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創:光速戰記--TRON: LEGACY 3D

创:战纪/ 创:光速战记(台) / 电子世界争霸战2 / Tron 2 / TR2N / 创战纪

6.8 / 355,654人    USA:125分鐘 | Argentina:127分鐘

導演: 約瑟夫柯金斯基
演員: 奧莉薇亞魏爾德 麥可辛 傑夫布里吉 蓋瑞特荷德倫 布魯斯巴克林納 史蒂芬李斯柏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gworld雜誌

2010-12-30 18:12:09

從《Tron》到《創:戰記》——電子美學文化的偉大回歸


「你會愛上Tron:Legacy,這絕非只是預言,而是其自身的巨大魅力所註定的。這部電影在今年的12月17日向它的追隨者揭開它神秘的面紗,屆時你一定會同其他追隨者一樣被片中古怪風趣、帶著大眼鏡的Urkel所深深吸引並陶醉其中。」——Walt Disney公司對此堅信不疑。

製片方在本片的宣傳廣告方面斥資約170萬美元,並在三年前就開始對外公佈片中的部份畫面和設計。在電影正式對外公佈前,他們在Comic-Con上對外發佈了被命名為《Tron 2.0》的預告片。本片在專利權上的資金投入可以與隱退的俄羅斯政壇天才(這是說誰?猜猜看)在政權上的投入相媲美。洛杉磯的 Digital Domain視覺特效公司運用最新的3d攝影和動作捕捉技術將年輕版的Jeff Bridges的叛逆形象表現的惟妙惟肖。本片的音效由法國的Daft Punk電子樂隊製作完成,而兩款相關遊戲和卡通動畫均已在這些之前製作完成。編劇和導演在劇本上通力合作以確保片中的虛擬場景能夠與故事本身完美的地融合,同時他們也在Pixar公司的監督指導下完成電影的早期剪輯——這一切都是為了確保製作出一部真正富有影響力的電影。製片者花費數年研習如何將Tron:Legacy與它的前身相聯繫。鑒於Tron:Legacy作為一部續集的緣故,製片者必須能在影片的開頭就向觀眾展現出這部偉大作品在視聽方面帶給他們的震撼。

然而,讓Tron:Legacy在本年度冬季電影市場閃耀登場的原力,卻是一部甚少人知之,在1982年鎩羽而歸的怪誕離奇的科幻電影。片中Jeff Bridges身著放發藍光的粉白色裝甲,手持轉動的飛盤,氣泡形狀的機車拖拽出牆般的光影。然而劇情方面呢?是否在講述一個駭客的故事?他潛入電腦的網路遊戲世界與一個無所不能的Clu——操著英式口音的電腦程式——進行了一場生死一線的大戰。Bruce Boxleitner 也參與了該片的演出。

其實大可不必為此感覺茫然和失望,即使是本片的導演Joseph Kosinski也承認了第一步電影在表達上的模糊性。在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他還是個懵懂少年,他才通過錄影機知到了Tron這部影片。他同時也是《奪寶奇兵》的影迷之一。

 然而,何必呢?為什麼迪斯尼公司要為一部歡迎度甚微的老電影拍攝一部續曲呢?原因正是在於Tron在其它電影極少涉足並且幾乎毫無收效的科幻視覺方面進行了勇敢的嘗試——正是這個預示了它光明的未來。極少數電影能夠讓他們的視覺展現成為電影的主線:電腦虛擬世界,一個能夠讓你的生命生存並延續的地方。不可否認,這個觀念在當時並沒有收穫預想的效果。它擁有全新前衛的概念,但它在視覺上貧乏的表現以及當時技術的侷限緣故,成為了它後來受挫的巨大原因。它也是首部電腦製作的一部以奇幻力量和電腦系統功能為主線的電影,但遺憾的是,最後預想的「展現電腦神奇而強大的功能」的展現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表現。鑒於此,它隨後在票房上的失敗也就不足為奇了。然而,它在電影界的象徵性卻長存了下來。

 雖然Tron這部影片看起來永遠都無法獲得一個奧斯卡獎項,但這並不意味著它一無是處。再沒有人談起虛擬空間——Tron幾乎是伴著科幻作家威廉 Gibson的創作完成就隨之上市。但是,正是影片給予了塑形-「相同的幻覺,」就如威廉 Gibson寫到一樣,「閃耀的邏輯框架在蒼白的空間中延展穿梭。」儘管威廉 Gibson對此表達了他內心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一期Omni的雜誌就提到了有關我早期虛擬空間的故事記憶Tron的前瞻,」他說道。「在我看來,如果當時迪斯尼對這些感興趣的話,我連走彎路的機會都不會有。」

