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已註銷]

2010-12-22 06:23:07

繼續


17歲少女瑪利亞,為了生活,為了孩子,走私毒品,一粒粒的海洛因被橡膠套包裹起來,活像夏日午後貴婦的咖啡甜點。到達紐約,孑然一身在紐約街頭徘徊,緘默的她不懂英語,彷彿一隻置身與海底的貝殼,海的最深處,卻不再是蔚藍的清澄,只有不盡的黑暗。手中攥著生命換來的美元,聽著腹中孩子的心跳。於是在那須臾間,瑪利亞堅定的離開了機場,一轉身,為了孩子,我也要繼續下去。

這是電影《萬福瑪利亞》中的青春,似黎明間蓬勃的嫩芽,要在魚肚白來臨的剎那兀自成長。同樣的17歲,一個在恐懼的同時不得不邁出下一步的微妙年齡,一個極力想延續卻被喚醒的夢境。如同站在崩塌的懸崖邊,無選擇的前進,而身後堅實的土地卻又在頃刻間分崩離析。或選擇靜止,只有背後的萬丈深淵作為恐懼的幻想侵襲你;或選擇走下去,深淵便永遠停留在你的上一步腳印下。

時間的線性流逝決定了事物的殊途同歸,之於我們,似乎是一個潛定的悲劇:所有的美好都會沿著時間的座標軸緩緩下沉,這是自然的生命,事物的新陳代謝,我們無能為力,如同一隻迷戀土地的氫氣球,卻被自我本身的屬性限定,夢想在孕育的一刻即成為了幻象。可自然的美妙卻正是在於此,此事物對立的彼事物也依然循規蹈矩的沿著時間的座標運動,你的下沉對於我是萬劫不復的痛苦,而我的下沉之於你,意味著的,或許是清晨第一綹金色的陽光。所有的美好或許在我們入睡的今夜隨風飄遠,而在明日睜眼的剎那,誰人又能料到,曾經的痛楚也已不見蹤影。原來,時間所帶走的,不光是痛苦的美好,還有美好的痛苦。再或者,世界本身就如同一杯純淨的白水,無色無味。是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混雜在了一起,還是因為一切混雜都不復存在?當痛楚和美好糅雜為一體,我們所窺伺到得存在,就是一切都根本不曾存在。如此這般,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宇宙,這個世界,其實都不曾定義過任何喜怒與哀樂。無人能完全理解幸福,亦無人能根本體味痛苦。快感與痛感不過是軀體的應激反應,而何謂快意?又何謂痛意?不過是社會文明所賦予的現實意義。如赤子本純淨的世界中,或許一切都不復存在。沒有悲,沒有喜,只有一種從屬於意識的感知,讓我們去觸碰這個世界。如此看來,我們所患得患失的一切,在這個嬰孩雙瞳般清澈的自然中,沒有任何意義卻又荒謬的存在,矗立在那裡,讓愚蠢的我們去攀爬,極盡全力的去攀爬一個連自己都不明為何矗立的矗立物。幸福與痛苦不過是從屬於現實文明的工藝品,我們卻終其一生去追求或是擺脫他,殊不知,他們的原初,不過是一團混雜的意識,我們卻讓其停滯在腦海中,任憑他肆意掌控我們,卻忘記了自己才是他們的掌控者。

太多的我們,迷失在自己所掌控的感知中,沉溺於幸福或是渴求在痛苦中醉生夢死。青春又是如此肆無忌憚的一段時光,她讓我們第一次正視意識中的痛苦與快樂,於是我們迷茫,不知所措,彷彿在茫茫沙漠中尋求一抹海市蜃樓的光景。看到的,沉醉在虛擬的視覺想像中無法自拔,沒有看到的,與痛苦無奈一同,孤獨終老。這是何等的悲哀。其實,生命的意義或許並不在於讓我們停止去追尋的剎那,也不再與讓我們終其一生都追求那潛藏在意識中的痛苦與快樂,或許僅僅是,讓他繼續下去,走下去。正如薩特所言:人首先是個把自我向著一個未來推進而且知道自己正是這樣做的生物。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青春,迷惘如一隻籠中的黃鶯,張望著天空的美好卻仍為自己無法擺脫的枷鎖而鬱鬱寡歡,卻都不曾記得,青春乃至我們自身不過是一隻黃鶯,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在籠中放聲歌唱,僅此而已罷了。

生命本無所謂痛苦與快樂,就如同生命本身並無所謂的貧賤貴富。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是神聖的,青春不過是生命中的一個個被分割的小段。一小段連接著意識的生命體驗,痛苦幸福不過都是意識在現實的加工下傳遞給你的資訊,它永遠都不是生命本身,它沒有永恆的概念,稍縱即逝的屬性決定了他們不過是青春乃至生命中的調味品,在這個乏味的生存環境中,讓生命多姿多彩。生命的附加意義原比這更絢爛,更精彩,但是前提是要繼續下去,走下去,這是我們作為生命機體首要的任務,也是生命存在的首要意義。

而青春,亦無痛苦與幸福之分,她不過是繼續前的一回首,讓過往在眼眸中一閃而過。然後等待我們的是選擇再次轉身,讓生命的步履繼續下去,就如同她從來不曾停止一般。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