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趙氏孤兒--Sacrifice[2010]

赵氏孤儿/Sacrifice

6.2 / 2,415人    122分鐘

導演: 陳凱歌
編劇: 陳凱歌
演員: 葛優 王學圻 黃曉明 范冰冰 趙文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白胖餃子

2010-12-05 13:17:13

趙氏孤兒:已無是非對錯,然我欲罷不能


總有些電影,讓人看過之後寫評論毫不費力一氣呵成,這並不是什麼文思靈感的緣故,不過是借自己之手,說了電影讓你看到的意思而已。

開宗明義的說,趙氏孤兒是一部好電影,好到終於可以讓我寫出一篇不吝溢美的評論,讓我有機會證明一下,在下並非只有在批評國產電影的時候才筆走龍蛇,證明在表揚我認為優秀的國產影片時,一樣毫無羞澀。雖然它依然有瑕疵,但是其對電影的傷害程度也僅止步於讓人嘆息沒能錦上添花更進一步而已。而比起近年來的國內作品,基本就是一家掌門與江湖賣藝之間的差距了,這還不算那些頂著大師帽子卻沒藝可賣只賣身賣笑賣大力丸的。由衷的說,這片子就是拿出國門也絕不遜色。

故事,劇本,演員,台詞,鏡頭,配樂,結構,敘事手法這裡面能做好六項基本就可以說難得了,而趙氏孤兒基本都做的不錯,故事出彩,劇本紮實,演技精湛,台詞精妙,鏡頭嫻熟,配樂到位,結構緊緻,敘事手法穩妥,除此之外,還給出了一個好的立意。私以為,看電影如寫文章,最重立意,立意對格局層次的高下有著不可否認的決定性作用。趙氏孤兒的立意雖高,但是卻又做到了利於現代解讀的平衡,它捨棄了對原著中忠義節烈大道理式的表述,代之以偶然機遇下人性的選擇,以及這種選擇所導致的慘烈後果。電影本身層次分明,張弛得當,衝突場面疾風驟雨,鋪墊過程別有韻味,集人性多面於一身,且每個角度都值得回味並且值得長評,真正做到了神動於內而形於外。陳凱歌這次不但沒有讓人失望,反而因為放低身段而帶來了異樣的驚喜。

從開場就可以看出趙氏遭遇滅門不但難以歸咎於屠岸賈無端嫉恨暴戾生變,甚至能感受到其狠辣行為背後頗有些身不由己先發制人的無奈,這就讓影片剝離了傳統的價值判斷,既然沒有了絕對的正邪忠奸,那麼悲劇色彩就可以更好地把每個人都籠罩其中,故事的張力就有了源泉。由政治法則和陰差陽錯交匯而成的仇恨意志,將三個人都推上了悲劇的境地。

如果說每個人都註定要飽受煎熬,那麼程嬰一定是最為難過的一個。在矢志報仇要敵人生不如死的同時,他已經先走一步置身其中了,而且這一走就是十五年。初時的他,有的大概還只是因為喪子之痛和公孫之死這兩件事對他所產生的心靈衝擊而衍生出的仇恨(託孤大義還談不上,電影中所表現出的最多是初時的惻隱之心,以及對逝者承諾的壓力,按照他本來的計劃,只是把孩子交給公孫就完事了,以後概不負責),也正是這種仇恨才讓他制定了委身仇敵臥薪嘗膽的報復大計,施展一場極端的精神暴力。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和歲月的流逝,更多新的問題隨之產生。如果注意的話,不難發現他對孩子的愛強於因為復仇必要而產生的對孩子的控制,他一邊口口聲聲復仇,一邊卻在夜談時並不避開這個孩子。從他擔心孩子泄密的情況來看,他並不是自信對孩子有絕對的控制才做出此類冒險的行為。他明知道復仇需要絕對的控制和潛藏,卻又留下如此破綻。但是從最後那有些搖擺不定的最終攤牌來看,似乎多少有點像愧對自己深愛的孩子的心理代償。他對孩子視如己出,深愛著這個孩子,但是又不得不為了報仇而毀掉這個孩子的一生,縱然有這是趙家的孩子有義務為趙家報仇的邏輯支撐,但是從後來閉口不提莊姬的囑託而看,誰又敢說自己沒有點私心。然而眼看著事態一步一步的走向自己安排的結局,心下卻已不復當初的堅決和狠勁。更像是陷入了一種空洞迷惘的心理誤區:因為這一件事堅持了這麼久,所以必需要做完。然而事實卻是,直到最後的刺殺,他都沒能擺脫自己心理上的困境,頗有一種難以決定索性順其自然的意思(他和韓厥多次的對話,對於劇情的推動實際意義並不大,比起讓觀眾明了其報仇的決心,更像是自己給自己的提醒和打氣。還有就是在初次告訴孩子身世的時候,面對孩子的不相信,他也並沒有努力證明下去,只是淡淡的說了句這沒人信,就任由韓厥去代勞,這對一個蟄伏十五年決意報復的人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的。最後的上場更足以說明此時在他的心裡,能否殺了屠岸賈已經不重要了。或許一切就是如台詞所說:「告訴他這孩子是誰,我是誰」,這已經足以讓屠岸賈痛苦一輩子了)。如果不是同樣糾結的屠岸賈推了一把,這場刺殺會不會來,會以什麼樣的方式在何時到來,都是個未知數。也幸好有屠岸賈這樣一個夠份量的對手,才能幫助程嬰完成這個他苦心孤詣設計的這個十五年的局,如果說一開始程嬰就從精神上毀滅了敵人,孩子和自己,那麼最終幫助他從現實角度完成計劃的卻是他不共戴天的仇人。這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惺惺相惜,而是因為屠岸賈同樣陷入了一種糾結的情感。

