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趙氏孤兒--Sacrifice[2010]

赵氏孤儿/Sacrifice

6.2 / 2,415人    122分鐘

導演: 陳凱歌
編劇: 陳凱歌
演員: 葛優 王學圻 黃曉明 范冰冰 趙文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大灰狼

2010-12-08 01:30:43

一個掩耳盜鈴式的假設


    記得早年的時候看布萊希特的劇本《高加索灰闌記》,便依稀看到了《趙氏孤兒》的影子,這不僅是國人耳熟能祥的故事,而且傳至海外,影響波及歐美文壇。我正是帶著某種敬仰的心態去觀摩陳凱歌的電影,並不在乎他怎樣解讀歷史的真相,而是期待一份波瀾壯闊的歷史情懷,以及一幅忍辱負重的人生素描。

    然而我發現我錯了,陳凱歌勾勒的不是歷史,而是搭的積木,電影從始至終都被無端設計著,為每個人物的所為尋找著藉口。表面上看似乎是四平八穩、不過不失,而實際上則是綁手綁腳靈氣盡失,在中國大片日趨模式化的年頭,陳凱歌終於能夠褪掉學者的「畫皮」而露出一個投機工匠的本來面目。毫無想像力是這部電影最大的弊病,這甚至遠遠超過了其中邏輯的不合理——不管是深藏在內的,還是可以一眼望穿的,據說這是因為「兩個編劇」沒完成「無縫對接」,藉口總能找到,卻掩蓋不了這部電影平庸的底色。

    倘若《霸王別姬》算是栩栩如生,《荊軻刺秦》可謂鬼斧神工,那麼《趙氏孤兒》就是一本邊寫邊塗,甚至有些嬌柔造作的命題作文。依託歷史進行宣洩是曾經令陳凱歌解氣的事,宏大的敘事規模成全過他,晚年又成了他脖子上的紙枷鎖,歷史——家國——愛恨,融為一體能出奇蹟,生拼硬湊還是散沙。既然《梅蘭芳》能最終成為三個崩裂的故事,那麼《趙氏孤兒》的前緊後松也應該在人們的意料之中,故事的結尾無疑是意淫化的,射完再救救完再殺,宣傳的已經不再是忠義,而是愚蠢的「仁義」。

    整部電影像是基於一個完美主義的假說,從始至終都在不停地加以解釋,來述說其故事的合理性。趙盾父子的飛揚跋扈和愚蠢皇帝的羞辱譏諷直接促成了屠岸賈弒君滅族的行動,實際上就是替後者開脫罪行,程嬰妻子之死也是無端被動的,這種歪打正著的「換子」遊戲從根本上削弱了人的精神高度,也間接促成了劇情的疲軟。畢竟在原始的歷史故事裡,程嬰是主動拿兒子來獻祭的忠烈義士,出發點是為友人兩肋插刀,而絕不是為路人感染,將錯就錯的一個非現實性角色。這種改變的背後是一種精氣神的折損,和一種圓滑式的打磨,對電影格調的拉低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其實片中有很多可以被刪減的東西,譬如獨眼的韓爵,雖然是日後支持趙氏復興的核心人物,但在片中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那一箭也不用他來射)。陳凱歌並不是一個善於講故事的人,也不是一個善於玩低級幽默的人,對比一下本片的「咬屁股」和夜宴裡的「蹬被子」,就可以知道啥叫「嚴肅性的肉麻」。權利的爭鬥,復仇的隱忍,想給觀眾們灌輸仁者無敵的概念,必然要在人物身上做文章,變著法子增強屠岸賈本人的感情張力和行為合理性,平衡性的鋪墊書寫始終過多。而王學圻飾演的屠岸賈陰沉有餘卻過於死板,在故事前段始終沒有鮑國安和張豐毅來的壓場,直到仇敵覆滅方顯得筋骨活絡、灑脫自如。

    歸根結底《趙氏孤兒》就是陳凱歌掩耳盜鈴式的假設,看似圓整的劇情,事實上薄弱地讓人無法進行推理。屠岸賈認趙氏的孩子為義子,必然不會不起疑的,可陳凱歌偏讓他蒙在鼓裡,也以為觀眾會一樣蒙在鼓裡——這是個荒謬的論斷,也成了故事張力喪失的本源。真相的戳破同樣讓人難過,程嬰費心畫了多年的「復仇教學圖」哪去了?又為何老爸的苦口婆心竟不敵乾爹一句無心之言?當然電影也並非一無是處,很多情感烘托都能恰到好處,一干老戲骨的飈戲熠熠生輝,古樸的色調和工整的構圖一如既往傳達著史詩般的跡象,也算是電影好死賴活的最後一點功績了。

    PS:把洛克菲勒教育孩子的故事都搬到電影裡來,還有啥不能做的?陳老闆,求求您別再糟蹋中國經典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