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趙氏孤兒--Sacrifice[2010]

赵氏孤儿/Sacrifice

6.2 / 2,499人    122分鐘

導演: 陳凱歌
編劇: 陳凱歌
演員: 葛優 王學圻 黃曉明 范冰冰 趙文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木乙

2010-12-16 18:37:19

從生物學的角度看《趙孤》


      《趙孤》的上映拉開了今年賀歲檔大片爭奪戰的序幕,而作為一個生物學的電影愛好者,在影院裡進行生物鑑定是一件非常有樂趣的事。《趙氏孤兒》雖然只是一部自然景觀戲份不多的歷史戲,其中仍然出現了幾處生物學亮點,讓我感覺自己的電影票錢沒有白花。

    作為一種生物,整部戲裡戲份最多的除了人怕就是小麥了。賞過本片的看官可能有點兒納悶,片裡的確並沒有出現過麥浪滾滾的場景,但是那無處不在的面,卻讓人看到了螢幕之外的片片麥田。葛大爺飾演的程嬰亮相就在呼嚕呼嚕的吃麵條。妻兒慘死後,程嬰一個大老爺們是靠麵館裡的麵湯養活了趙孤。而趙孤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程嬰哄人家的辦法就是請孩子下麵館吃麵條。鑒於搜孤救孤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晉國,而晉國的疆域正是今天的山西一帶,用今天山西人的生活習慣反推回去,似乎是合情合理的。然而兩千多年前的山西人,真的能吃上麵條嗎?

    小麥並非我國土著的糧食作物,早在一萬年前,長江流域已經發展出了稻米農業文明,八千年前,黃河流域又發展出了粟米文化。而小麥起源於中亞,經新疆傳入中原地區的時間不會早於四千年前。即便如此,在程嬰所處的春秋時期,小麥已經比較普及了,《左傳》記載,當時溫、陳、齊、魯、晉地都是小麥產區。但有了小麥就能吃上麵條嗎?這中間還差很關鍵的一步,那就是麵粉加工技術。小麥的精加工方法並沒有隨著它同步傳入中原地區,可能是我們吃大米小米的習慣過於穩固,麥子長期以來只是用來蒸製「麥飯」,也就是脫粒去殼之後直接食用,頂多粗磨或者舂成粗粒。一直到宋代,蘇軾在他的詩中仍然寫到「破甑蒸山麥,長歌唱竹枝」,可見所謂的「粒食」幾千年來都是民間吃麥子的主要方式。磨麵成粉則長期以來是達官顯貴才能享用的奢侈品。趙氏孤兒的故事發生之後近一千年,公元480年,北魏孝文帝下了一道詔書,賞賜京城耆老,其中麵粉與蜂蜜、錦緞和免徭役同列。我們今天吃的燒餅,是自唐朝重新從西域引進的「胡餅」,而麵包更是直到利瑪竇時期才由西方傳教士帶入中國。那麵條呢?「麵條」這個詞首見於宋代的文獻中,而據考古人員推測,東漢時期的「湯餅」或者「煮餅」是最早類似麵條的食物。也就是說,趙孤要想吃上一碗麵,至少要等上五百年。
 
    同樣是葛大爺的第一場吃麵戲,仔細觀看的話,畫面里除了一掛長長的麵條之外,還有一盆青椒。雖然只有一個鏡頭,但這足以改變人類的農業史,因為辣椒的故鄉更遠在美洲大陸。原產墨西哥的辣椒傳入中國只是明朝末年的事情,別說是晉國人,就是蜀國人吃到辣椒也要一直等到三百多年前。

    在影片裡,兩千多年前的城郭綠化相當不錯,許多院落的門口都種著花草。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兩柱長著手掌一樣黃綠相間葉子的植物。喜歡擺弄花草的看官可能看出來了,那不是鴨腳木嗎?鴨腳木也叫鵝掌柴或者鵝掌藤,是五加科鵝掌柴屬的植物。這種常綠植物現在倒是大江南北都能見到,是常見的室內盆栽,不過它原本是熱帶植物,老家在南洋諸島,野生的在我國只見於廣東福建。兩千多年前的晉國能不能養活鵝掌柴還真是一個問題。對了,影片中的是花葉鵝掌柴,學名Schefflera odorata cv.Variegata

        要說全片中戲份最重的生物,也絕不是人類,而是那隻「箭蠓」(見上圖),如果沒有這隻小蟲,搜孤救孤就變得不太可能,至少沒有如此戲劇的開場了 。在片子裡,「箭蠓」被設定為一種嗜血的小飛蟲,能向動物體內注射迅速致命的毒劑。而現實生活中,蠓的確存在,它是蒼蠅蚊子的近親,同屬雙翅目。現實中的蠓也的確嗜血,大部份以吸血為生,只不過它的體型很小,最大不超過5毫米,通常只有1~3毫米,因此俗稱「小咬」。蠓吸食人血給人造成的主要麻煩是痛癢難忍,其次最大的威脅是它可以傳播絲蟲病。絲蟲是一種寄生性的線蟲,絲蟲病的最著名特徵是像皮腫,如果你看過絲蟲造成的四肢甚至陰囊象皮腫的照片,一定會覺得驚悚。另外,如果得了盤尾絲蟲病,還有可能引起河盲症,也就是絲蟲感染眼球造成的視力下降乃至消失。河盲症是世界上除沙眼外致盲的第二大因素。唐朝詩人元稹在《蟲豸詩·浮塵子》中寫道:「可嘆浮塵子,纖埃喻此微。寧論隔紗幌,並解透綿衣。有毒能成痏,無聲不見飛。病來雙眼暗,何計辨雰霏。」說的可能就是「小咬」造成的河盲症。

     然而片中出鏡的卻不是蠓,而是替身姬蜂。

     姬蜂是螞蟻和蜜蜂的近親,屬於膜翅目昆蟲,是一個擁有超過六萬種的大家族。可以說姬蜂是膜翅目中的美人,它們長著長長的觸角,細長的腰身,看上去十分妖冶。不過一般來說它們的個頭也都不大,最大不過四五厘米長,一般都在一厘米左右。最為人稱道的是雌性姬蜂肚子末端都長著長長的「刺」,有時候這根刺的長度能佔到體長的一半。但跟蜜蜂不一樣,這根刺並不是用來蜇人的,它是姬蜂的產卵器,用來刺穿厚厚的樹皮或者泥土。它們要找的理想產房是其他節肢動物的幼蟲或者蛹,也就是說,姬蜂實際上是一類寄生昆蟲。當它的卵孵化,幼蟲便會以寄主為食。為了避免寄主的免疫系統毀掉自己的卵,有些姬蜂甚至會把一類稱作DNA多態病毒(Polydnavirus,PDV)的病毒連同卵一起注射到寄主體內。這種病毒會抑制寄主的免疫系統而不殺死它。但是現實中既不存在以哺乳動物為寄主的姬蜂,也不存在能秒殺寄主的姬蜂。

    還有一個涉及生物卻並非生物話題的考據,這就是影片中的騎兵腳下踩的馬鐙。馬鐙的發明不早於公元二世紀,公認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實物出現於十六國時期,也已經是趙氏孤兒之後一千年的事兒了。

    有個朋友提到當年看《特洛伊》,當影片中阿克琉斯翻身騎上了一匹光背馬時,他不禁內牛滿面。啥時候看國產片的時候也能讓我們這些考據癖內牛滿面呢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