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趙氏孤兒--Sacrifice[2010]

赵氏孤儿/Sacrifice

6.2 / 2,415人    122分鐘

導演: 陳凱歌
編劇: 陳凱歌
演員: 葛優 王學圻 黃曉明 范冰冰 趙文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同道中人

2010-12-08 07:13:46

《趙氏孤兒》不夠硬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今天和閨蜜跑到新天地UME看《趙氏孤兒》,其實凱歌的片子我們基本都看,不是給他面子,而是給當年的《霸王別姬》面子。我們老是認為能夠拍出《霸王別姬》的導演,絕對是個好導演,無論他失足多少次,我們都應該給他機會,說不定哪天就迷途知返了。但事實證明,我們又上當了。

只給打了三星,因為我認定這是部商業片,不是文藝片。《趙氏孤兒》明著的硬傷就有三處:

1、明星太多,焦點分散。其實在影片開頭的半小時內,凱歌同志就把所有的女性角色都給「殺」了(他真的很「腐」),所以幹嘛要用冰冰同志呢?或許找個普通的美女效果會更好。另外,張豐毅演的公孫也只是少量戲份。外加上大小主角王學圻、黃曉明、葛優、趙文卓、海清等,簡直就是明星班底。就算是文藝片,也被硬掰成商業片。

2、劇情不連貫。凱歌現在拍片子竟然會有不連貫的問題。很多人說前後半部劇情不統一,其實我覺得簡直能分成三段,第一段是最好的,各路人馬紛出、劇情連貫、背景交待清晰,感情鋪陳很到位;但是第二段急轉直下,完全可以改為「三個爸爸和一個孤兒」的故事,王學圻、葛優和黃曉明在這一段的台詞和劇情設置戲劇性地朝「無厘頭」發展。當趙氏孤兒咬了黃曉明的屁股逃跑之後,黃曉明對葛優說:「你怎麼就這麼讓他跑了呢,他跑了,我們要怎麼弄啊。」「怎麼弄???」電影院裡一片笑聲。而第三段葛優飾演的程嬰的死,實在非常突兀,感覺是陳凱歌到結尾處精疲力盡了,不知道怎麼結尾,就湊乎著結束了。而且最後又完全以程嬰的獨角戲收尾,令人情感上無法接受,黃曉明的角色甚至沒有任何交待,如果當時陳凱歌坐我旁邊,我一定會問:「到底葛優是主角還是王學圻是主角,黃曉明是不是『打醬油』的。」

3、陳凱歌的老毛病:想說得太多,但啥都說不好。看第一部份,你會以為是史詩般的還原歷史的佳作;看第二部份,你會以為他想表達希臘神話式的父與子之間的永恆命題,趙氏孤兒叫王學圻飾演的屠岸賈為「乾爹」,他們之間有父子般的親情、有生與死的仇恨、也有父業子承的期望,這完全能令人聯想到西方四大悲劇之一—「弒父娶母」的俄狄普斯王,又或者是「父權主義」的古希臘社會(聽說古希臘社會中,每個少年都會有一個所謂「乾爹」,而他們的成人禮就是這位「乾爹」對他進行同性戀活動,寓意是授之以男性的精神和力量)。而第三部份又變成程嬰一個人,凱歌同志似乎又想表達小人物在大時代下的無奈、無力與悲哀,希冀平凡生活卻又不可得的淒涼。其實以上三條線,凱歌無論選哪一條線深挖下去,都會成就一部好電影,但是他沒有。

聽說《趙氏孤兒》拍攝中間確實換過編劇,原因是兩位編劇和導演的意見不合。凱歌是一位有才的人,但是有才的人老了,就怕固執。他或許固執於自己的才華,又或許潛意識裡畏懼自己漸已失去才華,因而才患得患失、猶疑不絕。這直接導致他後期的電影框架都很大,背景宏偉,但是沒有力量!力量其實就靠結尾的昇華,代表作《霸王別姬》其實每段都很有力量,但是結尾收得更好——「虞姬」那轉身決然的姿態,真正一切盡在不言中,不由令觀眾愣在當場,胸悶異常!其實我們也不要你昇華,至少維持個平均水平。但後期凱歌的作品基本都虎頭蛇尾,從生理上來說,這屬於勃起太早,後勁不足,容易早泄。《趙氏孤兒》的開頭,范冰冰給程嬰的兒子取名為程勃,但不久就掛了,說明勃不分早晚,主要是要有持久性,要維持平均水平。

其實縱看凱歌同志整個的電影表,也完全符合「勃起太早,後勁不足,容易早泄」的基本原理。《霸王別姬》、《黃土地》等代表作來得太早,功力下得太足。我想對於凱歌這麼要強的人,一直無法超越自己也是件非常令己令人心痛的事情!有人說:「一剎那的光輝不代表永恆!」但事實證明,即便一剎那的光輝能夠成為永恆的經典,還是不如細水長流的好!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