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趙氏孤兒--Sacrifice[2010]

赵氏孤儿/Sacrifice

6.2 / 2,499人    122分鐘

導演: 陳凱歌
編劇: 陳凱歌
演員: 葛優 王學圻 黃曉明 范冰冰 趙文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陳賴漢

2010-12-27 03:55:46

《趙氏孤兒》:有莎翁味就對了


在看《趙氏孤兒》之前,我最擔心的一點就是將影片中的程嬰塑造成一位高大全的忠義之士。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總是有這樣毫無理由的將自己的性命甚至是自己親人的性命奉獻出去的蠢蛋——然而「死亡」是中國醬缸文化的一塊遮羞布,不僅可以掩蓋當事人的不可理喻,這使得當事人和所處的事件立刻立於一個道德製高點之上,司馬遷那根筆桿子的威力不僅僅在紙墨之上。

如果電影真按照那些史書上那麼拍,那麼這片子忠義是有了,但「人」卻不見了,而這正是我所不願意看到的,也不該是陳凱歌這樣自詡為菁英知識分子所該做的。《趙氏孤兒》這個故事曾被譽為是中國的《哈姆雷特》,但事實上,沒有「人」,是這部傳統戲劇和莎翁劇最大的區別。在原作中,故事所表現出的是一種完全幾乎忽視個體的形式,所有人都善惡分明,要嘛為「權利」驅動,要嘛為「忠義」驅動,角色已經淪為符號,成為中國傳統士大夫所唾棄以及所崇尚的行為的,木偶般的載體。如果依然死板的去迎合現代士大夫的價值觀,那麼《趙氏孤兒》則完全沒有拍攝的必要了。

在影片的前半部份,陳凱歌很好地將《趙氏孤兒》這個忠義故事回歸到人的層面來。以我們現代人的觀點來看,程嬰被動地用自己兒子代替趙家孤兒顯得更加可信,也更能體現一個凡人在命運以及權貴面前的無力。同時,程嬰要將孤兒養大的目的也並非簡單的忠義,更多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復仇慾望,這種略帶黑暗的設置為影片的悲劇埋下了精彩的伏筆。

影片有個出色的開頭,尤其是影片開頭的那段蒙太奇,充滿了力量和張力,並且簡單扼要表現出了趙氏一家的飛揚跋扈,也讓王學圻的角色變得豐滿,使其更像一個奸雄而不是奸臣。如果影片能夠延續著這種慣性前進,那麼《趙氏孤兒》無疑可以成為華語影壇中悲劇影片的代表之作。然而遺憾的是,陳凱歌終於還是難甩其矯情之色,到了影片後半段玩起了單親奶爸的故事,生生擰成了親情片。後勁不足的毛病繼《梅蘭芳》之後再度在《趙氏孤兒》中出現。

由於影片風格的突然轉變,使得影片中的角色性格也有了很大的轉變,這種轉變同影片風格的轉變一樣突然。王學圻的角色越往後則越值得同情,如果說影片前半部份尚且還有一定傳統意義上的善惡之分,那麼到了後半部份,這種區別已經不再明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王學圻所扮演屠岸大人比葛優扮演的程嬰更讓人喜歡。這樣變化的最直接後果就是無法讓觀眾始終保持對一個角色的「認同感」,也使得最後的悲劇的暴發沒有達到觀眾所期待的衝擊力,而程嬰由於在之前的一段時間裡變現得並不讓人特別喜歡,使其最後的死亡沒有給人太多悲壯之感,而最讓人難以接受的就是趙家孤兒的感情突變,影片那缺乏足夠鋪墊的情節,讓這個孩子對程嬰以及屠岸的感情一直處於一種說變就變的狀態,這讓觀眾對他最後對屠岸舉起劍的表現感到不可思議,也讓之前兩人之間的親密顯得多餘。

雖然《趙氏孤兒》因為那不大靠譜的後半部份,使整部影片再度成為一個遺憾,但影片所營造的莎翁味卻讓我對出現一部真正震撼人心的華語悲劇片有一定信心。陳凱歌或許不是打造莎翁味悲劇的最好導演,可其自身的知識分子氣質以及他的影響力,使其目前至少是最合適——至少,要比馮小剛靠譜,這部非莎翁改編劇所散發的莎翁味,比馮小剛的《夜宴》更加莎翁,《趙氏孤兒》才更像東方的《哈姆雷特》。

現在問題是,莎翁味有了,就缺一部接近完美的悲劇了,對《趙氏孤兒》保留一定的欣賞,也保留一定的遺憾。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