 威廉 Gibson的小說無疑是走在時代的浪尖的,但是Tron則是首個以此為主流試劑品對虛擬空間的內在本質及其走向具有同樣的洞悉觀察力。隨著電影本質的實現,Tron臆想的世界以及它協助下創造出的隱喻成為了過去數十年的迴響。所有在1982年看起來荒誕不堪的事物,今天看來或許是單純天真亦或是飽含深意的。

Tron:Legacy成功地在第一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時,延續了原有的超現實主義。Disney是幸運的,在續集製作中,那些第一部電影原製作團隊極力摸索、卻不曾覓得的工具和製作手法,最終成功地在續集的製作中大放光彩。

Tron的視覺效果開發創始於20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像是一個在漆黑宇宙中發出霓虹燈般光亮的微小人物。創造動畫人物效果的正是史蒂夫n Lisberger,一個二十出頭的導演,極力倡導用電腦單獨完成電影的角色創作。 今日,史蒂夫n Lisberger已成為一個毛髮粗濃、有山羊鬍子,大刀闊斧地談論由於誤解了心理學家榮格和神學家Joseph Campbell的概念,導致美國五六十年代的高生育率問題(……汗)。他是歐比萬(《星球大戰》中的導師人物,伊萬麥克格雷格扮演)的和the Dude(《謀殺綠腳趾》的人物,Jeff Bridges扮演,並且這個角色讓他拿到了一個奧斯卡提名)令人信服的混合。「在好萊塢製片團體中有一個共同的感受——CG技術已開始被廣泛投入使用,」史蒂夫n Lisberger說:「就看誰能先發制人了。」

1978年,史蒂夫n Lisberger結識了當時在Universal Studios擔任中級發展主管的Bonnie MacBird,兩人隨即一拍即合。之後,Bonnie MacBird向Universal遞交了辭呈,加入了Lisberger的公司。他潛心研究早期的電腦動畫工具,使得Tron的製作效果顯得絢麗動人。但是,由於故事情節需要與電子遊戲有所串聯超越了理性的範疇,他並沒有講故事融入其中。「之前,我們隊好萊塢的運作方式一無所知,」史蒂夫n Lisberger說道。「但當我遇見Bonnie MacBird之後,我開始意識到他是一個通曉怎樣完美運作,實現一個劇本的奇才。」

事實證明,Bonnie MacBird確實是才華橫溢。在20世紀60年代,當她還在高中的時候,她就在紙張和鉛筆的藉助下開始學習規劃設計。在史坦福的大學期間,她就為PDP-11設計製作穿孔卡,為了能夠操作機器,她不得不工作至深夜,藉著操作台上的燈光操作初級版本的Pong。在Universal,她嘗試著(未曾成功)說服故事情節管理部門將他們所作的記錄存儲進据。「我不是一個程序設計師,」Bonnie MacBird說道。「但是我更青睞於電腦科學工作者所夢想的方式。」

在座落於Santa Monica街邊,洛杉磯唯一的電腦商店中,Bonnie MacBird找到了Whole Earth Catalog的編寫者、具有深遠影響的Internet network the Well的共同創辦人以及措辭訊息自由的創造者Stewart Brand的手寫稿。從Brand那裡她學到了電腦科學家Alan Kay的專業技能。

這是一個足以讓你感到震撼的名字。1968年Kay在著名的「滑鼠之父」Douglas Engelbart的研究所工作學習,在那裡Engelbart發明了滑鼠、Windows作業系統、超文本連結和命令操作……就像帶骨豬肉、培根和骨肋來自於一個相同的生物(一年之後,Engelbart的研究所成為了在當時初生的網際網路中第二個有自己獨立網路終端的機構)。

Kay 的工作也不僅僅侷限於此。他品讀過馬歇爾·麥克盧漢(最偉大的媒介理論家之一)的理解媒介並潛心研習了Jean Piaget和 Seymour Papert的相關資訊化理論。對此,他也倍受啟發,在1968年,他在伊利諾州立大學首次嘗試使用純平顯示的電腦展示影像。正是於此,激起了Kay心中對未來使用小晶片運行電腦的期待——實現可攜式的電腦。他創造了個人電腦,在 Xerox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研習工作並和他的團隊成員共同努力,將Engelbart的革新與自身工作相結合,創造出第一代圖形用戶介面。而這正恰恰啟發了年輕的史蒂夫 Jobs公司創造出了蘋果機……同時也啟發年輕的蓋茨成為了Windows的王者。

所以在1979年,Bonnie MacBird與Kay進行了一次會面。「他與我們進行了數小時的交談,」她說道:「我們歡快的交流了有關電腦、學習、科學以及兒童心理方面的相關問題。」對於她來說,Xerox PARC的豆袋沙發和波西米亞風格有其獨特的魅力。「這是早期的書獃子文化,很可愛。我對此十分著迷,」Bonnie MacBird說道。於是,她說服了Lisberger雇用Kay作為助理。

