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趙氏孤兒--Sacrifice[2010]

赵氏孤儿/Sacrifice

6.2 / 2,499人    122分鐘

導演: 陳凱歌
編劇: 陳凱歌
演員: 葛優 王學圻 黃曉明 范冰冰 趙文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羅嚴打vs王司徒

2010-12-06 03:47:10

寧裝雞,莫裝13


       當看到《趙氏孤兒》片尾字幕的時候,同學說:「要是早知道是陳凱歌拍的,打死我也不看這部電影。」

    這足以說明了我們對中國電影的了解和關注已經到了一個多麼匱乏的程度。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一半要歸咎於《看電影》,該雜誌前半本總是充斥著對國產電影的溢美之詞,每部電影卻又似曾相識,古裝,武打,脫衣秀,就好像暢銷小說那些不給力腰封上的文字,每本書都是毛尖和梁文道推薦,每個故事都是有關「愛、悲傷和救贖」的故事。所有的國產電影都是那幾個熟的不能再熟的面孔,讓人感嘆我泱泱大國就只能找出這幾張臉了嗎,這人員儲備不是比國足還要匱乏了嗎。至於《看電影》的後半本,就好像在看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全部都是比較、統計和雲山霧罩的技術詞彙,篇幅過長卻毫無重點,索然無味;審片室完全沒有標準,上一篇還對著評四星的電影各種挑剔,下一篇就對評兩星的電影各種表揚,簡直讓人精神分裂。

    但是這句話的背景並不是針對陳導本人。因為無論導演是誰,我們在片尾字幕處仍然會吐槽。換成「早知道是張藝謀\吳宇森\徐克\高群書\徐靜蕾\李仁港……拍的,打死我也不看」,仍然沒有邏輯上和常識上的錯誤。我們只是試圖將看過一場很詭異的電影的責任,轉嫁到我們對國產電影關注的匱乏上。

    可是這整件事情的病態之處就在於,明知道是爛片,我們還是去看了,而且看得很High。「打死也不看」只是事後傲嬌的說辭,很無力的推卸責任。

    開場前播放各種一看就不靠譜的預告片的時候,我就忿忿地說,中國電影就是因為都是這些文盲在拍,才會搞到現在江河日下的地步。但是這句話我還沒說完整,這句話應該是這樣的:中國電影就是因為他們這些文盲在拍,我們這些SB在看,才會像黑心公司的福利一樣,點兒越來越低,終於低到讓人忍無可忍的地步。JP和聖母是成雙成對的,導演們一再拉低電影的底線,觀眾卻總是默默忍受了。就好像過年時老闆一臉奸笑地拍過一封紅包,打開一看,……二十塊錢。苦逼的員工面紅耳赤卻又強作笑容,只敢回家跟老婆罵娘,只是害怕轉年連二十塊的紅包都無福消受。

    清醒一點吧,不管罵不罵娘,轉年肯定都拿不到紅包的。黑心公司只能越來越黑心,中國電影照這麼下去,只能越來越不靠譜。

    這麼說《趙氏孤兒》其實有點冤枉,平心而論,趙氏孤兒還算不上整個片子都打著「此地人傻錢多速來」水印,從頭到尾就是為了騙錢的那種SB電影,也算不上導演自戀型人格障礙自以為全能非要導編剪播一體的那種MV電影,更算不上一群文盲大牌非要楞充文青把一個好本子改得面目全非的杯具電影。趙氏孤兒是一部標準的陳凱歌電影,想說的東西太多,反而不知道他要說什麼。陳導似乎被高中政治老師附體一般地在電影裡面叨叨「分析材料一定要全面,一定要全面!知識點寫上一句就有一分!分析不深刻沒關係,但是一定要全面!」,結果我們就在電影中看到了無數的1分,只可惜電影跟政治考試不一樣,分數不是相加的,是相乘的,所以整個電影還是1分。更杯具的是,黃二哥踩到了鹹魚,拉低了整個電影的分數。

    很多人說電影的前半部份很好,那是因為電影的前半部份很簡單,線索還未展開,矛盾還未集中。給力的細節元雜劇都有,比如張飛提著馬車飛奔;元雜劇沒有的都不給力,比如那隻詭異的蚊子,比如明明挖了好大一坑還要拼命追擊浪費箭。但總體來說,前半部份還算邏輯清晰,條釐清楚。但是到了矛盾集中爆發的後半段,陳導的真面目就暴露了,跟個話癆一樣東拉西扯,說到最後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些神馬。其實陳導也不在乎說些神馬,只是想揪住觀眾,把腦海中所有的意識流全都倒出來,就像兩個大媽在菜場相遇,從菜價上漲一直說到媳婦不孝,最後以育孫經驗結束,陳導和她們一樣,不需要重點,只是需要發洩,於是觀眾又一次成了他的垃圾桶。

