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天鵝--Black Swan

黑天鹅/夺命黑天鹅/霸王别鹅(豆友译名)

8 / 828,416人    108分鐘

導演: 戴倫亞洛諾夫斯基
演員: 娜塔莉波曼 蜜拉庫妮絲 薇諾娜瑞德 文森卡索 芭芭拉荷西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悅燃

2010-12-23 07:06:58

《黑天鵝》鏡中的另一朵神秘之花


看罷本片後,不僅發出一聲感嘆:導演達倫•阿羅諾夫斯基今後的影視作品越發符合學院派與奧斯卡評委們的口味了。2008年,他憑藉自己首部意義上的商業主流影片《摔跤手》,在65屆威尼斯電影節一舉斬獲了金獅獎之後,影迷們可以隱約感覺到這位不走好萊塢主流電影路線的鬼才異類導演,正逐漸的融入、靠近大眾影迷與苛刻、難以取悅的專業影評人士們的視線,並且既保持自己的電影授意風格又權衡於影評人士及觀眾的欣賞品味

阿羅諾夫斯基揚棄了自己以往在《圓周率》、《夢之安魂曲》等為數不多,但部部堪稱有邪典、迥異、弔詭等「作者」風格十足的爭議性精彩影片中所包含的銳氣、花哨又光怪陸離的蒙太奇影像和叫人不可思議的故事主題,取而代之的就是這部醞釀了十年之久的《黑天鵝》。本片文藝氣質高雅,但明顯隱藏了導演以往硬朗、桀驁的詮釋深刻的電影課題的形式,而是讓影像畫面處處流淌著精緻華麗的絕美氛圍,探討的故事內容看似溫潤雅緻,其實仍然保留著阿羅諾夫斯基最擅長的黑暗壓抑又絕望的主題元素:人性中的黑暗混亂與性格分裂下的殘虐體現。

影片《黑天鵝》講述的是一位芭蕾舞演員妮娜(娜塔麗•波特曼 飾演),同時演繹《天鵝湖》舞劇中的黑、白天鵝。在排練期間,她逐漸渾然忘我,模糊了現實與虛幻,出現「入戲太深」與人格分裂的狀態,在深入藝術表演的過程中一步步誘導出自己內心陰暗邪惡的一面。片子前一百分鐘之內的進度是不急不緩的,文藝味道很濃厚,優美的芭蕾舞舞台表演及起到點眼之筆和烘托影片精緻氛圍的天鵝湖配樂。對於主角妮娜的內心世界及她身處的外部環境,導演給予了厚實平和的積累性描述,點點滴滴的雕琢妮娜性格中正面意義上的自省、怯懦與溫和的內質。這一部份的性格形成及特徵,利用她在單親家庭成長及在舞台上爭取角色及通過真實的芭蕾舞蹈表演來闡釋。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白天鵝與一隻黑天鵝,具備適時的誘導與環境刺激,黑天鵝將代表放浪的負面形象霸佔其身心,這是否可以解釋為:在壓抑、自製性格下,能夠造就具有毀滅力的反面性格?黑天鵝與白天鵝鮮明性格的比照也正好用來暗示人類內心深處的兩個對立面。這種人格分裂的心理驚悚影片屬於老生常談的電影題材,但劇本被放在了藝術感濃厚與極度養眼的芭蕾舞及舞台上發生的幕前幕後故事的環境下,還頗有舞台劇的戲劇風格,升格了影片的優雅氣質。

在最終的四十分鐘畫面內,影像越發「妖魔」化,劇情在極度「悶騷」和前期處心積慮做人物雙反性格的細節鋪墊下爆發。個人認為,這一段雙面性格徹底釋放在觀眾眼前的戲碼,達到一氣呵成、沒有喘息餘地的效果。直接帶給觀眾一種「華麗之後的毀滅,燦爛之後的死寂」的心理宣洩感。阿羅諾夫斯基幾度在他的影像作品中,不遺餘力地給影迷們營造這種高溫高壓式的戲劇高潮體驗。例如他的《夢之安魂曲》,就是採用分線敘事,運用平行蒙太奇將情節與畫面頻繁快速切換、復現;《圓周率》與本片一樣,也用了手持式攝影體現一種顛簸、晃動的真實感,來達到壓制觀眾的視覺,創造緊張、詭異的觀感畫面。彼時的《黑天鵝》又出現了誤導性的畫面,這在他的影像中有些類似《珍愛源泉》,將現實與虛幻錯位交替,最終通過這種混亂的鏡像與故意鬆散的情節,使得觀眾能夠感受到妮娜分崩離析的雙重性格的心理世界是什麼樣子的。

讓影片時刻散發著藝術優雅氣息的人不只有導演,他只是創造了精湛的鏡像與故事核心,影片中的首席舞者妮娜的飾演者:娜塔麗•波特曼才更加使觀眾們感到真正的驚艷之美。她的黑天鵝與白天鵝的造型、扮相華美、脫俗,雙重性格的表演也是不溫不火,甚至,她能將芭蕾舞演員高難度的足尖舞步演繹得專業又漂亮,應該是多處沒用替身演員,自己來完成那些只有專業舞者才能達到的芭蕾舞動作。據說波特曼為這部影片準備了半年的芭蕾舞專業訓練。

有評論說,這部影片最後那段心理驚悚戲份的風格形式與波蘭斯基的《冷血驚魂》頗為相似。二者同樣是展現一位精神敏感女性的雙重內心世界。波蘭斯基的這部影片應該是經典、不可仿製的,尤其是片中用奇妙的音效和超寫實的幾處神秘畫面來製造心理恐懼的驚心體驗;阿羅諾夫斯基的《黑天鵝》有一處是仿同波蘭斯基的那處最著名的伸出很多手的牆壁的情節,畫面有些妖魔化,看來是向大師效仿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