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聖杯傳奇--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

巨蟒与圣杯/巨蟒和圣杯/蒙蒂·派松和圣杯

8.2 / 570,661人    91分鐘

導演: 泰瑞吉廉 泰瑞瓊斯
編劇: Graham Chapman 約翰克里斯
演員: Graham Chapman 約翰克里斯 艾力克埃鐸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汽車大師

2010-12-07 00:57:35

Monty Python & the quest for Holy Grail


1970年冬,在《花花公子》倫敦辦大佬Victor Lownes資助下,剛錄完《飛行馬戲團》季二的Monty Python小組拍攝了電影處女作《And Now For Something Completely Different》,目的不外有二:進軍美國市場,盡情享用玩伴。最終結果有違初衷——片子在英國市場賣的還成,大洋彼岸卻連滴水花都沒見著。電影只是把前兩季小品摘選出來炒了炒冷飯,沒有原創內容;拍片過程中,兩個一心想做導演的泰瑞與酒鬼導演Ian MacNaughton的衝突也愈加頻繁,這一切都讓小組下定決心,要在下一部作品獲取完全自主權。

時間到了1974年,隨著劇集熱播、衍生品熱賣和舞台巡演的轟動,Python小組在島國人氣日隆,策劃新電影的時機已然成熟。John Cleese儘管聲明退出劇集季四攝製,但對電影計劃還是欣然同意。按老規矩,六個成員坐到一起開始拋磚引玉,Michael Palin的亞瑟王與僕人以椰作馬創意博得了一致讚賞,就此觸發並確定以亞瑟王冒險為藍本構築電影劇本,《巨蟒與聖盃》(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就此誕生。

六個從沒寫過電影劇本的Python保留了電視劇的寫作方式——各自累積小品段子,再將段子整合到一起理條主線出來,劇本完稿以亞瑟王召集眾人尋找聖盃的主線和眾騎士分頭冒險的副線交織而成。選角分配大體依循了劇集的傳統——誰寫的段子就讓誰來演;天生有著一張高貴直男臉和受難聖徒表情的Graham Chapman成了扮演亞瑟王的不二人選。落實到導演時,很顯然感興趣的只有泰瑞 瓊斯和泰瑞 Gilliam這兩位,重擔自然落到了他倆肩上。

劇本有了,錢卻成了麻煩。一聽是兩個菜鳥自己導,電影公司全給嚇跑了。最後多虧了愛冒險的製片人Michael White出手相助:他從National Film Finance Corporation籌得了十萬英鎊,再加上Python唱片東家Charisma Records從旗下樂隊Led Zeppelin、Pink Floyd、Genesis等拉來的十萬投資,電影終於啟動。錢少也有好處——以椰作馬的創意得以自動保留,時至今日椰殼已經成了聖盃粉絲的最佳藏品。

錢一到位,兩個導演泰瑞開始了為期兩週的環英之旅,給電影尋找外景地,最後敲定了幾座蘇格蘭古堡。就在開拍前一週,蘇格蘭環境署發來禁令,稱電影內容與這些建築的高貴不相稱。兩個泰瑞被迫再次出行,趕在開工前最後一刻選定了另兩座蘇格蘭城堡:Doune Castle和Castle Stalker。

4月底,拍攝工作正式啟動。頭一天麻煩就接踵而至:那天拍的是死亡峽谷戲,劇組找當地專家搭了橫跨峽谷的木橋,看似危險,實際很牢靠。大家本仰仗登山健將Graham Chapman起帶頭作用,可到了拍攝現場,宿醉後的亞瑟王站在峽谷邊全身發顫,死活不敢過橋(照Chapman本人的說法,這是他為拍片強行戒酒導致的震顛性譫妄)。John Cleese同樣不敢過橋,理由是皮革做的鎖甲鞋底天潮太滑。不得已,這兩位的鏡頭用了替身。更大的麻煩在後頭:兩個泰瑞才拍了導演生涯第一個鏡頭,唯一那台同期聲錄音的主攝影機就歇火了,一打開齒輪全掉了下來。峽谷這頭的戲是沒法拍了,只能到另一頭拍點近景。可大傢伙又都不敢直接從橋過,結果費好大勁繞圈子才到對岸拍了幾個特寫鏡頭。

這樣的不順貫穿了整個攝製期,蘇格蘭陰冷潮濕的天氣、簡陋不適的服裝道具、記不住幾句台詞的酒鬼亞瑟王,所有這一切都讓大家吃盡苦頭。劇組入住的賓館只能供應六成人的熱水,每天十幾個鐘頭拍攝過後,一大幫人還得搶車回賓館洗熱水澡。Cleese和Idle終於忍受不住,搬進了另一家賓館,正趕上拍攝「炭疽城堡」戲的美女集體入住,黑暗的隧道里終於現了一絲亮光。

