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趙氏孤兒--Sacrifice[2010]

赵氏孤儿/Sacrifice

6.2 / 2,499人    122分鐘

導演: 陳凱歌
編劇: 陳凱歌
演員: 葛優 王學圻 黃曉明 范冰冰 趙文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特洛伊伊呀呀

2010-12-05 02:46:05

載道太重,負擔不起


《趙氏孤兒》影評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一直擔心著一個問題,我想知道,陳凱歌想怎樣表達這樣一個厚重的歷史故事,要在當今這個社會賦予這個故事以怎樣的情感,去講述大仁大義還是講述一 個單純的復仇故事。
看電影之前看了陳凱歌接受《南方週末》採訪的一篇文章——《陳凱歌:別讓那些「高調」繼續毒害觀眾,站在價值觀十字路口的》。陳大導演似乎要賦予這部片子太多的啟示意義與對現代價值的批判。但看過影片之後感覺,《趙氏孤兒》把這個故事講好就夠了。
導演站在現代的基礎上給予了人物以改動。在這部電影中,程嬰不在是大忠大義的英雄形象。他僅僅是為莊姬診斷的草民醫生,他捲入這個事件有著極大的偶然性與被動性。他不再是歷史劇賦予的「高大全」形象。他在整個救孤換孤事件中都表現了遲疑、內心的掙扎與不安,想必是導演想使他這個形象易於被現代人所接受,使他的仁義在特定的艱難抉擇中體現出來,而不作為是作為單個的個人品質而彰顯放大。但是,導演卻沒給觀眾交代出一個程嬰要這樣做的目的合適的理由,一些情節設置自以為理所當然。對於復仇,影片沒有把程嬰刻畫成向趙孤灌輸仇恨的父親。這點還好,但陳凱歌說:「最後要殺屠岸賈的決定不是程嬰的,而是孩子自己的決定,這就是他對這個孩子養育的成功」、「在這個電影裡,推動孩子復仇的力量不是仇恨,而是孩子對程嬰的愛。」但影片中著實卻看不出趙孤對程嬰的愛從哪裡流露出來。
《趙氏孤兒》本就是一個司馬遷筆下的傳奇故事,紀君祥筆下的元雜劇,一出好京劇,一個由伏爾泰推崇的、王國維稱讚的「世界大悲劇」,但它有它的歷史屬性,它有特定的藝術價值。而導演卻想用這麼一部就是單純的「仁義」、「復仇」之典型之作寄予對現代人道德底線的喪失的譴責、對生命的尊重的歌頌,似乎太過牽強。
看過一篇文學學會年會的報告中就講到,中國的作品應加強關注個體命運的人文品格。如康德所說:「人是目的」。而中國所宣揚的與演繹的都是儒家集體為本位的倫理觀念,個體意識覺醒較淺,正義與非正義的東西被妖魔化和低能化。另一方面,中國不論是文學作品還是電影,喜歡「載道」,中國古代文學大都是有功利目的的,客觀上是起到勸善的作用,如忠君報國、行俠仗義、善惡報應等,而現代導演也由於這種歷史文學傳統慣性使中國的電影也像文學一樣,從「人的文學」轉向「左」的文學,現在又走向了泛道德主義。一個電影用一個有些狹隘的歷史題材來容納本就顯寬泛的道德問責,缺少了「真」,一些基本的事起緣由都說不清道不明,又要承載那麼多的載道功用豈不是太難為自己了?就像《孔子》,自己做成商業片還非得自己再背上說教的負擔。現代電影、電視劇對歷史劇老題材的翻拍不僅體現出現代人的創新貧乏也體現出對現代社會、現代人的思想的剖析的惰性。
關於情節,這個故事矛盾衝突眾多,導演整體拿捏得還可以,就是全篇的高潮——復仇卻略顯倉促單薄。韓厥無意中的喜劇性沖淡了整體的悲劇效果。從個人感情上,影片沒有體現出「即列於世界大悲劇之中,亦無愧也」的「悲」,剛到動人之處,導演卻戛然而止。
不是對《趙氏孤兒》這部電影的否定,更不是對《趙氏孤兒》及中國古文化的否定。希望中國導演能拍出更多的「真」電影,無須「載道」,觀眾自明其道。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