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趙氏孤兒--Sacrifice[2010]

赵氏孤儿/Sacrifice

6.2 / 2,415人    122分鐘

導演: 陳凱歌
編劇: 陳凱歌
演員: 葛優 王學圻 黃曉明 范冰冰 趙文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方聿南

2010-12-03 04:18:22

賣腐者,意淫者,成大業也


(有不關鍵情節講解,自認所有劇情透露不會影響觀影樂趣,請各位放心。)

1

陳凱歌無疑是一個熟諳觀眾心理的導演,他總會讓你看到你想看的,但絕對是在你最想不到時候。

比如說,你絕想不到《趙氏孤兒》是一部靠賣腐和YY的男人撐起來的大戲,那些不夠腐或者不敢於YY的角兒們——即使他們是多麼大的腕兒——都爭先恐後的見了閻王,歷史到底是有膽量的人來創造的。不管電影質量如何,陳導的這個立意已經讓我很受用了。

但陳導畢竟是將近六張的人了,玩弄這些新時代元素,他還是欠缺火候。

《趙氏孤兒》絕對夠腐,我大膽猜測劇本中那些賣腐的文字,都透出一股三十裡外可聞的腐味。那些台詞,就跟老王的表演一樣,處處用力過猛,直白的讓資深腐女也要臉紅,生怕你看不出這是腐,這是在搞基。過猶不及,台詞雖然生猛,畢竟只能過過嘴癮,又不能真槍實幹,非腐觀眾抓耳撓腮,腐女腐男大呼不過癮,兩頭不著岸。比起《妙警賊探》《神探夏洛克》那種基情若隱若現,似有似無的微妙情調,陳凱歌真是大大落了下乘。

兩大主角,都是YY高手。開場不到一分鐘,老王就因嫉妒和野心驅使,憑空做起場面盛大的白日夢,才有之後的弒王殺相之舉;葛大爺雖然身份低微,武功近乎沒有,也敢憑藉一點藝術家的天分在紙上翩翩起舞,大肆YY十五年後的壯舉,要沒有他那大筆一揮,哪有最後的拔劍相向。這兩次YY,都在影院引起了哄堂大笑,看似顯得唐突,但陳凱歌的用意正是如此,如此嚴肅的殺戮計劃都能處理的如此爆笑,那麼影片後半段大量的雷人笑點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2

一部影片保持一個統一的風格很重要,但有時候導演的這種職業追求效果適得其反,典型的例子就是笑滿全片的《無極》。而像《趙》這樣只讓你笑上半段的電影,大有在前半段可圈可點的例子,有兩處讓我覺得十分驚喜。

一是謀反。從策劃謀反開始,一直是以老王的亂黨視角敘事,立刻就呈現出一種強烈的張力,蚊子殺人,這個概念已經很新奇,讓觀眾翹首以盼,甚至不自覺站在亂黨一邊,希望他們計劃成功。而到了實施當日,蚊子出動,叮咬之際卻遭遇一拍,頓時埋下一個刺殺是否成功的伏筆。這裡陳凱歌故意拖延,吊起觀眾胃口,因而當王順利倒下時,觀眾難免會產生一種大功告成的喜悅。但隨後「聽遺言」、大批守衛出動,又是之前計劃中沒有交代的,立刻將影片帶入緊湊的搏殺,這個段落既遵守了「告訴你計劃,但絕不是全部」這樣的敘事原則,又相當合乎現實中的情理——相國自然有武功高強的守衛,必需要大軍壓陣才能滅口。

之後的情節依然不落俗套,按理要拍這種宮廷血洗戲,製造出一個極其慘烈的殺戮過程,表現一方完全被滅也就過關了,但陳凱歌加入了二次轉折,他讓相國一方的幾名武士拼死相救,還利用屋頂吊飾等物件一度幾乎扭轉了局面,同時又對武士的誓死護主進行了淋漓盡致的表現,觀眾的心理天平不自覺的傾向了相國一方,希望他們得以逃脫,這種預期在馬車逃亡時完全達到了頂點。但隨後情節就急轉直下,車輪斷裂,弓箭兵埋伏,陷阱等待——這些安排既是戲劇的高明,也是現實的必然,你想亂黨怎麼可能連這點思慮都不周全?整個陰謀實施過程始終緊緊扣住人心,沒有絲毫鬆解或者齣戲,相當出色。我唯獨覺得美中不足的是,最後馬車墜落,煙塵瀰漫之際就該收尾,但影片中還加入了一個表現相國和車伕身中多箭的鏡頭,顯得多餘,省略的表現在這裡應該更大氣。

