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趙氏孤兒--Sacrifice[2010]

赵氏孤儿/Sacrifice

6.2 / 2,499人    122分鐘

導演: 陳凱歌
編劇: 陳凱歌
演員: 葛優 王學圻 黃曉明 范冰冰 趙文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人間觀察

2010-12-06 03:51:22

簡單分析


掙紮在及格線上的一部電影。看完這部片,突然覺得種種體制問題根本不是現今中國電影所面臨的最大的困難,而在電影人自身,在電影製作工業自身。
我並不反對古裝大片熱潮,對我來說電影就是電影,只有好壞之分。大多數影評人批判古裝大片時首推的理由是缺乏面對當下社會現實的勇氣,那麼黑澤明在日本高速邁入現代化的時代——類似現今的中國所處的社會階段——拍了《七武士》這樣的時代劇,一部基本可以理解為當時日本的古裝大片的傑作,是否同樣是缺乏勇氣的行為?更何況之後黑澤更是一發不可收拾的拍了諸如《影武者》、《蜘蛛巢城》、《亂》等等時代劇傑作。
重要的不是故事所處的時代,而是故事是否能夠表達出一個對今日觀眾產生影響的主題。《七武士》說的是日本戰國時代的故事,但其內在的悲天憫人的情懷,和對當時處於信仰價值混亂中的日本社會心理的象徵和隱喻,以及對人性普遍價值意義的探討,都是不但能夠打動當代社會觀眾,甚至可以不為時代更迭所左右的永恆表達。
古裝大片這一特定時期的特定電影類型本身是沒有錯的,而其又通常具有規避審查風險的功能,再加上較今日中國電影市場而言還是相當可觀的製作費用,如果拍爛了那只能說九成是拍電影的人出了問題。
很不幸,《趙氏孤兒》就是一部失敗的作品,這裡僅談一些簡單的看法。
《趙氏孤兒》改編自著名的元雜劇,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在世界上也有相當影響力,英國人甚至改過一部《中國孤兒》,國學大師王國維曾評價:「即列於世界大悲劇之中,亦無愧也。」可謂經典文本。電影版大致遵循了元雜劇版的基本設定,但是在改編的過程中問題很多。
1、結構與主題。趙氏孤兒這一文本的悲劇性根源在哪?陳的電影版的英文名其實給了個很好的註解,犧牲。簡單點說,就是中國傳統的大義,為拯救忠良,剷除奸佞而自我犧牲的士大夫精神。所以其戲劇性的重心在於程嬰、公孫柞臼等正義之士通過自我的犧牲對抗奸權屠岸賈拯救忠良遺孤的過程。縱觀全片,兩個小時的電影,屠岸賈設計殺趙花了四分之一的篇幅,在這個段落,主要的衝突似乎來自屠氏和趙氏的宮廷鬥爭,晉王被毒殺後趙盾帶領部下殺出重圍一長段動作戲成了這一段落的高潮;程嬰等人救孤差不多也是四分之一篇幅,衝突基本在於程嬰等人為救孤與岸氏對抗的過程。這個段落之後差不多一個小時是程嬰帶孤入屠府,直至最後殺屠,衝突重心則放到了程嬰等人如何令成長中的趙武意識到復仇的使命上。
到這裡不難看出,整部電影的衝突結構衝突是鬆散,缺乏統一重心的。陳凱歌固然可以不認同原文本中的悲劇核心(對於經典文本來說,通常這是危險的,或者說需要超凡功力的),但問題是他沒有重樹起一個很好的新的悲劇核心。現在看來的觀感似乎是所謂的「殺心」,所謂「我要讓他們相親相愛,然後趙家的孩子一刀砍了屠岸賈」,類似某種父權的迷失和重建的表達意圖,但很可惜的是,影片基本維持了原文本中程嬰的主視角,而若是要「殺心」的話將視角放在趙武甚至是屠岸賈身上效果都要好很多。我們如何進入哈姆雷特的內心去感同身受"to be or not to be"的內在焦灼?把視角放在哈姆雷特身上是最正確的方法之一。但是陳凱歌既沒有足夠的膽量去顛覆原作文本,又不甘於維繫原有的戲劇重心,其結果就是結構和主題上的混亂和迷失。