「我們至今還沒有代言人,但我們有討論過代理商的問題,」Bonnie MacBird說道。」「Alan曾有過雇用一個聰明機智的代理機構來幫助你處理所選所需以保證你能在百科知識中運作自如。」她將所有的這些想法載入了在她看來電影更富趣味、更深一層次的階段。「發光的機車以及其等等並無大礙,」她說道。「但是我想相比於最初,還是更有含義的。」Kay相信由電腦相連接而形成的宇宙就好比人體中的各個生命器官一樣,一個有無限結點和分支的龐大網路結構都在呈現著藝術的、烏托邦式的博愛未來。

那些概念於是成為了Tron的原始碼。電影中的巨頭網路公司Encom則是基於Kay的Xerox PARC和史丹福人工智慧研究所。Bruce Boxleitner 保守老套的程式設計師角色,Alan則是由Kay來飾演。Bonnie MacBird甚至通過聽覺連結者向Xerox PARC傳送劇情的腳本並在Alto(Xerox領先時代的PC電腦)上與Kay一同進行編輯。「我認為那鑄就了我,使我成為頭一位使用電腦編寫劇本的電影編劇,」她說道。Kay向我們展示了如何選擇字體,她選擇了最大程度上接近Courier的字體以使得它能夠呈現出列印的效果。

時至今日,電影編劇仍然在使用Courier這款字體。

Tron首次為流行文化提供了數字領域的詳盡描述,同時大量的書籍、電影和遊戲也提高了我們對人類數位化生活的認識。

 

1975年

《The Shockwave Rider》 || John Brunner的早期網路朋克小說作,是分佈式網路件時代駭客革命煽動性的早期表現。

1981年

《True names》 || Vernor Vinge的小說,首次提出「其它平行世界」的說法,對程序化的人類進入的數位化世界進行了首次環境描述。

1984年

《Neuromancer》(神經漫遊者)||威廉 Gibson的小說。他給予了網路世界一個界定的名稱:電子空間(Cyberspace)。這個描述聽起來與Tron的宇宙空間(粉絲們稱之為Troniverse)幾乎一樣,帶有超現實主義的意味。

1986年

Habitat || 由Lucasfilm Games製作完成,此款遊戲不是完全意義上的RPG,而被認為是網路上首款真正意義上的畫面遊戲。

1992年

《The Lawnower Man》 (天才除草人)|| 一個更為Gibson化版本的虛擬空間,儘管與Tron里有相同的讚美詞和連衣褲。

1995年

Hackers || 一個流光四溢格子版本的虛擬空間,就如同在Tron中一樣,在列印的環形主板上詮釋城市中像矽谷這樣的主幹地區。

1995年

《Johnny Mnemonic》(非常特務) ||Gibson短故事在在迎合電影劇情的的改編上,是通過一副現實的護目鏡描繪超現實和無限制的空間,基努里維斯看後發出連連驚嘆。

1999年

《The Matrix》駭客帝國 || 數位化的世界看起來就如同真實世界一般。事實上,它們本來就難以分辨。

2003年

《Second Life》(第二人生,網路遊戲)|| 一種自由、獨立的世界。就像《模擬人生》里一樣有多種形態的模擬人物。

 史蒂夫n Lisberger計劃獨自為Tron籌集資金。當這一計劃落空後,他將這份計劃帶向了Disney公司。製片廠試圖緊抓黃金時間發佈大片和科幻史詩巨作的良好契機。Fox推出了《星球大戰》,Columbia Pictures推出了《第三類接觸》。而Disney推出了……《黑洞》。對Disney的來說, 史蒂夫n Lisberger和他的製片廠感覺像是恰逢良機。「我們有專業的動畫製作者,並朝著動畫電影規格的方向前進,」 史蒂夫n Lisberger說道。「當我們來到Disney的時候,我們帶著故事板和概念設計圖。」他也專門攝錄了數分鐘的電腦特效和動畫鏡頭,給了團隊明確的美學。

隨著Tron的升級進化,計劃和目標也越來越怪誕。「對於動畫製作部門,我們是威脅;對於特效部門,我們是威脅;對於正常生活,我們是威脅,」史蒂夫n Lisberger說道。《星球大戰》通過騎士和公主傳達了一種情感,但是,否能將將Tron前衛的設計製作(多種多樣的CG)和有關程序,試圖與現實世界中神似的「用戶」交流的劇本相結合呢?當時在真實世界中,很少人能夠觸碰到電腦。你會在電影中發現這個故事的尷尬所在。

