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趙氏孤兒--Sacrifice[2010]

赵氏孤儿/Sacrifice

6.2 / 2,415人    122分鐘

導演: 陳凱歌
編劇: 陳凱歌
演員: 葛優 王學圻 黃曉明 范冰冰 趙文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老末

2010-12-02 05:53:28

面對《趙孤》,停止胡鬧!


《趙孤》上映之前,我看很多人都在蠢蠢欲動。先期冒出來,甩著膀子要惡搞一把的那些人,有多少自發行為,有多少幕後有人指使,誰也說不清楚。但作為一個看過陳凱歌導演所有作品的電影觀眾,我在此簡要呼籲一下,請那些幕後黑手離場!留下來的人,咱們都說真心話。

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別有惡意,別憋著壞非得拿一部電影撒自己的怨氣。因為這對於那些誠心實意拍一部電影的創作者們來說,無論如何都是不公平的。

《趙孤》我看了,憑心而論,確實有明顯的缺陷。陳凱歌的問題在於,他太糾結於「這個故事是否合理,現代的觀眾能否理解」這個疑問上。前四十分鐘,他幾乎是有些戰戰兢兢,萬分小心的將原作當中那些以「忠義」為一切戲劇性事件的前提的段落,紛紛進行了符合當下價值標準的修訂。在程嬰為什麼要犧牲自己的兒子而去拯救趙氏孤兒這個問題上,他做了最大的努力,而且幾乎就是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當一切塵埃落定,程嬰終於帶著趙孤走進屠岸賈府邸的時候,我長吁一口氣——他真的做到了。我以為,既然前面做了這樣細緻而完美的鋪墊之後,陳凱歌已經完全有條件將自己對歷史、對現實的深入體察融入到後面的九十分鐘裡面。他前面的努力已經使得他獲得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廣闊的空間——可惜的是,我們發現,導演在其後的九十分鐘裡面仍然執著於「觀眾是否能夠理解」這個疑問上面,仍然不停回過頭去繼續夯實那原本已經夯實的基礎。那種強烈地戲劇感停滯了下來,彷彿片中的所有角色都圍攏在一起去維護著那好不容易得來的所謂「合理性」。看到這裡我不由得有些感傷,因為我想起了《荊軻刺秦王》時候的陳凱歌,我想起來他飾演的呂不韋在充滿舞台感的聚光之下對嬴政所說的那句話——「你殺了我,就是告訴天下人,你不是我的兒子。。。因為兒子是不會殺自己的父親的」。那時候的陳凱歌不會如此戰戰兢兢,不會如此沒有自信,他也不會在合理性上耗費太多的時間,因為他有更重要的話要說。

我們回過頭來再說《趙孤》的前四十分鐘。這個大段落給我的直接感受就是,陳導的導演功課實在是太好了。每一場戲都那麼勁道,那麼準確。每一個演員的表演全都那麼給力。沒有絲毫的拖泥帶水,戲如潮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聲音和畫面的運用全都是大師的水準,就像他曾經在《霸王別姬》里做到的那樣。我曾有幸在片場見過凱歌導演工作,發現他能夠在一個之前從未到過的空間裡迅速找到最為恰當合理的機位。他會迅速做出反應,依據影片的內容對於空間進行合理化的改造,他可以準確地告訴每一個工種,他們的任務是什麼,如何才能做到最好。這是幾十年片場裡摸爬滾打積累的經驗,這是基於對電影這門藝術形式所懷有的無限熱愛和刻苦鑽研才具備的過人才能。看到他認真而投入的工作,你就會相信,他真的是一個好導演,是一個認真工作的人,他或許不夠靈動,也不是天才,但他懂得用最為笨拙的方式,去解決那些很難解決的問題。而《趙氏孤兒》恰恰也體現了這一點,他真的是用最笨的方式解決了最根本的問題。

只不過很可惜,凱歌導演的確有些老了,儘管他心中的氣象還在,但總是讓人有後勁不足的感覺。《無極》原本是一個好電影,從故事的立意到視覺特徵的確立全都沒有問題,可偏偏是因為過度糾結於人物關係,而導致故事情節的停滯和戲劇力量的鬆弛,這才給了某些人可乘之機,給抓住了把柄,盡情戲弄。《梅蘭芳》亦是如此,前半程真的精彩,可後半程的氣勢卻越走越低。只不過因為題材所限——畢竟是拍我們公認京劇大師,所以不好拿來惡搞。現在到了《趙孤》,又出現了同樣的問題,後半程氣喘吁吁,很多場戲幾近於無聊。這些虛弱的段落擺在那裡,讓心理扭曲的人不免有施虐的衝動。觀影現場,有人從始至終在發出難以抑制的狂笑。這實在讓人有些憤怒,可又無可奈何,畢竟陳凱歌給我們帶來的不是一部臻於完美的電影,如何解決好後半程的問題,可能是他之後的創作當中面臨最大挑戰。

說到這裡還想多說幾句,第五代導演這撥人近幾年好像集體變得不自信了。他們幾乎是誕著臉在討好觀眾,似乎又始終在怕被時代所拋棄。張藝謀被二人轉所綁架拍《三槍》,沒底限的墮落,到了《山楂樹》則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如果拍電影對於一個導演而言僅僅變成了本職工作,那麼又跟街邊賣麻辣串有甚區別呢?如果這些人一開始就是這樣倒也罷了,小瀋陽嘛——人家從最低級最庸俗的東西玩起來,可也是人往高處走,怎麼這些號稱第五代這些個大師人物們在拍了《黃土地》、《紅高粱》拍了《活著》、《霸王別姬》之後,一個個都越活越沒信心了呢?為何一定要跟上時代的潮流?為何一定要跟隨「時代的脈搏一同跳動」?為什麼那麼怕——老去?

你能想像黑澤明在六十歲的時候拍一部電影,被後輩的毛頭小子們盡情羞辱嗎?六十歲的時候,他拍《電車狂》,完全是個人化的東西,看不懂無所謂,也不在乎。八十歲歲的時候拍的是什麼——《夢》!他的電影在日本已經沒有多少人看了,本國的製片廠也不給他投資,但好萊塢給他投,所以《夢》是部美國電影。臨死拍的是《裊裊夕陽情》,豁達淡定,看透生死。怎麼可能像我們的張大師、陳大師這樣?一把年紀還在找人生的新定位?

透過這些電影,我們看到兩個字——「焦慮」。透過對於這些電影的毫無理性的惡搞和謾罵——我們還是看到了兩個字——「焦慮」。這也沒辦法,誰讓咱們都趕上了這個「不知所終」的年代?不過,我們都希望能夠回歸理性,不再擰巴。那麼就從眼前做起,對待《趙氏孤兒》不要再惡搞,陳凱歌導演作為一輩子兢兢業業拍電影的老導演,理應得到後生的尊重,就像對我們的父輩一樣,我們深知他們的侷限所在,他們很難再超越,但應該尊重他們,讓他們有尊嚴的走完最後人生之路。想想吧,將來我們的下一代也會這樣對待我們。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