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天鵝--Black Swan

黑天鹅/夺命黑天鹅/霸王别鹅(豆友译名)

8 / 829,742人    108分鐘

導演: 戴倫亞洛諾夫斯基
演員: 娜塔莉波曼 蜜拉庫妮絲 薇諾娜瑞德 文森卡索 芭芭拉荷西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FishIS

2010-12-24 08:58:37

抓痕下的黑色羽絨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Natalie臉上有兩個痘痘,一個在左邊,另一個在右邊,不過不對稱。。。
    看完這個電影,每次用右手抓左手上臂時都有種陰影。這幾天似乎左手上臂有點過敏.......
    以下完全劇透
-----------------------------------------------------------------------------------------

    一切源自於一個故事,Tom在舞台排練的時候說的一個故事:
 「 一個純潔的小女孩
    被天鵝的軀體所束縛
    她尋找自由
    但只有真愛才能讓她獲得自由
   (後來遇到了她的王子)
    當她的願望就要實現的時候
    就在她表白愛意之前
    同胞姐妹黑天鵝卻勾引了那個男人
    留下白天鵝一人
    她選擇了自殺
    在死亡之後終獲自由"

    好了,再說電影內部的無窮迴圈時,讓我們看看這台劇中每個出場的人吧。

    Natalie放後面。
   
    黑魔王:本科時,羅薇老師跟我們說過很多的天鵝湖版本,其中一個關鍵人物也差不多都是最先出場的人物便是黑魔王。其中有版本是黑魔王把公主變成了一隻白天鵝,使得她被天鵝的軀體所束縛,並詛下魔咒:她只有被自己的真愛帶向自由,於是這個版本有了不管後續的王子還是獵人還是黑天鵝。另外一個版本:黑魔王把一個王子變成了一隻貓頭鷹,當然後續是什麼我卻都不記得了(真對不起羅薇老師)。鑒於此,看完整個電影我一直沒有分清楚什麼時候是黑魔王什麼時候是貓頭鷹。
    Nina的Mum:劇情很少介紹她,按照推理,她以前也在這個劇團跳天鵝湖,28歲的時候離開劇團,而每次Nina無意中提起這個傷疤時母親都會暴動,由此我們可以猜測,Nina的母親28歲的時候發生了感情的一件大事,而且是跟劇團有關的。而又按照目前的狀況來看,可以知道一個很重要的線索:她年輕的時候並沒有很好的成就,只好帶著遺憾並把所有的希望寄希望於Nina,甚至,把Nina當成自己。而正是這種那個愛,導致了Nina黑天鵝的本性遲早的爆發。
    Tom:Tom是個很特殊的人物,至少我還沒有辨別清楚。Tom的角色可以由他的衣服辨別,黑色代表黑魔王,白色代表王子and貓頭鷹。他的首次出場是白色+黑色,並講了那個開場故事。而故事最後第二幕舞蹈結束時,Natalie走了過去給了他一個最想不到的吻;第三幕結束時,白天鵝自殺死亡,Tom王子悲憤的抱著她。
    Beth:如果說故事是黑魔王、王子以及黑白天鵝姐妹的故事的話,那麼Beth也是一個白天鵝,只是前期的白天鵝。Beth一直以為正是Nina這隻黑天鵝的出現,Tom才會拋棄她。而Nina隨身帶著Beth的東西,那是因為導演意識里就是把Nina前期當做一個黑天鵝,黑天鵝,奪走了別人的愛卻心知肚明比不上白天鵝,故用白天鵝的東西來掩飾自己。
    Lily:一個存在於Nina眼中超自然的存在。也正是她的出現,讓剛當上白天鵝的Nina無時不刻的當心著黑天鵝的出現。
    Nina:偉大的Natalie,臉上的痘痘真的很可愛。Nina從小跟單親母親生活,從小在天鵝舞演員媽媽的呵護下長大,」小心翼翼「的生活並跳舞(至少12歲以前是的,其實我一直在想著為什麼偏偏是12歲?)。
    白天鵝:純潔
    黑天鵝:叛逆、黑暗
   
    開場時,Nina夢見自己以及魔王,醒來時發現自己的背部有條像被手抓的傷痕。其實看完整個電影后自然會明白這條傷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夢中的Nina見著了黑魔王,自己黑天鵝叛逆的心逐漸恢復,白天鵝的外貌正在被逐漸的改變著。所以說,開場只是一個前兆。
   
--------------------------------------1點了。睡覺。後續看心情
--------------------------------------我覺得還是要有點恆心把它寫完. 11點半,餓

    天鵝湖一共有3個部份:首先是純潔的小女孩被黑魔王變成了一隻白天鵝,王子打獵遇到了白天鵝,於是白天鵝變成了少女。欣喜之餘她認定了王子就是所能拯救她的人,能將她從天鵝軀體的束縛中脫離出來。
    第二部份是王子跟王后說要娶她為妻,並邀請她去舞會。然而黑魔王把自己的女兒變成了白天鵝(事實上,應該說是黑天鵝更好),並參加了舞會。在這裡王子深深地愛上了錯誤的天鵝,而這一切都被小女孩看著了。
    第三部份萬念俱灰的小女孩自殺了,純潔的她以為自殺是另一種奔向自由的道路。
   我一直以來都邪惡的認為小女孩那最後驚鴻一瞥是對自由的無限渴望,因此王子只是自由路上的踏腳石(止住,太破壞這個故事了)。