二是三人爭奪剛出生的嬰兒。嬰兒到底讓不讓葛優抱走,形成了一個典型的戲劇矛盾,這個矛盾的解決過程十分巧妙。先是讓三人表明態度,然後陳凱歌用一段長鏡頭拍攝了三人在走廊間的爭奪,這種爭奪並不是激烈的,甚至是有點兒戲的,以黃曉明的武功,要殺一個弱女和一個老醫生易如反掌,但二人都沒有受傷,因此這裡已經表達出了他內心的兩難,也為之後的轉折埋下伏筆。

隨後黃曉明奪到嬰兒,卻因為一個十分奇妙的意外得而復失,嬰兒重新回到葛優手裡。在這裡矛盾達到了完全不可調和的頂點,黃曉明拔劍相向,表示他心中保命的一面已佔了良心的上風。合理解決一個這樣的矛盾,是很考驗編劇功力的事,最佳的效果是「觀眾死活也想不到,但一旦影片交代了,他們又會覺得高妙且合理」。而本片裡這個矛盾的解決恰恰就達到了這個效果,一方面,也許是我愚笨,但我的確想不出更合理的處理方法,另一方面,這樣的安排為後續的奪孤和復仇情節完美鋪墊,如果沒有如此犧牲,之後葛優的行為動機就不再合理,觀眾也不容易被劇情感染。

好的電影激發觀眾的思維樂趣,而不是侮辱觀眾智商,後者的例子數不勝數,但《趙》畢竟還是在前者有所貢獻。不管電影中還有其他多少濫俗的橋段,這兩處之妙還是讓它整體保持在了水準之上,陳凱歌畢竟還是陳凱歌,雖然不復當年。

3

同樣是在前半段,還有兩處令我頗不滿意。

一是老王識別真假趙孤的段落。一開始他的判斷接近於名偵探的水準,唯一沒有到場的嬰兒父母必有貓膩,這是個極其精準的推理。直到挖開牆壁之後,面對抱著自己孩子的女人,他說「你為什麼抱著別人的孩子」,這又是一處洞察力的體現。至此,稍有頭腦的觀眾都會被說服,老王已經識破了「假趙孤」的詭計,就看陳凱歌如何圓場了。可惜陳凱歌並未給我們一個如上述第二點那樣的精彩收束,葛優的一個雙手奉送,登時讓老王信服。

陳凱歌大概也意識到過於牽強,在片尾又做了一番解釋,老王說他「一開始都懷疑,只有到了葛優親自獻孤才完全相信」,但是這樣的解釋反而更是令可信度雪上加霜。大家試想,如老王般心狠手辣,做大事不拘小節(他曾威脅要殺死一百個嬰兒)之人,既然已有懷疑,怎麼會不保險起見,「把兩個孩子全殺了」?他後來在養育趙孤時,還特地身體力行的給他上了一堂「不要信任何人」的課,細細想,簡直是自打耳光。

二是群眾演員實在令人難以忍受。尤其是眾父母跪地一場,寅時是最後通牒,他們深知老王掌握所有孩子生死,應該是極度忐忑不安的,而當老王開門宣佈「寅時已到」時,卻沒有任何人有任何呼天搶地的表示,所有人都是直勾勾的盯著鏡頭,他們此刻應該以為自己的孩子即將性命不保了呀。

同樣的,在之後宣佈「你們的孩子得救了」時,也沒有出現眾人欣喜若狂的情景,雖然陳凱歌迅速把鏡頭切走了,但還是可以看出所有人始終是一副龍套相。倒不是說對龍套的演技要求有多高,畢竟他們也只是吃盒飯而已,但陳凱歌既然安排了這個情景,總也該適當表現出一點符合情景的人物行為吧?而如果他的目的是要表現群眾對於強權的恐懼的話,那麼一開頭的磕頭、求餵食又是為了什麼呢?

4

影片的結尾和《無極》頗有相似之處,殺不殺,誰殺誰,如何殺,這些問題互相交織,變成了一個無比複雜的情境,其迷局比之前的真假孤兒的戲碼更讓人思維打結,而孤兒的心理和行為轉變也顯得比較倉促,彷彿了為了匆匆收尾而作。雖然陳凱歌在現場發佈會上給出了比較合理的解答,但由此也可以看出觀眾其實並不認可影片結尾的邏輯。

《趙氏孤兒》中大部份轉折都合格的增加了戲劇性,但當這種轉折太多的時候,卻反而無法建立起足夠的可信性,尤其是當結尾連笑場都少了的時候,讓我覺得倍加無趣。

文/方聿南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