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趙氏孤兒--Sacrifice[2010]

赵氏孤儿/Sacrifice

6.2 / 2,415人    122分鐘

導演: 陳凱歌
編劇: 陳凱歌
演員: 葛優 王學圻 黃曉明 范冰冰 趙文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少言

2010-12-17 21:59:59

《趙氏孤兒》陳凱歌:他只是一直在用筆寫信


     《趙氏孤兒》上映至今已一週有餘,票房已經過億,如果不出意外,總票房超兩億應該不成問題,屆時,陳凱歌將創造職業生涯的票房紀錄。可以肯定的是,對於提心弔膽的投資方來說,這個數字應該讓他們滿意,這一次不但不賠錢,大家還都能小賺一筆。而對於陳凱歌來說……這事不能隨便胡說。都說他一定會因為自己的片子終於也和馮、張二人一樣大賣了,所以這些天他終於可以在家裡睡個安穩覺,閒著就喝點茶水逗逗孩子……但我覺得未必。

有圈內的朋友跟我說,對於《趙氏孤兒》,陳凱歌從最初的籌備到最後拍攝結束,一直憋著一口氣,他的目標明確,憑藉這片子,首先要證明白己依然是個能拍出NB大片的導演,《無極》玩得太大太深,觀眾理解不了,所以折了;《梅蘭芳》有「梅宣部」看著,後半部變成了老幹部表彰大會,玩不開。而這一次,時代背景明確,春秋時代,誰也管不著;父子倫理糾葛,自己作品的一貫風格……然後,還要證明白己的大片是能賺錢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眼看著膝下倆兒子越來越高,也就越來越覺得錢這玩意很重要,瞅瞅人家張藝謀和馮小剛的腰包,再摸摸自己的腰包……錢太重要了。拍完以後,陳凱歌對《趙氏孤兒》似乎也信心十足,早早地幾次組織圈內影評人記者看片,便是證明。

可擺在面前的情況是,片子確實賣的不錯,但口碑上,與他預期似乎有很大差距。國內幾家電影網站的觀眾評分,大都是三顆星的及格分;十分的滿分,平均下來,都在六分到七分之間徘徊。影迷們普遍都把矛頭集中在影片後半部的敘事節奏和敘事邏輯上,「混亂」、「缺乏說服力」,甚至有人爆出當初他遺棄的劇本,而且居然得到眾人的褒獎……人們所批評的,似乎正是他當初的胸有成竹。

我相信,生性敏感,且自尊心極強的陳凱歌,對於這些,他不可能不在乎。他沒有張藝謀的沉穩老練,也不具備馮小剛的油滑尖刻。

張藝謀曾說,在上學的時候,陳凱歌是他所有78屆同學中最有文化的一個,也是中國古典美學造詣最深的一個。他也憑藉「有文化」創造了個人巔峰,當初徐楓得到《霸王別姬》的劇本時,數遍兩岸三地,確認導演非陳凱歌莫屬,幾次登門就見,這部中國電影史上堪稱偉大的作品終於得以誕生。之後,他隨手寫了自己的回憶錄《少年凱歌》,這本十萬餘字的小書,幾乎摧毀了一代知識分子教科書般的文字規範——論文筆,它一流華麗,充滿一種堂皇的古典貴氣;論內涵,它如一曲家國和命運的輓歌,令人如鯁在喉,眼睛泛光。不要說電影導演,幾乎沒有一個中國作家能將赤裸裸的華麗文字和流暢的敘事,以及震撼人心的知識分子思想深度結合得如此之好。他崇尚春秋戰國時代俠肝義膽的精神風貌,《刺秦》被陳可辛稱為「極致作品,絕無僅有」。他又不迂腐,不但英文流利,在那本《少年凱歌》里,你從中還能看到這男人有著極其尖銳犀利的目光,緩緩地掃瞄那個愚昧時代的每一個陰暗的角落,同時對這個幾千年文明國度充滿一種及其複雜的情緒,面孔看得清晰,卻看不清前行的方向和未來,痛徹心扉,手足無措。

而如今,他的那夾雜著之乎者也的語言和語境,以及對時代對命運一廂情願的悲憫悲憫思索,換來的卻都是人們對他的奚落和取笑。每次出現,每部作品,留下的似乎都是同一種氣場,所聽到的也是同一種聲音。任何人在這種情況下,恐怕都會產生自我懷疑——是不是自己真的有問題呢?從《無極》到《梅蘭芳》,再到《趙氏孤兒》,我們能看到,陳凱歌似乎一直在做著自我的修正,這是一個痛苦的修正過程,你能看到其中的反反覆覆的糾結。《趙氏孤兒》中的春秋時代,是沒有馬戰的(當時都是戰車),即便有馬,當時也是沒有馬鐙的,這些陳凱歌能不知道?我不信。更重要的是,他沒有一個強大且強勢的靠山做支持,張藝謀有張偉平,馮小剛有華誼兩兄弟,他只能靠自己。自尊與慾望的不斷地衝突,結果只能是一次又一次地猶豫不絕,不咸不淡。陳凱歌很無奈,他的無奈來自於這個時代對他無情的孤立。

所以我想,無論你是否欣賞《趙氏孤兒》,對於陳凱歌這個人,我們還是應該給予保護。他眼睛裡看到的東西,他腦子裡所存有和正在思索的東西,無論你對這些東西的看法如何,但對於這個時代來說,都是稀罕物。

就好像我昨天想給朋友寫一封信,寫好之後,卻發現幾乎所有的超市都不賣信封和郵票,我站在路邊的時候,感覺有點好笑,又有點悲涼,這時剛好看到對面公車亭裡的《趙氏孤兒》海報,我忽然就想到陳凱歌了。這個人的全部遭遇,或許只因他只是一直在用筆寫信。

 

    搜狐娛樂稿件 http://yule.sohu.com/20101217/n278361619.shtml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