整個影片中,屠岸賈的悲劇色彩並不比程嬰遜色,高層鬥爭波譎雲詭,稍不注意就身敗名裂,晉王的輕慢挑釁和趙家的羞辱逼人迫使他不得不做出這樣的選擇。趙家之所以遭受屠戮,並非是因為宅心仁厚,只是過於輕敵傲慢的緣故,如再假以時日,遭受滅門慘禍的可能就是屠岸賈了。屠岸賈的悲劇根源就在於為了自保,而不得不先做惡人,卻又偏偏趙氏孤兒命不該絕,最終還是只得端起這杯陳年苦酒一飲而盡。比起程嬰,他對孩子的感情更為純粹一些,程嬰是養身同時磨劍,而屠岸賈則像一個真正的父親一樣,傾其心血將孩子培養成了一個男人,他不斷磨練孩子的品格心性,傳授孩子價值觀念,終於將孩子塑造成了自己滿意的樣子。很容易看出來,孩子的信念立場更為偏向屠岸賈,正如程嬰所料,相親相愛,情同父子。也正因如此,屠岸賈這位飽經風浪的政治大鱷在洞察真相後才會一再留情,才會因為孩子的一聲呼救就動搖決心提韁救子。他不像程嬰一般在15年中日夜輾轉,但是作為一名翻雲覆雨的權謀人物,這種陷身愛恨泥沼的痛苦絲毫也不會少(後來他故意暗示孩子其趙氏孤兒的身份,也很耐人尋味,或許是他也沒有更好的解決之道,或許是也想看看這個孩子會不會真的捨得對自己動手)。面對孩子的尋仇,他卻揮手放他們遠走高飛。即使在最後的白刃相搏中,面對孩子的招招奪命,他卻還是處處手下留情。直到最後以一種幾乎不可能的方式命喪義子之手(這裡有個細節很有意思,就是他說了不再讓步,這很符合一個梟雄的本色,然而隨即卻被以巧合的方式殺掉了,讓人不知道他究竟是痛苦到無謂生死有意尋求解脫,還是真的心神不定才會戰敗身死。在中劍之後,他並沒有特別的驚愕或者不甘。而那一劍刺向程嬰,或許也算是完成了他的復仇,因為這件事從頭到尾,他實在沒有理由去恨這個孩子,如果要說有什麼該恨的人,也只有程嬰了)。

比起這兩位,孩子的悲劇雖然生來註定,但真正的降臨卻是從他知悉身世那一刻開始,直至刺殺完畢達到高潮。如果說程嬰和屠岸賈在死亡的同時也得到了解脫,那麼他的悲劇則剛剛揭開。在整個過程中,他的悲哀就在於這兩個人都愛他,可也正是這兩個人親手毀滅了他。一個造下了前因,一個種出了後果。他像程嬰和屠岸賈一樣,從此要背負起大愛大恨的十字架孤獨遠走,往事如夢,前路渺茫。(最後他面對屠岸賈時,選了一個為程嬰報仇的語言理由,由於劇中沒有輔以滅門之仇的情感灌輸和不報此仇難以為人的風氣側寫,這樣的安排更顯韻味,不過這位少年演員還是演技嫩了點,這是句很好的台詞,足以動人心魄,可惜他沒能發揮出來)

本來是大人之間的恩怨,孩子只是利器,然而這柄利器,卻不知不覺把一切都改變了,敵人的生死對程嬰已經不重要,屠岸賈也不在堅持斬草除根,所有的堅定都因為與孩子的情感糾葛而發生了改變和動搖。自己也不再是那個自以為絕對不會改變的自己。誰也不能埋怨,誰也不能責怪,一切仿若程嬰所說。

