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維秋
2010-12-22 01:13:20
西方現實與東方幻想
eat, pray, love似乎引起不少都市白領的共鳴,「女人要找回自己」和「平衡」的感嘆聲此起彼伏,大家恨不能立馬脫離身邊那些亂七八糟的事和可有可無的男友,學Liz浪跡天涯,找另一些亂七八糟的事和另一個男友。
這部稍顯老套的電影居然能引起那樣多的感慨,想來做女人難,做現代女人更難。現代女性無疑是「受害者意識」最強的一群,沒事喜歡像夏洛蒂·勃朗特一樣高呼:「我愛!」「我恨!」「我受苦!」
eat, pray, love的情節容易讓人想起《綠野仙蹤》,這是一個「回家」的故事。
一個中年女人某天突然頓悟自己在瑣碎生活中迷失了自我,為了找到回歸自我的道路,她選擇了逃離陳舊的環境。Liz先是希望通過放縱口腹之慾找回自己(義大利·飯),發現用處不大;於是轉而禁慾(印度·禱),發現用處也不大;最後她依靠一個男人的愛發現了生活的真諦在於「平衡」——一種「人間」的生活,別放縱自己,也別苦了自己(巴厘島·愛)。只有如此,才能回到本我。
Liz集桃樂絲、獅子、稻草人於一身,一路尋找被遺忘的東西。
很浪漫,但也很老套。
你知道,故事也可以這樣講:Liz頓悟後離家出走,先是沉迷於性與毒品,發現用處不大;於是轉而閉門不出沉迷於某種古怪苦修,後來一個男人敲開了她家的門,她便依靠這個男人的愛發現生活的真諦在於「平衡」。
不過這樣的故事恐怕難以吸引一眾白領的眼光。
於是本片聰明地選擇了西方/東方,現代迷失/傳統智慧這樣的視角,讓觀眾穿梭於義大利的咖啡館、印度的街頭以及巴厘島的田陌之間,再佐以出色的畫面和配樂——要命的浪漫迷人,甚至到了深刻高雅的地步。
Liz的形象簡直是女性白領的一幅素描:工作穩定、婚姻穩定、交際圈子穩定;受過高等教育、有一點夢想卻成日中規中矩到要忘卻自己——我相信不是所有的女性白領都如此,但她們都願意想像自己是如此:也許沒人讀過《達洛維夫人》,但所有人都願意用這個她們不了解的人物來描繪自己。
當一部電影的主角符合受眾對自身的想像時,這部電影就成功了一半。
接下來另一個致命的要素又出現了:旅遊。天知道旅遊被我們賦予了多少意義,天知道多少人葉公好龍一般天天盼著「離開此地」。
那麼去哪裡呢?Liz所以痛苦,皆因西方化的現實,為了擺脫這種痛苦,本片決定讓她去西方人想像中的「東方」:傳統的、散漫的、前現代的、神秘的。
於是Liz便一路向東了。
從美國往東,第一站是浪漫得要命的義大利(習慣了中國版世界地圖的人可能一下子轉不過彎來,不過稍微想想就能找著東了)、然後是混亂而充滿宗教味道的印度,最後是同屬印度教但更有人情味、也更適合浪漫愛情故事的印尼巴厘島。這趟通往異鄉的旅程使Liz在「孤身一人」的流動中逐漸找到了所謂「平衡」。
異國風情、宗教、熱情的朋友、智慧老人、浪漫邂逅……我們想像中應該在旅途中發生的在片中全部發生了,想像中的自己經歷了想像中的情節,我們怎麼能不開心!而且Liz一路想住哪裡住哪裡,想吃什麼吃什麼,想買什麼買什麼,想遇到什麼人就遇到什麼人——還有什麼比這趟旅遊更完美!
義大利風光甫一展開,我就知道就這部片而言,一切已經夠了,所有吸引人的東西它都有了。它簡直就是一個童話故事,比綠野仙蹤還引人入勝。
可惜從一個東方人的視角來看,eat, pray, love里關於印度和巴厘島的描述總是怪怪的。影片開頭那種東方宗教的神秘色彩就讓人覺得不舒服而且造作,我克制了很久還是忍不住認定那位巴厘島老人是當地旅遊局的托;而印度,最不現實的當屬那場印度婚禮。我並不知道印度的婚俗如何,但那場婚禮的確讓我想起曾被無數西方作家描寫過的熱香濃重、儀式繁複、極具觀賞性的前現代東方;最後巴厘島一站里似是而非的草藥和醫術把這種神秘的東方色彩推向極致。這個東方似乎只是一個幻想,其存在的意義僅在於與讓Liz疲憊不堪的西方形成對比。
而從東方哲學衍生出來的「平衡」其實乏善可陳。
可以想見如果Liz再回到美國,她當然要再次面對種種現實,然後再次「失衡」。於是Liz要保持「平衡」,就只能繼續留在想像中的「東方」(想想那個煞費苦心的大團圓結局,Liz根本沒有去「解決」前夫等等問題,這些問題卻出於意料地自己「解決」了,做虛構的人物真好)——而一個需要外部環境加以維繫的「平衡」其實是虛假和不牢靠的。
話說回來,對於周旋於石屎森林中疲憊不堪的人們而言,這是一部絕好的「療傷」影片。不過切記萬萬不可模仿Liz的所作所為:你很有可能在旅行中陷入一大堆現實的麻煩事,卻永遠找不到智慧老人和浪漫帥哥,好不容易凱旋而歸,卻發現工作已經沒了,而一切依然如故,該處理的煩心事還是要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