作為導演,兩個泰瑞美學理念相近,都是帕索里尼的粉絲,想拍出一部骯髒瘋克、環境可信的中世紀電影,而不是好萊塢那種極盡華美的超真實古典片。現場指導時二人各有長處,演員出身的瓊斯對喜劇拿捏更有經驗,做了幾年動畫師的Gilliam視覺感官更強,龍骨船向亞瑟王駛近的鏡頭就是典型的Gilliam式魔幻筆觸,理論上說這是一對互補的組合。拍攝時,兩人合作緊密,並在日程表上按天劃分話事權,調度還算和諧有效。隨著Gilliam的完美主義與劇組有限的時間、預算矛盾逐漸加劇,趕快工的瓊斯開始在Gilliam日爭奪主控權,兩人之間裂痕漸顯。

泰瑞 Gilliam做動畫時和剪紙、照片打慣了交道,一切可以任他擺佈直到完全滿意;當他把這種完美主義照搬到電影拍攝時,卻遭致了python同胞的強烈牴觸:拍那場家禽守城戰時,被指揮著左右反覆移動的Cleese當場開罵,「我們可不是幾片剪紙」,把Gilliam氣得獨自窩牆角生了幾個鐘頭的悶氣; 拍「Bring out the dead」這一場時,收屍車經過的村莊泥濘不堪,Michael Palin演了個背景中滿地爬滾啃泥巴的村民。即便是群眾角色,Gilliam也毫不放鬆,爬地的段落直拍了八條。第七條演完,Palin滿以為熬到頭了,聽到的卻是,「再來一遍,剛才那條里Michael背露出來了…」 公認脾氣最好的Palin也終於發飆,亂蹦亂跳怒吼了足足五秒鐘,引來Cleese和Graham一片熱烈掌聲。終於要啃泥巴了,道具師安慰Palin啃的會是巧克力,等Palin反問如何區分巧克力與泥巴時,立馬沒人應聲了。等最後拍完,Palin啃進去的多是巧克力,但也雜了不少泥巴在。穿了破布爛衫、滿身泥巴的Michael Palin跑去打破傷風針,把蘇格蘭赤腳醫生嚇了個不輕。悲劇的高潮在晚上:一幫人聚在一起看樣片,整場戲裡壓根就見不到Palin人影子! 隨著Gilliam和同事們矛盾的加劇,兩個導演乾脆做了分工:瓊斯負責管python幫,Gilliam只和技術組打交道。

除了兩個處子導演的毛手毛腳,獨立製作的不專業也給拍攝帶來不少麻煩:為了拍蘭斯洛特大鬧婚禮那場戲,藝術指導(production designer)在城堡內精心設計了一整套樓梯,兩個泰瑞看了交口稱讚。第二天進堡準備開機了,兩人一下就傻眼了,整座城堡內空空蕩蕩,除了樓梯啥都沒有。回頭質問藝術指導,對方說裝飾內景是置景人員(set dresser)的活。沒法子,兩個導演只得自己搬桌子貼彩旗,做完了全套置景的工作。面對混亂不堪的拍攝現場,泰瑞 瓊斯給自己立了個座右銘:「Don』t Panic」——這可遠在《銀河系漫遊指南》這部奇書(廣播劇)誕生之前。

經過六個禮拜的艱苦奮鬥,《巨蟒與聖盃》終於殺青。電影結尾是艾瑞克 Idle的神來之筆:亞瑟大軍由一幫大學生群眾演員組成,一天下來報酬只有四鎊,人數也很有限,編排大戰是不可能的事情。Python們拍了所有能拍到的角度,然後用警察闖入怒遮攝影機的後現代方式結束了全片,這也完美沿襲了《飛行馬戲團》時期沒有壓軸笑話(punchline)的Monty Python標籤。

到了剪輯室裡,兩個泰瑞分歧再現:Gilliam認為瓊斯在選擇時注入了太多實地拍攝的情感回憶,缺乏客觀性。爭論不過時,Gilliam乾脆晚上偷偷溜回剪輯室再作修改。

10月1日,在一百多名投資商、親友團面前,《巨蟒與聖盃》作了第一場試映。結果是災難性的,開場前五分鐘現場還笑聲不斷,慢慢就變得無聲無息,直到放映結束。混音做的太真實、節奏不夠緊湊外加放映質量差是失敗的主要原因。Python們並未氣餒,泰瑞 瓊斯回頭重做了音軌,把對話時的背景聲逐一抹除,讓笑話更清晰無擾;過場戲添上了氣勢宏偉的資料配樂,嘲諷史詩味出來了;通過接連十三場免費試映的反饋修改,片子的節奏也被一緊再緊。在洛杉磯電影節參展時,面對買了票的觀眾,《巨蟒與聖盃》終於有了第一次成功放映。

1975年1月10日,《巨蟒與聖盃》在倫敦舉辦了盛大的首映式。沒把握的Python們心情緊張,亞瑟王Chapman被嚇得當場犯迷糊了。好在首映一炮打響,片子火遍了英國,哪怕影評還是一貫的苛刻。五個月後,電影在紐約、洛城作了北美首映,當時正值《飛行馬戲團》在PBS電視網熱播,蜂擁而至的老美把影院門口堵得滿滿當當,排隊入場的觀眾里不乏Chevy Chase、Jim Belushi這樣的未來明星。

Monty Python突然間成了美國人眼中的喜劇之神,一段新的「英國入侵」神話就此鑄成。


大量幕後圖片請到這裡觀賞
http://ethermetic.com/archives/2699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