這就是命。

已無是非對錯,然我欲罷不能。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

缺點不是沒有,如個別地方本可以刻畫的更深一些,但是卻有點淺嘗輒止,讓觀眾的積累沒能得到恰當的釋放。樹林的馬戰氣勢是夠了,可惜鏡頭的剪切和剪輯散碎而零落。由於後半場沒有明顯的對手戲,韓厥的存在本可以很好地彌補這個空白,畢竟他是一個隨時把復仇都掛在嘴上的人,可惜劇本卻將其同樣做了平淡的處理,一副悠然的樣子,看著人物就有些蒼白飄忽,畢竟出場是很有力的,可惜了這個角色。二人給孩子揭示真相的那一段本應是很有張力的戲,可是竟然一筆帶過且有輕率兒戲的感覺。最後結尾的刺殺沒能形成高潮,隨後的昇華有點混亂,反有畫蛇添足之嫌。還有就是道具細節的問題。但是整體看來,我對這部電影是很滿意的,傳統文化的素養和情懷,都在影片裡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如果說文化是一種精妙的氛圍,那麼本片更是很好的平衡了古代和現代的文化感覺,並且實現了文化傳承和商業訴求的理想結合。影片從頭至尾都散發著宛如血緣的中國味道,讓你一看就知道,這是屬於中國的電影,也是只有我們能拍出來的電影。甚至對於這場悲劇中精神暴力的表達方式,也是我們所獨有的。以犧牲的方式去復仇本身就是痛苦的,然而只要我能讓仇敵比我更為痛苦,那麼我就能從這痛苦的差額中獲取勝利的愉悅。哪怕我犧牲的是自己,是我親手養大的孩子。

費解的是回來後看了一些評論,似乎大多數人都很不滿意,不少影評也說什麼前半段好看後半段平淡,我只能說,那是你太想看熱鬧了。是的,前半段緊張激烈,文戲武戲也都精彩,然而在我看來,這種精彩也並非此片所獨有,把激烈的衝突拍的熱鬧也並非值得特別誇耀的地方。前段放在劇中也不過就是個交待的引子,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深刻的意義,從後半段開始才真見功力,才真是好戲開場。程嬰本性的善良、被激發出的義烈、情感的掙扎。。。屠岸賈的老謀深算心狠手辣、以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慈愛和傾其心血的教誨,真相目前的取捨。。。孩子快樂的成長,註定的命運,真相的衝擊和最後的抉擇。。。在看似輕描淡寫卻又力重千鈞的旁敲側擊下,悄無聲息、一點一滴的滲透過這平靜祥和的幸福生活,在心裡慢慢匯聚成流,只待最後的咆哮和吞噬。沒有摔落的眼淚,沒有庸俗的煽情,但是程嬰顫顫的說出「我怎麼不是你爹?我就是你爹。」的時候,那種內在的力量真的讓人為之動容。(葛優真是個很棒的演員,可惜沒有幾個人能用好他,只好任馮小剛糟蹋了。唉。。。這就是命吧。。。)

還有些評論更為離譜的說什麼曖昧了,並且引發了不少笑場。我承認看的時候也有笑聲,我自己也笑了,不過那不是笑場,而是一種對電影裡所展現出的生活樂趣的會心反應。那些說什麼感覺曖昧的人,唉。。。不知道你們的爹爹夠不夠膽量讓你們看見任何他們和任何同性朋友的合影,更別說握手擁抱了,不過我知道如果你們有兒子的話,肯定是活在一個只有女人的幸福國度里,祝願你們生兒子,最好還是雙胞胎,這樣你們的精神糧草就可以自給自足了。

至於某些自詡獨立標榜專業的影評人(由於你們和大量莫名奇妙低分的存在,我決定給這個本來只想打8.5分的片子打10分,不為別的,就是想盡力還它一個公道),我實在難以挖掘出你對大笑江湖高度讚揚,卻對趙氏孤兒擺出一副不屑姿態的思想根源。如果這就是你在經歷了三槍刺陵大灌籃的摧殘之後得出的結論,那麼不管你是需要一名精神科醫生還是等米下鍋,都可以聯繫我,犯不著賣身賣的連人格都搭進去,畢竟影評人的招牌也是大家一磚一瓦給你蓋的,為那麼五毛三塊的就忙不迭地賣了,你不心疼我還覺得輕賤呢。

誠實的說,我會再看一遍,無他,就是為了其中的那種久違了的中國感覺。無他,因為這是這兩年來唯一將我打動的國產電影。到這裡忍不住想對三槍張唐山馮通天陳大笑朱之流以及你們身後的職業打手們說:一部好電影不是從頭吹到尾傻到尾哭到尾裝到尾出乖露醜到尾附加點著鈔票沖反對意見吐口水就算好的。有那狡辯罵街恨天下都對不起你的功夫,不如去女子醫院做個隆胸手術-----雖然對腦子沒用,不過至少能讓你們良心看起來大上那麼一點兒。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