   回歸電影。Nina從小到大被母親親手栽培,她被母親當做自己實現夢想的道具。每天早上起來額時候Nina會甜美的醒來,然後笑著對她mum說我夢見了自己當上白天鵝,還是開場舞。這個夢何止是她的夢,也是她mum的夢。
   而就是這個早晨,Nina背上的抓痕預示著她即將叛離她的mum,抓痕之下的黑天鵝羽絨正在蠢蠢欲動。
--------------------------------------------------
   第一幕:Beth之死
   Beth一直以為Nina就是自己和Tom之間的黑天鵝,當Tom真正放棄自己時選擇了自殺來脫離天鵝軀體的束縛。之後Nina兩次去看了Beth的遺體,第一次是Beth死之後不久,算是一個禮貌性的祭奠,第二次是Nina黑天鵝的本性已經深入她的思維之後,她在正常時去祭奠的,這次Nina把她從Beth身邊拿走的東西都還了回去,因為此時的她「感覺到身邊所有人都想取代她」,她第一次感悟到了Beth當初的心情。但是沒有想到的是,Nina刺了自己無數刀。其實這個過程是Nina分裂時的動作,此時的Nina表現的像個白天鵝,卻以黑天鵝的本質出現,也就是說,Beth並不是自己刺自己,而是,Nina,她刺了Beth的遺體無數刀。
    第二幕:黑天鵝的蛻變
    這部電影最偉大的成功在於,故事的內容是讓一個人同時演白天鵝和黑天鵝。黑天鵝代表叛逆、黑暗,在一個夢中Nina遇到了黑魔王,醒來後被mum發現背部有條被指甲抓過的傷痕。事實上,Nina是從這個覺開始蛻變長大的,慢慢不在是她mum的「小公主」,之後Tom具有戲劇性的性暗示、Lily的出現、Nina母親的壓迫,使得Nina由最初的純潔的白天鵝,慢慢感覺到周圍所有人都想取代她,她幻想著到處都是黑天鵝,為了自保不讓王子被黑天鵝搶走,Nina自己墮落了(當然,是分裂中的Nina),她的背部的抓痕愈加明顯,指甲長出鱗片,甚至在浴缸中(失身)時看到了黑天使Nina,在某個經過幻想的晚上,早晨起來時,一個完美的Nina出現了。
    第三幕:天鵝湖
    一幕perfect的表演。
    天鵝湖第一幕,白天鵝的開幕舞:Nina在化妝室發現自己的腳趾都被連在了一起,她害怕了,因為白天鵝被黑魔王詛咒了,她被困在了天鵝的軀體中,腳趾變成了天鵝蹼。此時Nina的背部是多麼的光滑,未有一絲的抓痕。但是就是這一幕,白天鵝因為有黑天鵝的心靈導致了她在舞台上的失誤。
    天鵝湖第二幕,黑天鵝上場:從舞台回來的白天鵝Nina(當然染著了黑天鵝的心靈),發現Lily在自己的化妝室。如果按照正常的天鵝湖結局,黑天鵝Lily將會勾引王子然後取締白天鵝Nina。Nina不甘心(當然,經過劇情長達一個半小時的鋪墊,我們見證了一個黑天鵝在Nina心中的成長),於是她改變了結局,用破碎的玻璃刺向了Lily。於是,Nina取而代之了華麗麗的黑天鵝,分裂中的Nina在舞台上盡情的表演,完成了最完美的一幕天鵝蛻變史。之後,她走了過去,親吻了(勾引了)Tom(王子)。
    天鵝湖第三幕:此時的黑天鵝Nina回到化妝室,發現地上一趟血。而等她又畫完妝時發現Lily敲門,關上門後發現,自己刺得竟然是自己。這也就是說,第二幕的Nina並沒有和Lily發生任何的糾紛,她是自己和自己在白天鵝及黑天鵝之間掙扎,然後黑天鵝Nina用破碎的玻璃刺向了柔弱的白天鵝Nina。第三幕發現自己刺殺的竟然是黑天鵝Nina時,Nina回歸了,她側底的變成了白天鵝。給觀眾一幕最悲情的結局,而後,驚鴻一瞥,於掌聲中倒下(自殺)了。

    Perfect~~

-----------------------------------------------------------------------------
後續:關於Nina和Lily。看完整個電影,沒有覺得這是一個驚悚片,從始至終Lily並沒有不友好也不可能會成為白天鵝的對手----黑天鵝,一切只是Nina精神的慢慢分裂,關於那個最大膽的幻想夜晚,包括第二幕殺死自己認為的黑天鵝Lily並取而代之。甚至我們懷疑,Lily是否真有其人!!是的,也許Lily根本就不存在
     關於Tom。Tom在電影中涉及的性暗示總讓人神魂顛倒,如果說Nina的mum是她心中黑天鵝的萌芽的話(人格分裂的開始),Tom的存在則促使了Nina心中黑天鵝的發展,Lily則導致了黑天鵝的成熟。
    最後一幕關於天鵝湖劇,結合著Nina人格的分裂,讓整個電影的效果達到了高潮。

                                                                   12.25. 0:44/ 201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