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春去春又來--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

春夏秋冬又一春/春去春又来(台)/春夏秋冬(港)

8 / 87,631人    103分鐘

導演: 金基德
編劇: 金基德
演員: 伍永秀 徐在英 金永敏 金基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j0ffy

2010-12-06 01:24:59

冬去春來


一座絕世獨立的水上小廟,像是佛眼,靜觀湖光山色的四季更迭,靜觀人間悲喜與命運輪迴;又抑或像是宇宙的中心,萬物如何變幻,只有它巋然不動,預示永恆。韓國導演金基德的電影《冬去春來》(也譯作《春去春又來》)就是在這樣動靜相宜中用禪性的電影語言講述人生的奧秘。
 
影片的故事構思
影片的故事展開是用西方神話式的敘述模式,以四季變換為主要的時間軸線,而以此對應的是一個人的人生經歷。春天,萬物復甦,水平如鏡,小沙彌嬉戲在山野與湖光之間,除了稚趣,就是毫無雜念的對自然生靈的惡作劇,並以此埋下業障;夏天,山林茂盛,微波初瀾,青春開始躁動,情竇初開,少年遇見了女孩,心中有了慾念;秋天,古樹黃葉,秋水長天,背負紅塵之重與殺妻罪行,離開多年的少年已然中年,逃回寺廟,但升騰的恨氣愈不能罷;冬天,萬里冰封,一切皆凝固,包括師父的自我圓寂。贖完世俗的罪,他重回佛門,收留棄孩;又是春天,又是一個小沙彌嬉戲在山水之間,繼續著孩童式的惡作劇……從起點開始,最終又走向起點,幾個部份著力相當,沒有因衝突掀起的高潮,這種故事結構完全顛覆了常規電影——開場-發展-高潮-結尾的模式,然而故事的圓借自身的張力在結尾處縫合。將人生的輪迴潛伏於四季的更替,是本片非常巧妙的構思,如同西方的斯芬達克思之謎,金基德用東方式的智慧回答了這個問題。
 
影片的鏡頭構思
誠如本文開始所言,世外桃源般位於山間湖面的水上庵,無論是時間的變換還是空間的位移,都始終是故事敘事的圓點,因此,影片非常注重用鏡頭語言來加深水中小廟主體位置的視覺形象。影片並不像尋常的意境表達方法——鏡頭通常會由此生髮、外化,構成靜態的同心圓,層層擴大,彷彿「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影片的遠景敘述並不是很多,通常用類似含有前景事物的中景鏡頭,將小廟作為終極背景的方式來凸顯小廟的主體位置。因此,我們總能看到前景是船背景是廟、前景是古樹背景是廟的這樣畫面。另外,導演沒有使用非常時尚的類似空中俯視這樣的移動鏡頭來表現小廟,而是沿用非常傳統的固定鏡頭來做表達,反而彰顯了一種感性上的視覺定力。同樣的方法也用在了當中年人逃回寺廟坐在廟前沉思的鏡頭中。在鏡頭的動靜搭配上,本片也可圈可點。比如從多次划船外出和進入的鏡頭可以看到,划動的木船彷彿停滯一般,總是處於畫面的中心位置,這是以靜來表現動的鏡頭表達。再比如,在表現山水寺廟的景觀鏡頭中,半淹在水中的古樹在近景下方,寺廟是中景,遠景則是山。這組鏡頭移動是在遠近景的距離以及角度關係的改變中完成的。古樹保持著靜態,遠山由於粗線條的輪廓上顯得沒有變化,而寺廟由於鏡頭的推移和景別變化產生了漂移的假像,給靜物賦予了動感。這種動靜相宜的表現手法構成獨特的視覺審美效果。
 
影片的意象構思
一切景語皆情語,本片呈現出含蓄婉致的東方寫意風格。「就影片中環境元素的組成而言,觀眾所能看到的只有三個部份:環繞的群山、蒼茫的湖面和水中的一間古寺。山在這裡既是保持佛心清淨的屏障,也成為測量人性深淺的橫樑。在群山環繞的封閉空間裡,故事中的人物行為就更加地具有生命內在衝動的特徵。水的存在是第二道屏障,只有一葉小舟往來渡於古寺/外界、佛性/人心之間。」①另外,影片中多次出現了蛇的鏡頭,蛇在聖經里是「慾望」的代名詞,少年是在看到兩蛇交尾時萌動了兩性意識;當最後回歸佛門,萬欲俱滅的時候,蛇即蜷縮在屋角不再動彈了。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場景是,就是廟裡無牆的門,當夜晚來臨,驛動的少年終於從門邊而不是門裡出來,暗示著他行為的「越軌」。其實這種意象性的表達在影片裡無處不在,船、貓、雞、一柱門、古樹……等等,真正傳達了「一花一世界」的禪意精神。有評論說,本片的意象使用是金基德影片中最為豐富和複雜的,這造成了「該片看上去玄而又玄的原因」。
 
影片的節奏構思
個人認為本片最為出彩的是來自於節奏從容的動人。絕世獨立的小廟是整個影片的基點,由此派生出第一層時空是四季的更迭,並再由「四季」派生出第二層關於人生的哲理時空。兩個時空敘事選用了相同的節奏,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春天是孩童,夏天是少年,秋天是中年,冬天是老年。在長達100分鐘的影片裡,只需走四步,那麼節奏必然是緩慢的。為了契合這種節奏,我們可以看到導演使用了相同頻率的蒙太奇剪輯。片中沒有快速的暴風剪輯,也沒有超長時間的長鏡頭剪輯。影片的鏡頭節奏是通過一種緩慢鏡頭變化的剪輯方式讓觀眾達到從容的視覺以及心理感受。根據物理學上的共振原理,當兩層時空敘事及鏡頭剪輯等等處於相同的頻率,那麼它們會彼此共振爆發出巨大的能量,這也就是為什麼這麼一部節奏緩慢的電影在結束之後會給人在於無聲處帶來巨大震撼的形式上的原因,因此很多人在評論這部電影時都說到頓悟一詞。(這裡本有一副圖但上不到部落格上來)
 
結語
這部細節、畫面盡在抒發禪意的電影,用東方美學概念詮釋物象的自然感發,並加以西方化的敘述結構設置,使得不論來自於西方還是來自於東方的觀眾看它都如同「熟悉的陌生人」,因此獲得了來自於不同角落的審美認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