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趙氏孤兒--Sacrifice[2010]

赵氏孤儿/Sacrifice

6.2 / 2,499人    122分鐘

導演: 陳凱歌
編劇: 陳凱歌
演員: 葛優 王學圻 黃曉明 范冰冰 趙文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梁一夢

2010-12-10 11:41:17

趙氏孤兒:為什麼不反人性


1

《趙氏孤兒》外強中乾的設定我不喜歡。編劇和導演已經預先假設,觀眾不會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那種「忠」(也就是所謂「愚忠」)。理解不了,當然也就進不了那個情境,接受不了人物行為的動因。所以影片被編得很「繞」,那種陰差陽錯循環相因的東西多了,戲劇性固然出來,卻也怎麼都擺脫不了造作的嫌疑。

這點是通病。常說改編古代的東西,要改出新意,尤其要按照現代人的角度,賦予傳統故事新的靈魂。很多改編者覺得,傳統故事是不人性的,社會進步到現在,「人性」也該進步,所以就要挖掘生硬的歷史底下的人情和人心。這方面陳凱歌算得上高手,《荊軻刺秦王》里秦王成了有血有肉的神經病,非常成功,我也真心佩服。可是看這部《趙氏孤兒》,不知為何總覺得彆扭。我很希望陳凱歌在這部戲裡能夠蠻橫一些,「拗」一些,乾脆就把那種可能確實死在歷史垃圾堆裡的「忠烈」給幹出來,愛誰誰一下,可惜他還是縮回頭去,打著毛線,開始編:從「人性」的角度來說,程嬰是無論如何不會把自己的小孩交出去的,那麼他為什麼「交」呢?是這樣的,他不在,他老婆智商不夠,把趙氏孤兒給交了,偏偏他找來的那個公孫又來了,他沒轍,把自己小孩給公孫,以為兩者都可以保全,結果,公孫出不了城門,再結果,這公孫竟然用自己的死來成全這個謊言,結果……結果導演雖然靠著毛線走出了迷宮,有些觀眾卻中途就丟失了。

所有的努力總之一句話,不是程嬰不想交,而是他不能交,沒機會交。這就圓了人性說。史書里那種反人性的故事當然是要被打倒的。從理智上我贊成這樣,因為換作我,我他媽的也不交。但是從感情上,從看電影的角度,我卻莫名其妙盼望著他爽快地交出自己兒子,演一出《楊門女將》那樣的忠烈戲。當然,真要那樣,這劇還怎麼演啊,票房肯定也一塌糊塗吧,畢竟不是熱血沸騰的動作片。

2

除開「繞」,再除開狗血的結尾(這個後面再說),這電影就沒什麼好挑剔的了。編得很好,拍得很好,豆瓣上打四星。

影片很風格化,像舞台劇,分三幕,第一幕滅趙氏,第二幕程勃成長,第三幕復仇。大家都說第一幕好看,我贊成,但第二幕我認為才是真正的精華。這一幕表現一個無辜的生命不受控制地成長之際,眾人各懷鬼胎對其的考量,考量中又生出相濡與沫的深情。復仇的理念在其間顯示出左右不是的尷尬,這尷尬就是影片最吸引人之處。

我覺得陳凱歌借《趙氏孤兒》表達的還是抽象的概念(復仇、忠義)植入生命個體時的無所適從。程嬰一廂情願的復仇方式多少讓人感到古怪,但他發下誓言後也就鐵了心往那個目標前進,全然不顧有朝一日真站在屠岸賈面前,指出程勃真實身份後,究竟誰生誰死的問題。第二幕點出的是,這樣的理念在活生生的生命之前,未必是牢靠的,因為理念是死的,生命是活的。程嬰帶著孩子主動成為屠岸賈門客的那時起,他就將自己捲入了一個欲罷不能的迷局之中,隨著程勃與屠岸賈之間感情日深,復仇變得越來越像是一個神話,或者說笑話。有時觀眾甚至會希望復仇的概念就此缺席,程嬰、程勃、屠岸賈一家三口其樂融融過下去。

電影花費不少筆墨,表現小程勃有多麼渴望擺脫程嬰寸步不離的看護,以及程嬰對此產生的焦慮。屠岸賈後來問得很好:你為什麼要利用趙氏孤兒來復仇呢?這是非常實質性的提問。深夜的柴房裡,程嬰和韓厥討論著他們的復仇計劃,而那個被他們利用的孩子在隔屋窺視著不能理解的這個場景,直覺地感到其間的陰暗和不祥。陳凱歌還是有幽默感的,他用一些小伎倆或者說是俗套嵌入其中,玩弄著觀眾的情感槓桿,第二幕也就在相比第一幕、第三幕來說簡直是小兒科的衝突感中磨磨蹭蹭地度過,有時可恨,有時可笑,有時可愛,有時可憐。把抽象的東西和一個活人五花大綁起來,就是這麼尷尬。

3

第三幕告訴我們:該發生的悲劇,還是要發生的。這種悲劇不是斯巴達三百勇士那樣的悲劇,而是處死蘇格拉底那樣的悲劇——一場錯誤的審判。在第二幕中變得羸弱的復仇理念此刻糾集起來,傻乎乎地把一切都毀了。

沒有第二幕曝露出的無所適從,第三幕的悲劇感也就迸發不出來。欣慰的是陳凱歌繼續用一個大俗套豐富了人性掙扎的層次感,也就是戰場上屠岸賈猶豫是否營救程勃那段戲。這戲土,不過土得合情合理。接著劇情激流勇進,真相畢露,衝突的雙方必須以古希臘悲劇的方式來結束這個故事。其過程中,程勃的「覺悟」不無突兀,不過這點已經並不那麼重要,儘管有情感的掙扎和遲疑,這些人實際已成為一個慣性理念的傀儡,在命運的安排下展開決鬥,生存或者死去,最後,我們真的會發現,什麼復仇什麼報恩什麼犧牲,真的不過是浮雲。善的如願以償,惡的惡貫滿盈,善惡的界限因為同時的死亡而玉石俱混,變得模糊,剩下一個始終被利用的無辜者在那裡承受接下來的人生。

這便是「繞」的結果。如果由傳統故事裡直腸子的「忠」、「義」出發,最後你會看到「信念」的完成。但陳凱歌對這種英雄正劇是不屑為之的,他要的是一種被改造的悲劇:被命運擺佈和毀滅,又有現代人性之合理空間。這回他做的真的很不錯。雖然那個令人崩潰的結尾差點毀了一切。

對於這個電視劇式的結尾,我也無需多說了,網路上應該該罵的都罵了,就像第一幕裡相國大人死在坑裡還需要一個特寫鏡頭那樣,都是過猶不及。它儘可以節制些。如果我來做,我願意參考安哲羅普洛斯《永恆和一日》裡的手法,對它略加改動。同樣是程嬰的死前幻覺,或者說是他死後的詩意渲染,可以這麼拍:他抱著藥籃子回到家中,推門進入,場景還是妻子抱著剛出生的孩子在炕上,對他嘮叨,提醒他別再到處送紅蛋給鄰居們了——對,就是第一幕戲中那個場景的再現,一切如舊,一模一樣,只不過這個程嬰,不是當年的形象,而是死前的老者形象,他的白棉布衣服,腰上還不斷有血跡滲出……

這樣也就實現一個徹底的循環。迷宮癒合,毛線丟失,我們不用走出來,就待在那裡面,看復仇的泡泡,在圈圈套圈圈的無極之城上空,一個個破滅……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