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

美食祈祷和恋爱/享受吧一个人的旅行(台)/再单身游记(港)

5.8 / 107,977人    133分鐘 | 140分鐘 (director's cut)

導演: 萊恩墨菲
編劇: 萊恩墨菲
演員: 茱莉亞羅勃茲 詹姆斯法蘭科 哈維爾巴登 比利庫達普 理察詹金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mpip

2010-12-01 05:44:43

我是顆小橡果


前兩天看Big Bang的時候,Penny提到了Food Pray Love,甚至是Raj也對此書推崇有佳,於是就記下來了。後來在馬鈴薯上就看到了,竟然還是茱莉亞 Roberts主演的,43歲的她風采依舊,絲毫不見老態,飾演這個30多歲經歷離婚的女人來說還是蠻適合的。後來自個兒又找來了書來看,因為短短兩個小時的影片無法構築起作者的心路歷程。曾想說作者為什麼要起那麼奇怪的名字,三個看似毫無聯繫的詞語怎麼也和女性心理勵志暢銷書聯繫起來。故事講述的是主人公經歷了一段失敗的婚姻和伴隨的憂鬱歲月後,迷茫自己的人生的價值在哪裡?於是在義大利、印度、印尼三個不同國度之間尋找自己。

讓我們來看看一麗莎白如何形容自己:「我總覺得旅行值得付出任何代價或犧牲。我對旅行的愛忠貞不渝,正如我對其他的愛戀不見得忠貞不渝一般。我對旅行的感覺,就像初為人母的快樂媽媽面對她那難以應付、罹患疝氣、躁動不安的嬰孩懷有的感覺一樣——我偏不在乎自己必須經歷的嚴格考驗。因為我愛他。因為他是我的。因為他長得和我一模一樣。他儘可以吐得我一身都是——我就是不在乎。」——強烈同意!!!!

每個女人永遠是女孩子,就如每個男人其實永遠是男孩子一樣。只是女性所肩負的責任往往讓這樣的「女孩子氣」收斂隱藏起來,換而是對家庭、伴侶、子女的照顧。所以很多女人在「理所當然」結婚生子後,往往會為各種壓力所迫,漸漸淡忘自身的喜怒哀樂,將所有中心轉移到除自身以外的事物上。伊莉莎白對自己的婚姻遭遇並沒有著力太多,所以,那些「束縛和痛苦」究竟源自何處不得而知,我們只知道事業成功,典型美國中產階級的她不能接受身邊的這個男人,更不能接受要生孩子的這個事實,即使是她的前半生一直為自己設定了賢妻良母的角色。這個還未出生的孩子已然被母親選擇捨棄。我想,到底是她不喜歡孩子,還是覺得和丈夫無法撫養孩子,構建完整的家庭呢?嚴重的抑鬱困擾著她。最後是賠盡了所有的財產的情況下,她才換得了一個自由之身。付出如此大代價的理由只有處在婚姻中的兩個主人公人才心中有數,外人的任何臆測都是徒勞的。所以我們看到的只剩下一具破落的驅殼。

所以她決定休息一年,探尋自我以求心靈的平靜和諧,太熟悉的伎倆。我們姑且不談資本主義社會的女性為何擁有近乎奢侈的一年時間,我等如何羨慕,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有條件尋找自我,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尋找自我。想到一個朋友辭去了四大的高薪職位,隻身前往香港求學,學的還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塊的新聞專業。她固然會說旁人看到的只是她光鮮靚麗的職業,卻看不見加班的折磨和職場的艱辛,人說到底總是看不見自己擁有的東西。不過在人生的特定階段,選擇變化轉彎,的確是很需要勇氣的。不破不立麼,膚淺的我們在看到主人公一年脫胎換骨後重新出現,羨慕之餘又會忽略整個過程中,他們遇到的迷茫、無助、後悔的階段。所以說每個人的人生境遇完全不同,有些可以創造,有些只能接受。做與不做只在一念之間,結果如何,盡人事,聽天命。

