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天鵝--Black Swan

黑天鹅/夺命黑天鹅/霸王别鹅(豆友译名)

8 / 823,907人    108分鐘

導演: 戴倫亞洛諾夫斯基
演員: 娜塔莉波曼 蜜拉庫妮絲 薇諾娜瑞德 文森卡索 芭芭拉荷西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小農

2010-12-23 22:49:09

《黑天鵝》她是自戀又自我厭惡的


     我對某些狀況的歸類有著與生俱來的熱情與敏感。「好人難做」一句話附加上多種理解的立場,怎樣都成立,但沒聽誰說過「壞人難做」,或許這本是相生共存的關係,不過是個找誰代言的問題。當這成為善良的好人慾轉型的「苦惱」,要跟良心鬥,要摘掉保持純潔的緊箍咒,對好而言,壞,不只是個跨欄的動作,還是被毀滅的最後結局。你會說純屬扯淡,什麼鳥聯繫鳥壞人?我卻不以為然,這個充滿陷阱的競爭時代,一些人當道,好人的確迷茫了,也抑鬱了。

   《黑天鵝》主要說的雖不是人的好與壞,我卻要在一開始就把它向這個方向誘導。繼而一層一層剖解出我所理解的,這部文藝懸疑片內藏的無形無狀的核。因從天鵝湖的故事裡選擇「黑天鵝」來做電影名字,所指引的討論方向——邪惡,就已相當明確了;又因為現實與理想之間太遙遠的距離,就如戲中與戲外無法合併的皆大歡喜式人生。善良與邪惡,自然地登上了PK的擂台。諷刺的是,「善良、努力的人終有好報」,如此甜美的話語,很多的時候,往往就像墓碑前告慰逝者的鮮花,蒼白得毫無意義。而《黑天鵝》中所臆想的一切陰謀、災難,如若真實上演,同樣的結局也根本無需懷疑。

    關於電影《黑天鵝》的劇情,簡單說來,就是因「壓力」誘發的精神分裂的個案。通過一個才華橫溢的芭蕾舞女演員Nina,講述一個正常善良人被心魔毀滅的故事。而複雜說來,本劇充分表現了達倫•阿羅諾夫斯基的電影才華,結合他之前成就的《夢之安魂曲》《摔跤手》《真愛泉源》,還能深切地體會到他腦海中呈現的思想花園的光怪陸離。他始終孜孜不倦地對生命觀測的激情,在《黑天鵝》的創作延續中依然強烈。

    不是蛇蠍心腸,也做不了銅頭鐵臂之人,不拿自卑搪塞,不找被父母過份保護的藉口,就是忍受不了骯髒虛偽的世界,每時每刻都有人在這樣吶喊,或許就包括你和我。那麼,一個天真善良的人,在無法繼續對抗內外負荷的身心狀態下,一經遭遇誘發瘋狂的特殊事件,偽裝成健康的心態就一定會蓄勢爆發,完全扭曲,徹底崩潰。《黑天鵝》的影像這樣解析了矛盾的人性。

    你一定知道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王子出遊打獵,愛上了一位只能在夜間現出人形的,被「囚禁」的白天鵝公主。王子邀請公主來參加自己的生日晚宴,屆時他將告白欲娶公主的愛情宣言。可是被邪惡魔法師施咒的白天鵝公主,最終未能出席,代替她的反而是化身成白天鵝公主模樣的另一個女人——魔法師的女兒,只是穿了黑色禮服,像隻黑天鵝,迷惑了王子的心。結局是,王子看破陰謀,重回白天鵝公主身旁,卻被邪惡的魔法師陷害,白天鵝公主隨大浪捲走的王子而去,墜入湖海而亡。之所以引用《天鵝湖》的故事,是為更好地解說這部電影的故事梗概,也為電影戲中戲情節設計找到同一根鏈條。這是芭蕾舞劇,其實這也是電影主人公Nina精神世界裡的真實生活。

    電影的故事脈絡大概就是這樣,沿著聞名遐邇的芭蕾舞劇《天鵝湖》的劇情,採用另一種巧妙複雜的「戲中戲」模式,結合時下全球蔓延的「抑鬱症」瘟疫話題,把醫學領域的幻聽、幻覺藝術加工成詭異的視覺感受、跳躍的思維方程式,以「謊言」的特殊魅力達到論文、資料無法展現的生動與神秘。

