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趙氏孤兒--Sacrifice[2010]

赵氏孤儿/Sacrifice

6.2 / 2,415人    122分鐘

導演: 陳凱歌
編劇: 陳凱歌
演員: 葛優 王學圻 黃曉明 范冰冰 趙文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Vampire

2010-12-08 21:54:22

不寫憋屈


上高中時聽過一個很權威的語文老師聲情並茂的講過趙氏孤兒這個故事。若說我當時被故事深深地感染了有點不太現實,因為畢竟用現代人的思想還是很難理解舍子易孤的行為。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確實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尖銳而明確的矛盾衝突、細膩而糾結的情感糾葛,我一直覺得這題材對於拍電影來講實在再合適不過了。所以在得知它被拍成電影的時候,我是相當期待。然而讓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千古流傳的經典悲劇竟變成了陳導演的悲劇。
      我一直認為趙氏孤兒這故事的中心思想沒那麼難把握,無非就是弘揚「忠義」二字。而顯然電影版趙氏孤兒想表達的並不是這個意思。或許吧,或許忠義略顯俗套,或許這其中的忠義常人無法理解,但這畢竟是時代的產物,故事也不正是因為這常人無法理解的忠義才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嗎?所以「忠義」正是故事的靈魂和精髓,而游離於忠義,想在這個故事中挖掘出什麼新的立意,對於《趙氏孤兒》來講是有難度的,稍不小心就有可能誤入歧途甚至面目全非。而陳導演卻勇敢地作了這樣的嘗試,不說面目全非了,但劇本原有的本質已蕩然無存了,在我看來沒有了忠義,《趙孤》的題材已經失去了意義。
      如果不那麼刻薄,我也嘗試著去理解一下陳導,所以導致這種局面的發生,我想陳導一定是在思考一個關於合理性的問題。的確,在合理面前,這種忠義著實很難表達,他在想辦法用現代人的或是說用正常人的理解方式去思考程嬰的行為,導演嘗試著挖掘人性,為程嬰尋找合理的理由去演繹這段歷史的選擇。於是程嬰從門客變成了平民大夫、從大人物變成了小人物;迫不得已、陰差陽錯;被動也好、偶然也罷,導演終於為程嬰舍子易孤的行為找到了新的動機,但是不得不思考的問題是:合理有了,主題在哪?人性有了,英雄在哪?一個擁有大勇之舉的義士,卻變成了一個在亂世中必不得已被推到風口浪尖上的老好人,這讓觀眾如何選擇是該敬佩他還是可憐他。 這樣的鋪墊也終將導致後來路上程嬰的徹底跑偏,主角程嬰後半生的意義全部拘泥於報仇,主角可以不偉大,但怎可以更狹隘?看來看去,莫非是想讓我們知道片中最有氣度的人是在開始沒多久就死去的莊姬?於是主題陷入了茫然。於是電影沒有了發人深省的悲愴,卻變成了單純而膚淺的復仇記。這一定不是一個好電影該有的高度。這一定是陳導一個大大的不小心。
   
     看過影片的人一定都發現了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影片前後部份的嚴重脫節、頭重腳輕。說到後半部份,我想這應該是整部影片的悲劇。氣場與之前精彩的宮廷政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節奏、效率完全鬆弛下來,如果說這是導演是故意留給人的一種有張有弛的感覺,那麼這弛也應該弛的精彩,節奏緩慢但也應該不失份量。可影片完全沒有做到這一點,把重點放在描述一些瑣事上,沉溺於一些小打小鬧的淺層人物關係,讓我覺得很可笑的是,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居然失控了?十五年的復仇大計,這情節有何寓意?可有可無的情節太多了,說它有意義,它沒有把劇情推向一個高度和深度;說他無意義,它卻無可厚非的推動著情節的發展。像這樣的雞肋之筆實在不應該出現在好電影的螢幕上。
     如果說前部份是動作戲,那後部份應該是算是感情戲,而遺憾的是後部份卻恰恰脫離了感情。按理說趙孤的感情變化應該是最豐富的,也應該是貫穿後半部份情節發展的線索,但劇中他的內心戲幾乎找不到,都是通過幾個突兀的情節轉折瞬間完成了,幾乎沒有機會表達自己對身份認同的困惑。到了最後,可能觀眾都還不能接受殺死相親相愛的義父呢,圖岸骨卻已經一刀被趙孤同死了。變化如此突兀,觀眾的情感完全跟不上勢態的變化,一個根本沒有建立在感情上的敘述,已經不能做到順理成章了!讓觀眾情何以堪?
     程嬰自信滿滿的用了十五年醞釀了一個復仇計劃,所有人想必都在期待一個大快人心的結局,而圖岸賈就那樣潦草的死了,何來的痛不欲生?何來的大快人心?這醞釀了十五年的情緒可讓我如何釋放?

     我也學學陳導,寫一個爛尾的文章,我不想寫結尾了,因為我還有好多話還沒有說,等我寫完了再續。寫一點來緩解看完電影壓抑的情緒,不寫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陳導。

      最後還是為了扣題說一句吧,《趙氏孤兒》是個悲劇,也是陳導的杯具。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