在羅琳構建的一個魔法世界裡,要討論故事,就得深入到這個體系里,而置身事外的成年人,很難介入其中準確點評人物。很多小觀眾(也包括歐巴馬這樣的好父親),都是看著哈利波特和扮演者丹尼爾•德雷克里夫長大的。投入了十年的感情,共享了一個好友,來到電影院裡,只是想看他如何成長,把書中的文字演繹成小眼鏡後的堅強與勇敢。作為「連續電影」之一,《哈利波特與死聖》無法保證,也無需顧忌單集的完整性。在前六集長達十年的鋪墊之後,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兩代人的歷史延續,只能是越來越散亂,急需要來一次梳理,為最後的結局掃清道路。在這一集中,成年的哈利再也躲不開伏地魔的襲擊,呵護他的老校長鄧布利多已經在上集中先走一步。在強大的黑暗勢力面前,縱然是高大如海格,強力如穆迪,也只能用飛行摩托車和變身水幫助哈利暫逃一劫,之後就死的死,散的散,逃著逃著變成了「欲知後事,且聽下回分解」。沒有大對決和大懸念,陸續出現的小高潮,把影片略顯拖沓的敘事節奏轉入心理描寫,唯有魔法部里還有些喜劇元素,但是整部影片的主基調,始終是壓抑且悲情的。

        長期的粉絲效應,保證了哈利波特幾乎每一集都能創造「爆炸式」的票房,但這同時也讓非粉絲的普通觀眾陷入疏遠的尷尬境地。以往幾集的電影,至少還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或上課,或比賽,或探密,在主線的提示下,總會有未新配角登場,圍繞他引導出一段懸疑故事。但是在《哈利波特與死聖》中,開篇即是逃亡,結局也未見希望,作為導演的大衛•葉慈完全放棄了交代前因後果,直接讓三位主角在行動中挖掘內心。這種不管不顧非粉絲觀眾的創作態度,一方面彰顯了主創們的自信,另一方面也先證明故事到這個階段,寫作和拍攝技巧都不再重要。支撐觀眾看下去的唯一動力,只在於情感。對於不熟悉人物關係的觀眾,影片下半程的情感戲有些厄長。羅恩、赫敏和哈利三人曖昧的情感,凌駕於主線的危機之上,不少地方有悖於邏輯,羅恩吃醋時的表情也搶了哈利不少風頭。深諳商業寫作的羅琳,當然知道最簡單有效的煽情方式,莫過於讓熟悉的夥伴們一個個犧牲了。在前幾集裡來頭不小的「瘋眼」穆迪,居然就開場不久既戰死,主創們輕描淡寫的處理,無非是要突出哈利三人的孤立無援,把握住觀眾的情緒。隨著影片中每一場小規模交鋒,哈利的貓頭鷹、魔杖、以及突見奇功的小精靈托比紛紛倒下,又有幾個小觀眾受得了這種悲情的場面,悲痛的效果既已達到,用最少的特效埋下了最深的憤怒,為明年的大結局積蓄力量。

        從電影本身來看,哈利波特的「最後一擊」可以做到很輝煌、很慘烈,這個系列的導演雖然不同,但是編劇、美工和特效都保持了相對穩定的水準。在這兩部套拍的《死聖》里,上集沒能呈現全新的視覺效果。因為劇情的突轉,不再有魁地奇比賽和校園生活,就連老戲骨配角們也只是打醬油般一閃而過,被食死徒和伏地魔追殺的孩子們,就像失去母雞保護的幼仔,在老鷹的撲殺下東躲西藏,正面的高潮決戰只等來年。羅琳筆下的「兒童冒險片」由此變成了的「成人公路片」,趨近於標準的好萊塢動作懸疑類型片。導演葉慈在森林追逐那場戲中,確實模仿了《神鬼認證》的手持攝影和快速剪輯,只不過哈利手中拿的不是槍,而是魔杖。從魔法世界回到現實街區,羅琳自然也在作品中輸入了自己的社會觀和愛情論,魔法部被伏地魔控制後如同二戰時的納粹高壓;赫敏選擇了底層的「工人階級」代表羅恩,而非命運卓然的「菁英血統」哈利。當然,小觀眾們未必會注意這些,在整部無望悲觀的逃亡之中,唯有講述三兄弟聖物的動畫短片,還多少存留下一絲最初的童年氣息。

        華納在哈利身上賺足了票房,羅琳樂得從中受益,參與編劇,也通過觀眾的反應來及時調整故事的走向。從目前的趨勢來看,《死聖上》全球熱賣幾乎不成問題,運氣好的話,還能可能打破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記錄。《哈利波特》系列的成功原因來自多方面,雖有作者文筆生動、結構緊湊的優點,但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兒童文學題材枯竭,魔幻元素在流行熱賣,整個西方文化氛圍都從八九十年代的科幻轉向了保守的魔幻。而讓從去年開始,由《魔戒》和《哈利波特》掀起的熱潮正在消退,跟風之作《波西傑克遜神火之盜》的慘敗和《魔戒前傳》的難產中看出端倪來。一個戴眼鏡的小男巫或許很勇敢很可愛,但是成功的品牌運作和粉絲效應,更是《哈利》風靡全球的關鍵。更有甚者如引發少女痴迷的《暮色》系列,在這條道路上走的更遠,卻沒有前者的文學價值。哈利波特的成功,的確是這個時代的傳奇,一直被複製,從未被超越。


Luc,2010年11月23日
發於《先驅導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