      前面說了人的好與壞,接著說人的壓力與動力。話說動力與壓力是兩個概念,卻緊密相連。施者稱之為動力,受者視之為壓力,不容易把握尺度,一線之隔,可以呈現兩片天。顯然在《黑天鵝》幻化的通篇意境中,Nina無處釋放的壓力,這是全部災難的源泉。電影開始,從Nina的夢境,獲得天鵝皇后一角的渴求中,洩漏了無意識狀態中神經緊繃成弦的危險信號。這一段,實際也影射了各種類型全民海選比賽中,入圍選手為一夜成名,過關斬將,超負荷心理壓力得不到紓解,已經形成的社會健康心理問題。

     Nina也將面對這樣的挑戰,但她背負的重大壓力似乎有更多來自平常人無需考慮的因素。母親在很年輕時為Nina放棄了自己的事業,母親寄新的人生目標於Nina的未來,過份保護、照顧,這些施加在Nina身上的愛的壓力又是另一座無法撼動的大山。「我已不再是12歲的Nina了!」那是她掙脫母親,希望擺脫「壓力」,證明白己長大的吶喊。暗示的鏡頭中又有耐人尋味的資訊傳遞,母親似乎很嫉妒Nina即將擁有的一切,而且也會惶恐於Nina有天會擺脫自己的現實。這樣,複雜的母女情感加重了Nina的思想重擔,她幻想母親會攻擊自己,於是私藏棍棒,與母親正面衝突,去酒吧喝酒、被灌藥、亂搞,不但方法不對,狀況也越來越糟。

     Nina過於純淨無污染的生活,使她缺少了一份世俗的激情,從小到大一直是乖乖女,她沒有朋友,平時不喝酒不抽菸,也沒性生活,簡單得就像濾好的純淨水。這份「簡單」在演繹芭蕾舞時成為了無法擺脫「自己」的最大障礙,達不到黑天鵝的「失控」狀態,越想拋去負擔表現越僵直,這種壓力在Tom否定的挫敗感中愈發令她憎惡、憤怒。

     新人笑舊人哭的行業換血規則,無形中也敲打著Nina的小宇宙。前一任天鵝女皇在Nina心中是最完美的,Nina偷走她的口紅表露她心底裡的敬仰與羨慕。可是那女人被拋棄的遭遇及撞車後悽慘的命運,無時無刻不在Nina的腦中倒帶重播,那份壓力轉化成了內疚、自責、恐懼,折磨著她,甚至到後來完全暗示自己,是她毀掉了別人的人生,是自己陷人於不義。

     除去上面的簡單分析,Nina的壓力還以各種形式存在著。不斷抓傷自己的夢魘,無法擺脫黑天鵝幽靈的無助,幻聽幻覺在她意識中真實存在的恐怖,不懂得如何處理情感卻要表現成熟的自我懷疑等等。壓力創造了Nina身體裡不可思議的黑天鵝,同時又是壓力奪走了Nina繼續生活的勇氣。

     最後說說雙重人格,Nina有這性格特徵,完全服務於整部劇雙重人格特點的需要。肯定能看出來,Nina擁有成為芭蕾皇后的潛質,又能感覺到Nina終將毀於一旦的氣息,話說「不瘋魔不成活」。對前因著墨不多,一切不正常集中在參選「天鵝皇后」這個點上,然後加以追蹤,但故事細節刻畫別有用心,就是自然而然地外露了主人公的病態人格。

     地下通道里戴著白羽毛圍巾的Nina遇見穿著黑色衣服的自己。被選為新一任天鵝皇后的Nina最後拒絕色誘Tom,卻看到鏡面上用口紅寫著的「妓女」,讓人匪夷所思,其實這段相對真實的畫面我還很願意把它想成是Nina的又一幻覺。說起來,之前Nina去Tom的辦公室爭取天鵝皇后角色,用偷來的口紅把嘴巴塗成鮮紅色,就像黑天鵝的紅色喙,她似乎已有了「墮落」的準備,只是終究在吻戲中戛然而止,心理衝突打亂計劃。Nina可以完美跳出白天鵝,卻因找不到「失控的感覺」而無法跳好黑天鵝,三次不同場景但重復出現練習黑天鵝舞步,及最後演出時最震撼的黑天鵝表演。這些相互矛盾、衝突的對立畫面,在Nina搖擺的雙重人格中,想像力發揮到極致。在pub里看到Lily往酒杯里放迷幻藥,Nina在並不堅定的獨立人格中選擇了放縱,像豁得出去一切的黑天鵝。但遺憾的是,至始至終Lily這個女孩子都沒有真正傷害過Nina,一切罪惡都是她的幻覺,最終都在無形中強大了邪惡的力量。

