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趙氏孤兒--Sacrifice[2010]

赵氏孤儿/Sacrifice

6.2 / 2,499人    122分鐘

導演: 陳凱歌
編劇: 陳凱歌
演員: 葛優 王學圻 黃曉明 范冰冰 趙文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數著腳豆兒的你的手

2010-12-11 17:26:10

趙氏孤兒救贖了誰?


看完這部電影,是壓抑,是感動,是唏噓?摸摸心臟的位置,什麼都沒有感受到。

凱歌導演不缺少製造驚心動魄大場面的能力,也不缺少牽著觀眾情緒的技巧。片中各種關係衝突不斷,卻沒有一個讓我感到感同身受。全片瀰漫著超脫與置身事外的冷靜和冷酷。趙氏孤兒的無奈、隱忍、救贖、悲涼與豁達顯得如此曲終和寡和孤獨。

Why?

我認為影片是凱歌導演完成自我回顧與救贖心路歷程的體現。我對他表示尊敬,欣賞他勇敢地把自己的內心打開給世人檢閱的勇氣與氣魄。

片子大致看來可認識為哈姆雷特與儒家思想的彙集。影片從趙氏孤兒出發,對養父崇拜、崇拜破滅、鄙夷、輕蔑到重新認識父親的偉大,完整地描述了男性的俄狄浦斯情節。片子分為幾個層次,從3位父親出發為主線,從不同的父權形象展開故事。

第一個層次比較清晰,葛優飾演的養父形象猥瑣、懦弱,卻來得真實,人性中的自然天性較強。被架起來的大義,被誤讀的人生,運動中父親高貴形象的崩塌,少年的羞愧與憤恨,幫助勾勒了養父前半生的角色剪影。而後半段養父的華麗轉身重新定義了父性的偉大,男孩成熟後了解到命運多舛下人類的無力,原諒、接受了真正的父親形象-那複雜卻又質樸的父性本色。


第二個層次從殺父仇人出發。這個形象代表不可超越與敬畏。形象本身可以理解為絕對權力。絕對權力理性殘酷,讓人畏懼,然而也確實有溫情一面。儘管這個父親形象介乎於人性中社會屬性與自然屬性中間的那一層,然而仍然代表了不容置疑的權威、或者說君權、神權。導演在影片最後作出了選擇,影片最終人性中兩個父親的對決中絕對權力的失敗與自然天性的自我昇華中,導演通過趙氏孤兒的一劍通過弒父,超越對於父親的誤解,將矛頭指向我們文化屬性中最不堪最泯滅人性的那一面。


第三個層次,從趙氏孤兒的生父出發。這個生父形像是完美的社會成功人士形象,影片沒有做過多勾勒,但其桀驁不馴令人印象深刻。完美的社會屬性與真實的自然天性,看來是無法在大環境下生存過久的。導演,或者紀君祥殺死了過於理想化的人物,有其現實意義的一面。

第四個層次,公孫大人與鬧太套蜀黍,是趙氏孤兒的另外兩個恩人。這兩個形象的刻畫讓我不由得思考:士大夫階層什麼時候能夠放棄這種以身取義的作風??犧牲小我,成全所謂的忠與義,忽略生命本真的美好與真實?於是,又見儒家的三綱。

導演屬於士大夫階層良好的精神貴族代表,處在環境中免不得受儒家」三綱「影響。特殊年代對於父親的失禮、自身感受與社會角色、家庭角色的衝突讓他在青春時代背負了沉重的精神枷鎖。心存疑問卻又怯懦於挑戰權威的內心衝突,父權與君權的界限模糊,使內心的仇恨與敬畏無法割裂,當然這恐怕不僅是陳凱歌自身的問題,而是在中國特殊文化屬性下的知識階層的軟弱與無力。從早期身懷知識分子胸懷天下的責任感卻又絕對服從架構式的父權體系,到中年對於君權神權父權的重新定義與解讀,我看到了一個與世界和解、與自我和解的超然陳凱歌形象。

導演較為理性的描述,讓觀眾得以保持冷靜地觀察存在人性中的狡猾、卑微與偉大。我認為這部電影是成功的,去掉了很多以牙還牙的仇恨與政治因素。另外,這部電影很多角色與道具都富含哲學與心理學意味,值得深度剖析。

雜感1: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女性所塑造的形象,無論是市井的醫師太太,還是高貴的國君姐姐,其社會角色無法超越其母性。人性中自然屬性的那一面永遠是優勢。然而男性卻由於賦予了過多的社會角色,無法將自己的自然屬性同社會屬性剝離,實在是一種遺憾與可憐。

雜感2:
影片最後的超現實鏡頭,讓我想起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Solaris的最後一幕,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雜感3:葛優繪製的手卷是否最後要小交代一下?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