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趙氏孤兒--Sacrifice[2010]

赵氏孤儿/Sacrifice

6.2 / 2,499人    122分鐘

導演: 陳凱歌
編劇: 陳凱歌
演員: 葛優 王學圻 黃曉明 范冰冰 趙文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滿囤兒

2010-12-07 18:59:49

《趙氏孤兒》:陳凱歌還是不太會編啊


文/滿囤兒


        在《趙氏孤兒》的演職人員名單中的編劇一欄中,我看到了有且只有一個的名字----陳凱歌。於是我立即意識到,一場天雷滾滾的災難即將到來。要知道,在編劇一欄中只有陳凱歌一個名字的電影到目前為止,除了本片外只有一部,就是那部足夠載入電影爛片史一千年的《無極》。一直以來,我始終認為內地的幾位最大牌的導演,除了姜文外都在編劇能力上有嚴重的欠缺。馮小剛算是相對好一些的,張藝謀和陳凱歌兩人在導演和編劇兩項能力的落差最為嚴重。《趙氏孤兒》再次印證,讓陳凱歌自編自導,是一件極為不靠譜的事情。陳凱歌這個人還「實在」,不太會編啊!


        影片在整體結構上採用了相當標準的三段式,而且是有明顯分界的三段式。這一點讓人覺得很汗,因為呆板到了極致。以趙氏孤兒(趙武)的年齡(三個不同年齡段的演員)變化,本片可以分為:嬰兒的趙武期、七八歲的趙武期和15歲的趙武期。這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基本上是講了一個完整的故事,段落內的起承轉合一板一眼,完全是按照電影短片的模式規規矩矩地拍。可是比較要命的是,這三個段落在角色上是連貫的,在情感關係等方面卻是割裂的。換言之,沒有情感和角色關係的遞進和關聯,這三個段落完全可以看做是三個故事。也許是陳凱歌拍《梅蘭芳》的時候被人誇了一句「前三分之一真牛」,就想到可以把影片分成三個段落單獨拍,然後撞大運也能撞上其中一個段落出彩吧。結果還真是這麼回事,很多觀眾就還真再次認為影片的第一個段落不錯,卻在第二個段落笑不攏嘴,然後又在第三個段落不痛不癢。拜託,這是一個很嚴肅的正劇好不好?這三個段落一個段落一個味兒,到底是你的導演功力太過爐火純青了,還是編劇功力太過大笑江湖了?風格不連貫、情感不連貫、伏筆不連貫、角色關係不連貫,這「三段式」劇作法到了陳凱歌手裡,還真是運用得貼貼切切啊。


        拿實例為證,影片第一段里黃曉明被王學圻砍傷了左眼,鏡頭只給了黃曉明面部的一個很「不爽」的特寫。到了第二段,小趙武一看到黃曉明就說:「我認識你,你是乾爹的仇人。」這也太莫名其妙了吧,當初王學圻砍黃曉明是要懲罰他「愚蠢」,而不是怪責他放走了趙氏孤兒。黃曉明再不爽,也不會拿自己的前程開玩笑,與自己的頂頭上司扯破臉皮吧。可是第二段給我們的資訊,讓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對於黃曉明這樣一張足夠迷倒陳凱歌的帥臉而言,一道破相的刀疤就足以令其自毀前途,與自己的主子決裂。可以說,黃曉明一直要找王學圻報仇的動機,不是影片通過電影語言交待出來的,而是觀眾自行猜測出來的。於是,腐女們又有了YY的空間。另一種比較官方的解釋是,黃曉明和葛優都因為目睹了范冰冰的死而受了極大的刺激,所以才會那麼執著地要「合謀」幹掉王學圻。這個解釋也只是亡羊補牢一般的,觀眾從電影裡並沒有得到明確的電影鏡頭來闡釋,否則大家看到葛優和黃曉明在密室中對話,也不至於笑得前仰後合了。角色的動機自然要靠一些細節來揭示,而不能是想當然的後期解釋。沒能在劇本里便解釋清楚,錯不在編劇,在誰?


        第二個劇作上的脫力點,就是陳凱歌在對程嬰(葛優 飾)的身份進行了變更後,對其重新設計的行為動機不夠服眾。在陳凱歌的想法中,程嬰不再是趙盾的門客,於是之後的一連串事件都變成了偶然事件。程嬰這樣一個小人物需要被一系列的偶然事件推著,以一種不可逆轉的潮流湧向最後的心態。可是說句實話,陳凱歌重新編寫的這一連串事件,不管是偶然性還是推動力,都遠遠不夠。可以說,具體看過程嬰的這一番經歷後,從我個人角度上出發,我並不認為程嬰非得變成後來的心態不可。也就是說,在程嬰這段遭遇中,我沒有看到他每一步錯誤都有「必需要這麼做」推動力。要知道,經過喪子、喪妻等一系列打擊後,我們看到程嬰從心態上和價值觀念上都產生了不可逆轉的極度嚴重的轉向。可是一步步推動這個轉向的過程卻並不足夠波瀾。至少的至少,陳凱歌應該在這一段偶然事件中,要在短時間內讓程嬰迅速經歷大喜大悲的兩三次轉換,一個人的心態和價值觀念才有可能從根兒上發生轉變。程嬰只是緊張兮兮地經歷了一番煞有介事的擺佈,就完全變了一個人?反正我覺得可信度有水份。如果是一個劇作高手,這一段應該能把命運的殘酷性設計得更讓人覺得「恐怖」。(這個技法,可以參考科恩兄弟的部份作品。他們是設計命運操手的真高手。)


        在情感的連續性上,本片也並不算通暢。比如在第二個段落里,主要交待了趙武在屠岸賈和程嬰之間情感傾向的一種徘徊狀態。於是在本段中我們看到了很多家長里短一般的設計,幾乎就是一個家庭倫理劇的套路。趙武一會兒傾向於乾爹屠岸賈,一會兒又因為程嬰的努力而回復到「親爹」程嬰這邊來。如此反覆雖然沉悶,可終究還不能算是錯。讓我不太理解的是,第二段的末尾,程嬰經過了不懈努力,甚至說出了與屠岸賈協議不准說的秘密這種必殺技,終於將趙武的情感傾向拽回了自己這邊。然而,影片進入第三階段後,趙武卻義無反顧地完全傾向了屠岸賈,基本上不再給程嬰任何機會。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幼年趙武的結局怎麼和少年趙武的開頭完全接不上茬呢?


        另外還需要提一些影片之外的事情。在採訪中我們了解到,影片還有大量的戲在拍攝後因為超時而被刪掉了。個人認為,這根本不能成為影片不順暢的開脫之辭。在好萊塢,很多導演都不適應製片廠不允許自己改劇本,只能嚴格按照劇本的場次進行拍攝。我覺得這並不一定是壞事,雖然從一個角度看限制了導演的天馬行空,可是又從另一個方面保證了故事的完整性和流暢性。如果陳凱歌只是因為劇本里戲寫得太多了,拍出來太長,迫不得已剪掉了很多戲而造成了影片如此不連貫的話。那真是太可惜,太可惜了。總不能為了滿足編導的訴求,就得看三個小時或四個小時時長的電影吧。如果不看「足版」就必須忍受《趙氏孤兒》這種殘缺品,那也是真悲哀。把事件寫全寫細固然是編劇功力的一個層次,可是能夠在規定的時長內寫全寫細並且還不帶廢戲,那才是編劇功力的更高一層功力。由於沒看過足版的《趙氏孤兒》,不曉得陳凱歌是否曾經把本片寫全寫細過,所以偶也不清楚他的編劇功力是否達到了前一個層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離後一個層級還很遠。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