    對於弱者身份的Nina而言,黑天鵝的靈魂跑進她的身體裡,讓她的自我變得無比強悍,無人能傷害,是出於本能。只是她的力量微弱,無法做到真實的墮落、厚顏無恥。加之又沒有征服社會的自信與能力,所以只能向自我傷害的精神分裂發展。在她單純的行為舉止中,她像正常女人那樣擁有的情感——自私、嫉妒、誹謗、報復、反抗,證明她並不弱智白痴,她的思想中存在很多骯髒、齷齪的社會剪影,那是人類排泄的異物,不隔絕於世,必然受薰染。這也是她把Lily塑造成魔鬼的智能條件,當然也算社會生活常識。

    即便得到了天鵝皇后的角色,依然怕自己不夠完美,怕自己被冷落,怕天鵝皇后的位置被有心計的女人覬覦,這些常人能理解的擔憂在激烈的競爭中成為了枷鎖。Nina重新塑造了Lily,現實生活中無法洞悉把握的在Nina的意識里漸漸清晰,但紛繁複雜,在Nina的臆想中出現了與她有同性愛關係的Lily,置他於死地的Lily,還有可愛豁達願意分享她成功喜悅的Lily,但是無論做了哪些事,Lily是想像中不可低估的敵人,Nina擺脫不掉不安的情緒,她必定要用全部「黑天鵝」的黑暗勢力除掉Lily。

    當然,結局告訴我們,邪惡永遠是善良的手下敗將。哪怕用死來換取它的名。最後算不算開放式結尾呢?隨便怎麼想,反正又要契合《天鵝湖》的兩個截然不同的結局版本了。你希望Nina搶救及時化險為夷了,那就活了,可是後面還有受不完的罪等著呢。如果她一句「這就完美了」,在天堂續來生,那就真的完美了。事實上,白天鵝真的死了。

     娜塔莉波特曼真是位讓人喜愛的可兒,更是一位演藝界的千變女郎,奧斯卡上分一個獎盃沒有技術上的障礙,不過最近報導因違反音樂評分原則,而被取消奧斯卡音樂獎的角逐資格,對《黑天鵝》多少有點遺憾,但對其他應該沒礙。說回到波特曼小姐,努力減肥到標準的芭蕾身板,跳舞練到開拍前半年多每天五個小時的強度,在這部戲裡不僅搶盡了風頭,連文森特卡索、薇諾娜瑞德看起來都中規中矩了。劇中意外惹眼的倒是天鵝湖裡的王子,紐約城市芭蕾舞團的首席舞者班傑明.米派德,即現實生活中娜塔莉波特曼的正牌男友。兩人的默契從波特曼的精湛舞步中完美展現了。

     另一個最值得嘉獎的肯定是導演達倫.阿羅諾夫斯基,他可真知道中庸之道,雙重人格,兩極分化等等相生、相斥的遊戲規則。Nina及《黑天鵝》的故事,Nina是「自戀與自我厭惡」的(導演達倫在訪談中提到),故事是虛幻與現實交織的,整個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矛盾,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但情節緊湊,邏輯推理性很強,加之巧妙的構思編排,渾然天成一般。

    想來道具、音效在達倫.阿羅諾夫斯基的電影教程中是比較重要的部份。《黑天鵝》中鏡子、剪刀不僅干擾了視覺感受,還起到了驚悚的效果。最後登台演出時,融入進音效中Nina急促喘息的聲音,推送劇情到了最高潮。這隻白天鵝就是一塊易碎的瓷娃娃。

    Nina的故事的確有現實意義。這個多事之秋的時代,將孕育更多「無事生非」的新新事物包括新新人類。「眼見為實」也要加上雙引號特別備註了。被抑鬱掃蕩的滾滾紅塵,若沒有可見證的人,你就不要那麼堅信你所看到的一切,你眼中的世界也並非一定是客觀真實的世界。據說在日本,「一懶無娛」的宅神逃避的正是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幾乎放棄了人與人交流交往的念頭。幾米蝸居,一床頭漫畫,拒絕戀愛,拒絕結婚生子,這又是極端的。不想被傷害,不願勞心費神地對付志向不同的人可以理解。可是相比較逃避,不如練就笑看一切的淡然更有益處。這話說完,我就後悔了,哪那麼容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