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當妳離開的時候--When We Leave

当我们离开/当你离开的时候(台)/陌生人

7.5 / 4,854人    119分鐘

導演: 菲歐艾拉達
編劇: 菲歐艾拉達
演員: 西碧爾克綺麗 佛羅里昂‧盧卡斯 德莉雅阿拉博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安曇野

2010-12-26 21:02:17

榮譽謀殺與親情的衝突——電影中被誤讀的部份


「而那個被Umay提到的叔叔,他終於在片子結尾出現了,落魄的村莊、低矮的房屋、昏暗的光線、蜷縮在沙發上的一個身體,僅此而已。」——摘自豆瓣置頂影評

這電影最有意思的部份不是電影本身,而是豆瓣影評。

如果情節真如此設置的話,電影想表達的意義就很讓人費解了。也難怪,中國觀眾若沒聽說過「榮譽謀殺」(Honor killing) 的話,影片最後一段隱晦含蓄的情節,會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因而,冒出上文這樣似乎很合理卻沒有邏輯關係的解讀也是情有可原了。

電影中,Umay的父親不遠萬里回到故里見那位住在破落寒舍裡的「叔叔」,他們之間談了什麼,電影沒交代。父親回家後,召集兄弟們在客廳議事,女人除外,電影給了每個人一個特寫,父親、倆兄弟,三人表情極為嚴肅和沉重,似乎剛聽說了什麼特別嚴重的消息。父親心臟病突發,Umay去醫院向臨終父親道別,父親說「原諒我,孩子……原諒我,孩子」。沒想到從醫院走出後,Umay最疼愛的小弟弟已經準備好一隻手槍等著她了。好在親情戰勝了「理智」,弟弟扔下手槍逃走了。觀眾剛舒了口氣,緊接著,大點的那個弟弟趕了上來,手握一把尖刀毫不遲疑地刺向了自己的親姐姐。

通過以上這一系列委婉含蓄的情節,電影向觀眾暗示了一個可怕的事實——Umay被判了榮譽謀殺。「榮譽謀殺」雖然聽上去新鮮,卻並非伊斯蘭教國家獨有。封建禮教束縛過的中國就曾發生過,女兒未出嫁,而未婚夫已亡,為了獲得一個所謂的「貞潔名聲」、「烈女頭銜」,父親把自己的女兒關在房裡任其活活餓死的事,其無人性的慘烈程度更勝於此。

說到榮譽謀殺,通常是指為了挽回家族榮譽,由家族成員共同或少數重要成員做出決定,指派某一家族成員對另一損害「家族榮譽」的家族成員執行死刑的一種社會習俗。比如,我們熟知的大義滅親。普遍以法制立國的現代社會已用公力救濟代替了私力救濟,私刑是被禁止的,榮譽謀殺雖不合法,卻難以在某些地區絕跡。其兇手多為男性,而受害者則大多為女性,被害的原因與失貞、不檢點相關,如果女性被強姦、被懷疑不忠、行為出位、提出離婚等理由,都可能被家族以私刑處死。這種陋習不僅發生在土耳其、阿富汗的伊斯蘭教的保守地區,印度、義大利等國家也有。不過,似乎土耳其電影更青睞這樣的題材,電影《伊斯坦堡的幸福》也反映了同樣的社會問題。

電影中的Umay也是一位榮譽謀殺的受害者,她父親千里迢迢去面見的「叔叔」並不是一位住在寒舍的失敗者,相反,他應該是家族一位頗有權威的族長級人物。父親回家後帶給兩個弟弟的可怕消息,正是他向Umay父親宣佈的,即由家庭中的男性成員處死Umay。前面提到的那段,Umay父親羞愧地對女兒說的「原諒我,孩子」並不是他的臨終前的潘然悔悟,相反,聯繫前後情節,已能看出他早就知道兩個弟弟會等在醫院外對女兒下手,也不打算做任何事去阻止這一切。Umay走出醫院,弟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手槍對準姐姐的行為,即能說明謀殺並不是一時興起的衝動之舉,加上後來大弟弟衝過來補的那一刀,都能表明這一切行為都是有準備、有預謀的謀殺。

文化隔閡是電影被誤讀的原因之一,而電影缺乏表現家族榮譽與親情兩難的缺陷更加劇了這種誤讀。在電影開頭部份,Umay剛回家那段,觀眾還能看到到這個家庭在親情上的流露,後面的情節則很少有所表現。不僅如此,電影著力表現Umay試圖修復親情關係的努力,和家人對她的冷漠和決絕的對比,更使Umay的家人表現的更像是毫無感情的一群冷血動物。電影缺乏表現這個家庭對親情與理智的兩難抉擇,讓觀眾只關注到事件本身,而忽視了「榮譽謀殺」這一社會陋習的普遍存在,電影的深刻性被大打了折扣,是這部電影最讓人遺憾之處。比較之下,雖然這部電影夠沉重,我還是更青睞《伊斯坦堡的幸福》對這種題材的處理。

隨附一則新聞,是一起發生在2005年德國柏林的「榮譽謀殺」案件,可以看出,這部電影是根據這則新聞改編的:

今年2月7日,晚上9點,在柏林市中心騰姆帕霍夫區的一個汽車站,一名女子頭部中彈3粒死亡。一週後,她的3個兄弟被捕。警方稱,這3個兄弟是合謀作案,一個負責搞槍,第二個負責望風,第三個下手開槍。

9月14日,法庭對此案的審理剛開始,3兄弟中19歲的小弟弟讓律師宣讀他的一份陳述,在這份陳述中,他承認是他殺死了他的姐姐哈同.敘呂庫。他說,他姐姐放蕩的生活方式損害了家庭的榮譽,只有她的死亡才能讓榮譽重新返回家庭。而他的兩個哥哥也宣佈,他們跟此案毫無關係。

按他的說法,槍是他花了800歐元在動物園火車站(西柏林的主要火車站)從一個俄羅斯人那裡買來的。他說,此事完全是他自己的主意,他對他的哥哥們也不滿,認為作為年長的兄弟,修復家庭榮譽本來是他們的事。

哈同.敘呂庫小姐是在德國長大的。1998年,她在土耳其被迫跟她的堂兄結婚。在她的兒子出生前,她來到柏林,再也不願回土耳其去。她離開了父母的住處,自己單獨生活。今年23歲的她,已經基本結束了電工的職業學習,但她始終拒絕搬回父母那兒去。她突破了家庭,過自己的日子,這種行為違反了伊斯蘭的宗教傳統思維。

哈同跟家庭的關係非常緊張,3個兄弟中,有兩人已經多年跟她沒有任何聯繫。據說,她們之間經常發生爭吵,暴力行為,甚至強姦。

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1711274,00.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