    很多完全沒有前後呼應的線索,那個吃了就睡還有解藥的毒藥,不是說要到迫不得已時吃嗎?躲在牆裡迫不得已時幹嘛不吃?葛優大爺身為第一代中國水墨動畫的製作人,他的作品被廣電和諧了?小明同學射了一箭就此消失了?最神奇的是王學圻大爺,N天前,他當著葛優大爺的面,把葛優大爺的老婆和疑似他的孩子挑死了;N天之後,他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葛優的家庭醫生應聘,毫不懷疑地吃他的藥,還認一個很可疑的孩子作義子。N年前,他告訴那個孩子,神馬人都不能相信,敵人通通該死;N年後,做了一輩子虧心事的人居然良心發現跑去救人。可惜只持續了幾分鐘,接下來,他們仍然拔劍相向,殺個你死我活。大爺活得瀟灑率性,隨心所欲,我看得糾結不堪。

    陳導想表現人性,但是陳導筆下的人性,總像滿神、饅頭、謝霆鋒一般,心眼比針尖還細。葛優大爺說:我要讓他們兩個相親相愛,然後互相殘殺,簡稱相愛相殺。可是他忘記了,王學圻大爺他是一個價值觀已經確定的成年人,但程勃同學只是一個孩子,面對同一個真相,大爺很可能只是痛苦一下下就過去了,但對孩子來說卻是整個世界觀的崩塌,在這種情況下,誰能精確預測一個孩子的行為?誰又能保證在這種情況下的復仇能夠成功?從這個電影來看,葛優更多只是想報自己滅門之仇(無論是在和小明的討論中,還是在向程勃說出事即時,他都刻意淡化了趙家的仇恨,強調了自己的仇恨),並且又有手段又有機會,他又何苦讓一個小孩左右為難?這樣未免也太過自私。更何況孩兒他娘還說,以後不要告訴他自己是誰,也不要讓他復仇,葛優如此一意孤行,就從元雜劇中一個大忠大義之士,變成了一個不忠不義之士。「光殺了不解恨,要先讓他感受刻骨銘心之痛再弄死」十分陰暗不過也說得通,可是真相大白之時,老頭和孩子,究竟誰會更痛苦?這麼一想,就覺得葛優大爺對程勃的愛很虛假。這麼多年教他愛,教他信任,原來都是為了利用他進行復仇。程勃這孩子不過是發發牢騷,沒有就此反社會,真是不幸中的萬幸,說明他本性善良。

    本來,這部電影很簡單,就是復仇。復仇的動機從來不需要多麼複雜,你偷了我家一棵蔥,或許我就能拿著菜刀追殺你。即使最複雜的復仇,也源於頭腦最初的一時衝動。躲進深山也好,在仇人家臥底也罷,一個完美的復仇計劃在一開始就要確定它的基調並且不斷強化,將衝動轉化為強迫症。否則復仇的念頭必然會在多年的雞毛蒜皮中不斷消解。再加上同夥在指導思想上存在原則性的分歧,在左右搖擺中,復仇這一行為也變得越來越尷尬。當堅定的信念變成了騎虎難下不弄這麼一下子沒法交代,失敗也就變成了必然的結局。趙氏孤兒本來是一個講述「義」的故事,陳導非要貼近現代人的價值觀,所以就為大家講了一個不義的故事。可是我覺得「義」沒有什麼不好。「義」從來都是和「仁」「禮」「智」「信」,甚至「恩」「愛」「忠誠」聯繫在一起的,不管是古代的價值觀還是現代的價值觀,這些都是美好的品格。中國人是沒有宗教信仰的,是靠對這些美好品格的嚮往和對自身的約束,正常地成長起來。後來有一天,有人說,這些都是封建糟粕,忠都是愚忠,義都是混混,愛都是有傷風化。這個體系整個被破壞了,於是現在缺德的人越來越多,終於,連復仇這麼簡單的事情,都非得怎麼缺德怎麼來,才能幹成。說不清這是古人的悲哀,還是我們的。

    以上都是廢話,這部電影其實用以下幾句話就能說完感想:

    1、葛優大爺的演技非常好,可是王學圻我沒啥感覺,可能因為這人沒啥心裡糾結和性格波動;

    2、原著中韓厥同學在託孤給葛大爺的時候就慷慨赴死了,曉明同學你所有的角色果然還是一開始就死了比較好。

    3、我覺得大家都拿程勃這名字說事挺不厚道的,人家本來就叫這名,又不是陳導原創的,吐槽這名字不是跟給同學起外號的小學生一般嘛,雖然我也笑了;

    4、一部電影要成功,導演和劇本都要靠譜,如果非要有一方不靠譜,我寧願選擇導演不靠譜。

    5、王學圻爺爺扶上台的小皇帝,問了一句「什麼是仁義禮智信」就從此消失了,說明仁義禮智信都是些河蟹物。

    6、小明,我知道你只是想努力做一個好後媽……可是你不是不行,你是沒有。

    7、南海神獒神馬的(並沒有!),好想養一隻。

    8、電影完全圍繞著「孩子」這一關鍵詞進行,幾乎每句台詞都有「孩子」,自從看完這電影之後,聽到「孩子」倆字我就起雞皮疙瘩,幾乎恨不得不認識這倆字。所以……放過鬧太套吧,他只是個180(含鞋跟)的孩子。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