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趙氏孤兒--Sacrifice[2010]

赵氏孤儿/Sacrifice

6.2 / 2,499人    122分鐘

導演: 陳凱歌
編劇: 陳凱歌
演員: 葛優 王學圻 黃曉明 范冰冰 趙文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露伊

2010-12-07 02:06:39

西方式弒父,中國式弒子


其實,不管怎麼說,也要感謝陳凱歌導演拍了這麼一部《趙氏孤兒》。花了那麼多錢拍了個片子,口碑如何、票房子許、能否得獎之類統統都是浮雲。真正積功德的是能夠藉此讓《趙氏孤兒》這齣極有份量的中國古典悲劇重回大眾視野並引發討論,不容易啊——鞠躬。
 恕我知識淺薄,見識有限:大名鼎鼎的《趙氏孤兒》到底講的是怎樣一個故事,我是這次藉著看電影才總算弄明白了,而且可以說是相當地相見恨晚——如果當初讀英美文學研究生時知道這部劇的話,我的論文就有救了。
 《趙氏孤兒》是和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遙相呼應的中國悲劇,是一出充滿隱喻,且能為分析中國文化提供經典原型的戲劇。在西方文化中,奧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弒父淫母。醒悟後,他羞憤難當,自盲雙目,惟願看不見自己犯下的罪。這個故事成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最具影響力的一把工具刀,用它解剖裁剪各種大小case無往不利,十分稱手。某種程度而言,它反映出的是西方文化中伸張自我,反抗權威的潛意識。「弒父淫母」既是大逆不道的罪,更是心願得償的罪。而這個「心願」就是據弗洛伊德說深埋在每一個人心中的「俄狄浦斯情結」。
西方人弒父。中國人弒子。
然而,「弒父」與「弒子」本來就是互相轉化的。弒父之子同時也弒殺了其自身作為「子」的倫理身份,而弒子之父同樣也是把當忠臣看得比當爹還重。希臘悲劇和中國悲劇都是悲劇,只是希臘悲劇弒父,成全了兒子一時獸性得逞的快感,起碼案發之前兒子還春風得意好多年。而中國悲劇弒子,卻苦哈哈從頭到尾都是悲劇,都在反人性。被一命抵一命救下來的兒子,也淪為自己恩人報私仇的工具。(當然是報私仇。程嬰是在用這個孩子替自己死去的老婆孩子報仇,而不是替趙家人報仇。不然,他就應該聽從孤兒母親的遺言「不要告訴這個孩子仇人是誰,讓他過老百姓的生活」,不是嗎?)

不少人聽過《趙氏孤兒》的故事,都只記得程嬰交出自己的兒子頂替趙家的兒子去死,後面怎麼樣了卻印象模糊,甚至也不太關心。這大概是因為,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程嬰以自己兒子命抵了主公家兒子的命,就好比是奴才替主子擋了子彈,死得其所,重於泰山,他的自我價值就此已經完全實現,甚至放大了。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且就算沒有下回也無關緊要了。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就好比見義勇為者為搶救落水兒童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而後來這個被救上來的孩子考上大學沒有,就已經跟這個英雄無關了。
所以,《趙氏孤兒》其實講的是兩個故事:程嬰救孤是一個故事;程勃復仇,或是不復仇,是另一個故事。如果拍電影,能突出重點拍好一個故事就成。要嘛就是突出程嬰救孤的糾結與犧牲,至於救下來的孤後來怎麼樣一筆帶過就行了。要嘛就是以救孤為背景,刻畫這樣一個身世獨特,背負國恨家仇的小孩如何成長,如何身份認同,如何抉擇對天命的順與違——能拍成個哈姆雷特般的故事也很好。難就難在要把這兩個故事連起來,還不能顧此失彼,頭重腳輕,而陳凱歌導演就是在這個部份,破了功。影片前半段酣暢淋漓,火花飛迸,而等到第一階段的戰鬥告一段落,塵埃一時落定,導演卻總也拿不定主意,究竟這個孩子該長成個怎樣的孩子,他如何成長,又變成誰?其實,這也難怪,畢竟故事中其他的主要人物如程嬰,如屠岸賈,他們的性格心態都已相對固定,只有孩子是個未知數。他既可能聽話乖巧,又可能桀驁不馴;他既可能變成呂布,又可能成為阿斗;既可能是快意江湖手起刀落的綠林好漢,又可能是生性淡泊寧願相忘於江湖的儒士。他既有可能像哈姆雷特一樣,在知道殺父仇人是誰之後還要輾轉反側,徘徊猶豫;也可能像叛逆少年哪吒那般,抱拳對父母說:「孩兒不乖,該死。既然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全部還給你們,我也就不欠你們了!」隨後引劍自刎而死。一切皆有可能,一切也皆無定法。如果讓程勃一路平安長大,然後順民意,斬仇人,自然有老套之嫌。而讓他認賊作父,辜負了程嬰,也著實令觀眾不忍。如果竟斗膽讓程勃反抗自己被工具化的命運,發展自我意識,勇敢抉擇人生,走出一條與長輩恩仇無關的路,那敢情痛快,可似乎又讓電影前部精彩的救孤戲落了空,其意識恐怕也超出了票房大片的格局。所以也可以理解為什麼陳凱歌導演拍到這裡左思右想,態度曖昧,銳氣頓失。因為,從技術的層面說,這是一個擺在電影導演面前的難題;而就觀念的層面而言, 這也是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所宣揚的「忠義仁孝」橫陳於一個個「個體」之前的抉擇。作為一部要迎合主流市場的電影,所能做的突破著實有限。所以,雖然這部電影已經觸及到了很深刻的主題,卻缺乏鮮明的態度,也沒有展現出用尖刀刺向問題核心的魄力,不能不說是個很大的遺憾。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