2、人物塑造。在維繫原文本大體敘述角度的前提下,程嬰是天然的主角,但他的動機是曖昧不清的。他一方面為公孫的大義所感染,另一方面提到莊姬自刎的時候似乎又出現了普世的人道主義取向,再到後來又感覺有點要為自己的妻兒報仇的意圖,總而言之是混亂的,並且由於刻畫的篇幅分散和劇力上的缺失,無論是哪一種動機都顯得微薄無力。動機混亂的直接後果是人物內在衝突和外在衝突的混亂,他的每一個行為都失去了應有的動力。趙武這一「父權主題」的承載者的塑造則出現了更多的混亂,尤其是他由敬愛屠岸賈到要堅決殺之報仇的轉變實在是太過奇怪,一個最明顯的自相矛盾的地方就在於程嬰告知幼年趙武,母親是為屠岸賈所殺,而屠岸賈也承認時表現出了明顯的對屠岸賈的牴觸(必須的。。),然而成長為青年的趙武卻又體現出對屠岸賈盲目的熱愛,以致於要把父親僅存的的救命藥丸獻出救屠,再到後來得知屠岸賈的確殺了自己的趙氏父母時才突然又下決心報仇。。。這一前一後,難道趙武只有得知自己的權貴母親被害時才會想到復仇,若母親只是藥房老闆娘就可以在幾年內忘得一乾二淨?至於屠岸賈,也是「有趣」的人物,影片前半段他被塑造成一個似乎是因嫉妒和權力而大事屠殺的奸佞,但在電影進行到近一半時他的需求竟然消失了,他被徹底轉化為一個儘管品格上有缺陷但絕對是好父親的角色,最後為了償還15年前欠下的命債死於親愛的養子刀下。至於韓厥這樣篇幅不算少,但存在感幾乎為零的角色,姑且不提。
3、略談下視聽。陳凱歌的功底還在,標誌性的全景深焦長鏡橫向調度多次出現,在一些場面中營造出有如古代畫卷般的氛圍和節奏。影片前後部份的光線營造變化也是一個特徵,血雨腥風的前半部多為低調布光,高反差和較少的暗部細節和逆光的使用表現出類似黑色電影的攝影質感,到後半部則是越來越亮,白日外景也越來越多,但可惜的是這種變化缺乏足夠的戲劇理由——是想表現出趙武的快樂成長?復仇的喜悅?但這些都與這一整個段落的主要衝突無關。值得一提的還有動作戲段落,尤其是趙盾率眾殺出重圍一段,大量進人人物動作範圍,多角度的手持攝影和凌厲的快速剪輯營造出風格化的動作場面,再加上優秀的動作設計,單看是很精彩的,幾乎夠得上高潮戲的地位,只可惜總體結構和主題上的失誤讓它失去了應有的光澤,趙盾這個角色在逃命時再壯烈又如何?於表達無任何意義。說到剪輯,片中有一個從瀕死的趙武爹娘躺在地上的閃回鏡頭疊化到幼年趙武在草坪上快樂的翻滾的圖形匹配剪輯,還是相當令人印象深刻的。但可惜這種閃光點再多也於影片整體無補。
最後,看完影片仍覺得陳凱歌還算是一個很用心的導演,也隱約能感到他試圖對經典文本進行革新和重構的宏大企圖,但無奈的是他失敗了,是功力不夠還是受制於其他原因,都無從得知。電影製作是件殘酷的事,結果決定一切。
最後的最後,還是那個觀點,中國電影首先要提高的是電影工業的製作水準,整一個好本子,營造成熟而匹配的視聽語言,講好故事比什麼都重要,都迫切。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