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趙氏孤兒--Sacrifice[2010]

赵氏孤儿/Sacrifice

6.2 / 2,499人    122分鐘

導演: 陳凱歌
編劇: 陳凱歌
演員: 葛優 王學圻 黃曉明 范冰冰 趙文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比多

2010-12-05 08:05:45

「趙氏」重要,還是「孤兒」重要?


趙氏孤兒的故事有無數個版本。而最早的版本又是根據真實事件記述的(司馬遷《史記·趙世家》);然後有了元代紀君祥的雜劇《冤報冤趙氏孤兒》(又名《趙氏孤兒大報仇》);法國啟蒙運動的大師伏爾泰把這故事改編成《中國孤兒》;現代戲劇導演林兆華導過《趙氏孤兒》;台灣有一電視劇版《趙氏孤兒》是何家勁主演的;小說家金海曙也寫過這個《趙氏孤兒》;昨天在電影院,看完了陳凱歌導演的最新的《趙氏孤兒》。

我並沒有把這些都看一遍,只是讀了讀司馬遷《史記》裡的部份。我不太喜歡這個「趙氏孤兒」的故事,大概我的文學修為還看不了這麼深刻雋永的故事。《史記》里程嬰與公孫杵臼都是趙朔的門客。眼看趙氏將遭滅門,公孫杵臼問程嬰,立孤和死哪個難?程嬰說,死容易,立孤難。公孫杵臼說,趙朔對你不薄,你來難的,我來這容易的。然後這倆傢伙演了一出苦肉計。「謀取他人嬰兒負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嬰出,謬謂諸將軍曰:「嬰不肖,不能立趙孤。誰能與我千金,吾告趙氏孤處。」諸將皆喜,許之,發師隨程嬰攻公孫杵臼。杵臼謬曰:「小人哉程嬰!昔下宮之難不能死,與我謀匿趙氏孤兒,今又賣我。縱不能立,而忍賣之乎!」抱兒呼曰:「天乎天乎!趙氏孤兒何罪?請活之,獨殺杵臼可也。」諸將不許,遂殺杵臼與孤兒。諸將以為趙氏孤兒良已死,皆喜。然趙氏真孤乃反在,程嬰卒與俱匿山中。」(《史記》原文)

陳凱歌的《趙氏孤兒》里,程嬰是民間醫生。據說有些版本里程嬰是御醫,大概因為葛優的平民氣質,將「御」字去掉了。歷史上韓厥並不是屠岸賈的手下,而是趙氏的家臣,趙氏三代都對他有恩。鞌之戰中韓厥立功升為士卿中將軍,後來「下宮之難」趙氏一族被誣謀反,所有士卿都落井下石,紛紛出兵攻打趙氏,只有韓厥不肯出兵。多年後又是韓厥,力挺趙氏孤兒,說服晉景公立趙武為趙氏繼承人,並將趙氏的封邑還給趙武。電影中的韓厥是黃曉明扮演的,這是一次錯誤的選角。葛大爺飾演的程嬰足夠完美,有一股弱弱的狠勁兒,軟堅持。劇本本身也沒有問題,韓厥與程嬰的幾次見面是有必要的。可是黃曉明的氣質完全不是忠義勇猛硬的韓厥,他是軟的,表演也是軟的,臉上砍道疤也沒用,他的軟碰到葛優的軟,導致了觀眾的普遍笑場,個別品德高尚的觀眾還看出了兩個男人的曖昧勁兒。回來後我一直在想,如果這個角色用張涵予會是什麼效果?觀眾還會笑場嗎?
選角上的一個失誤,導致中間這部份的戲是塌下去的。而「孩子成長」這部份又不夠細膩。程嬰與屠岸賈,兩個父親都不是親生父親,但都在扮演父親的角色承擔父親的責任,慈父教他正直善良信守諾言和忠誠,嚴父教他自立自強一劍刺穿敵人咽喉。孩子從房上跳下來的橋段很不錯,但後面就少了點,逃學出去學劍並不太給力。故事結尾為了彰顯戲劇性,讓程嬰被屠岸賈刺死,《史記》中的程嬰是輔佐成人後的趙武滅了屠岸賈滿門,大仇一報,自殺而死。死前對趙武說:「昔下宮之難,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趙氏之後。今趙武既立,為成人,復故位,我將下報趙宣孟與公孫杵臼。」(《史記》原文)


故事改編一般都會加入改編時代人們的情感。就現代人的情感來說,我們更注重個性與人性。我之所以不是特別喜歡這個故事,是覺得兩個各懷「鬼胎」的父親武斷地打造一個孩子的童年與命運,是有點無恥的。當然,電影顧忌到了這些,有幾句追問,還有開始時莊姬也說,要孩子忘了恩仇,做個普通人。這是照顧觀眾,我想封建時代的古人是絕不會這麼想的。那時候「趙氏」遠比「孤兒」重要。

很湊巧,今天看了山田洋次71歲時突然拍起的武士片《黃昏清兵衛》。這片子和《趙氏孤兒》之間本沒什麼可比性,但是因為我看兩部片子的時間太近了,不由得不作出一些比較。發現很有意思,清兵衛的身份是半士族半草根的,下層武士有農民和小手工業者氣質;歷史上程嬰是門客,電影裡的程嬰是民間醫生,也是半士族半草根。清兵衛的主公死了,上層亂了套,沒來由的命他去殺一個不肯就範的高手;程嬰的主公也死了,他主動/被動承擔了立孤的任務。《黃昏清兵衛》姿態更低更人性,《趙氏孤兒》雖然找了親切的葛大爺,但是程嬰身上總有些說不出來的東西,讓我覺得不親切。我知道電影在召喚這個時代極度缺乏的一些東西。時代的問題有時代性,到底是「趙氏」的忠誠與信任重要,還是「孤兒」的成長與培養更值得關心?我們應該再想一想。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