首先,伊莉莎白到義大利品嚐美食,盡享感官的滿足,在世上最好的比薩與美酒的陪伴下,靈魂就此再生。吃,這最基本,最原始的生存慾望。人在經歷重大變故或者磨難後,往往需要滿足自己最基本的慾望,來證明白己還活著。讓我想起了《飄》續集裡,白瑞德和斯嘉麗在經歷一場幾乎奪去生命的暴風雨後,瘋狂纏綿。雖然白瑞德矢口否認自己還深愛著斯嘉麗,但這個藉口倒也說得過去。雖然還會感到孤獨和抑鬱,但義大利美食、義大利帥哥,這些美麗的,讓人重新激發生命動力的因子,確實使得伊莉莎白從陰暗裡走了出來。她不再失聲痛哭、不再鬱鬱寡歡、不再食不知味,她學習義大利語、品嚐各種美食、遊覽名勝古蹟、任自己發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很喜歡書里這麼介紹義大利語學習班:十二人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年齡層,而每個人來羅馬的目的都一樣——只因為想學義大利語。沒有任何人的長官告訴他說:「你學會講義大利語,對我們的海外事業經營至關重要。」大家,甚至連保守的德國工程師,都跟我有著相同的個人動機:我們每個人都想說義大利語,因為我們喜歡它給我們的感覺。這就是最直觀的感覺,無需想太多,做就是了。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宗教的影響深入到它的社會與文化的每一部份。宗教在這個國家及其絕大部份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決定性的角色。在印度人看來,宗教至關重要,認為沒有宗教就沒有生活,這種思想體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人們信仰宗教,按宗教教義行事。絕大多數人從早到晚,從生到死,一舉一動,無不與宗教聯繫起來.伊莉莎白有寫日記的習慣,而寫日記不僅僅是簡單的把日常發生的事情記錄下來,更是一種自我治療,當我們的靈魂趕不上我們的步伐,當外面會亂的世界干擾了我們寧靜的心,人的確需要以一種方式讓自己平靜下來。我不知道多少人用這種方法排解心中的焦慮鬱結,但就我個人而言,這的確是種很好的舒緩壓力方式。雖然天平和巨蟹一樣糾結,但還是偏理性些,所以基本不會出現伊莉莎白這麼絕望無助的時刻,因為基本上在自我毀滅前,就會割袍斷義,快刀斬亂麻的,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會去思考糾結這些事情。在印度,作者花了大量筆墨介紹了印度教和世界其他宗教,希望通過信仰拯救自己。我的人生閱歷有限,不過依然能在太多的作品中看到:最堅強的是人類的心,同時最脆弱的也是人類的心。雖然我是無神論者,但還是堅信信仰對一個人的重要性。作者在印度祈禱求索的過程對於我來說很晦澀難懂,因為這種心路歷程除非是親身經歷,否則很難感同身受。這個過程或長或短,視一個人的承受力和調試力而定。如果痛苦,就讓自己痛苦,要直面,而非逃避。只有戰勝自己才能走出陰影。

在巴厘島與摯愛的邂逅浪漫得放佛一場電影,讓我一下從之前的自我救贖和昇華中抽離出來。巴厘島表面上有著世外桃源般的平靜,其實恰恰經歷過戰火暴亂的血腥歷史。如何從無到有,如何承前啟後,如何保持和諧,這是巴厘島人民的秘密,這個秘密漸漸被伊莉莎白所諳熟。「想要到達平衡有時候需要失去些平衡」。我一直覺得治療一段感情最好的辦法就是投入新的一段感情中,曾冷酷地想那些對逝去感情唏噓感嘆的人,應該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替代者。但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運,會再次遇到MR RIGHT,第一次已經何其不易了。所以世間大概才誕生了如此多的「感人至深」的作品,讓一代又一代的人高歌稱頌。或許有些人會鄙夷我的對真愛的無知,但對那些不想投入新感情的人來說,是不是更想保持一段感情的純粹完整聖潔呢?人與人真的太不一樣了。

不同的人生階段,感悟是不一樣的吧。

--------------------------------------------------------------------------

如今,我在完全不同的情況下回到美儂島。打從上回來過這裡,我已週遊世界,搞定離婚,熬過與大衛的最後分手,把變換情緒的所有藥物從體內清除,學會一種新的語言,坐在神的手掌中度過難忘的印度歲月,在印尼藥師的腳邊學習,為一個亟需新居的家庭買了房子。我是個快樂、健康、平衡的人。是的,我不得不留意到自己正和我的巴西情人搭船來到這座美麗的熱帶小島。我承認,這幾乎是荒誕的神話故事結尾,好比家庭主婦的夢境。(或許也是我多年前的夢境。)然而,使我免於在這充滿光輝的神話中消散而去的原因,肯定是這個斬釘截鐵的事實--拯救我的人並非王子,而是我自己操控我的拯救--正是我自己,在過去幾年間,阻止我倒下。我想起自己讀過禪宗信徒的信仰。他們說,同時有兩種力量創造了橡樹。顯然,一切都始於一顆橡實,其包含所有的承諾與潛力,長大而成樹木。每個人都了解這點。但僅有一些人認識到,還有另一種力量在此運作——未來的樹本身,它渴望存在,於是拉扯橡實,將種子拔出來,希望脫離太虛,從虛無邁向圓熟。禪宗信徒說,就此而言,橡樹創造了自己所出自的橡實。

我思量自己近來蛻變而成的這個女子,思量現在的生活,思量自己一直多麼想成為目前這種人、過目前這種生活,不再假扮成其他人,而不做我自己。我想起到達此地之前所承受的一切,懷疑是不是「我」——我是說,目前這個快樂平衡的我,此刻在這艘印尼小漁船甲板上打盹的這個人——拖著艱苦歲月裡的另一個較年輕、較迷惑、較掙扎的我邁向前方。較年輕的我,是充滿潛力的橡實,但是較年長的我,是已然存在的橡樹,始終在說:「是的——長大吧!改變!進化!來這兒跟我碰面,我已完整、圓熟地存在!我需要你變成我!」或許四年前,就是目前這個充分發揮潛力的我,盤旋在蹲在浴室地板上啜泣的那位年輕已婚女子上方;或許就是這個我,在這名絕望的女子耳畔親切地低語:「回床上去,小莉……」老早知道一切都會沒事,一切終將使我們在此相聚,就在此地,此時。我始終平靜滿足地在此等候,始終等她前來加入我的陣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