20世紀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對於科技歷史來說,可以說是一個令人激動的時刻——Apple 2 plus在1979年開始上市販售,工業光魔公司位於加利福尼亞的Marin鎮,Pixar公司為《星際迷航2:可汗之怒》製作CG特效並幫助George Lucas電子遊戲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威廉 Gibson編寫科幻小說,但電子網路相關技術在好萊塢卻基本仍停留在1970年的水平。最後,Disney和史蒂夫n Lisberger力捧由用電腦CG技術製作完成電影畫面,但事實上,極少數的電影是完全使用CG技術完成的。片中的部份影像很有衝擊力:發光機車的追逐,與邪惡集權首腦程序對陣的高潮階段……但時髦發光的裝束,轉變至眩的背景顯得相當的怪誕。Tron留下了不錯的迴響,但卻很難讓人記住。羅傑斯 Ebert(全美最著名的影評人,拿過普利茲獎,以損人出名)喜歡它,但電影卻沒有獲得預期的票房。更加不幸的是,這部片子恰好與偉大的《ET》、《銀翼殺手》,還有《星際迷航2:可汗之怒》一起競爭。對於電影迷說,那是歷史性的一年——所有的電影都經過精雕細琢,都雄心勃勃。「在電影公演的前夜,市場主管走到我的面前對我說,我們會有完美的收關。我們的目標是在這周拿下一千萬的票房,或許更多,史蒂夫n Lisberger說道。「而最後我們只完成了既定計劃的一半。」

然而,不是所有人和事情都那麼糟。基於Tron創作出的電子遊戲收穫了一定的成功。史蒂夫n Lisberger接而執導了一部名叫《熱力追蹤》的喜劇影片,其名列約翰·庫薩克影業成就的第四位。Bonnie MacBird最終只以一部普通的劇情故事編寫而結束了編劇職業生涯,但最後她得到了更多劇本以外的東西——她與Alan Kay之間的合作在好萊塢影視編劇界被看作是天作之合——他們在1983年步入了婚姻殿堂。

雖然Tron看起來註定要被世人忘卻——當然不包括少數少年,當他們的父母還好奇於Disney拍攝的電影種類,全神貫注收看這部電影。幸運的是,那些曾經全神貫注收看這部電影的部份少年,在後來不是成了導演、編劇,就是成了動畫製作師和程式設計師。而正是他們將Tron再次帶回到了公眾流行文化當中。在《南方公園》中,兩大諷刺家Matt Stone和Trey Parker想滑稽模仿「被Facebook所收入,」去實現Tron的復甦。在《我為喜劇狂》中,當Liz Lemon察覺到了自己在化妝酒會上的鮮亮裝扮,她調侃道她要想Tron裡的Sark一樣去搏鬥。「那是真正打心底里喜愛Tron的一代人。」

Sean Bailey今天是Disney公司影視製作方面的主管。在他12歲那年,他的父親領著他觀看了Tron。可以肯定的是,Tron精彩的畫面瞬間嵌入覆蓋了他的潛意識;那些發光的裝束和冷雷射線與其它的電影截然不同。Sean Bailey憑藉自身的努力拼搏成為了一名製片者,最終得以和馬特·達蒙和本·阿弗雷克一起奮戰在影視一線。2005年,他被Disney公司委任重塑Tron這部電影。「那是我有史以來第一次在公司參與如此大型的一個會議,我說,這裡有三件事我想我們必須在製作的過程中做到:1.此片的畫面效果必須與你曾看過的所有影片截然不同;2.我們需要Jeff Bridges;3.我們需要發光的摩托車。」

製作一部Tron的續集或許比進行其它全新的嘗試看起來能夠承擔較小的風險,但這不意味著我們的劇本對原來進行照抄照搬。Sean Bailey所持有的事實上只是一個讓人產生共鳴的標題和一些熟悉的影像。「人們經常會談到很多有關品牌內部的公平公正和其它一些問題,然而在我看來Tron卻是個個案,」他說道。Tron是一部富有前衛思想和思考的電影,它是電影商業花上的一個標誌。」

 他們想到的是拍攝續集,一個有關父與子的故事——Kevin Flynn,Jeff Bridges當年扮演的角色,他在Tron的世界中神秘地消失了。然而他的兒子Sam得知後,則是想盡辦法進入Tron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父親。同時,一個更為年輕,更邪惡的,被稱作Clu的Kevin Flynn接管了Tron世界。除了Sean Bailey之外,沒有人能夠清楚地知道這部片子在技術層面是否有可行性。

這也正是本片的導演Joseph Kosinski的嵌入點。受過建築和太空工程方面的專業訓練的他,由於在一系列電視商業欄目上製作過成功有效的CG而引起了好萊塢的注意。在他們早期的一次會議間,Bailey問Kosinski道:「在後Matrix(《駭客帝國》,不介紹了)時代,你能怎麼製作Tron的續集?」Kosinski建議保持角色本身特點,在2010年和1982年之間建立一段神話般的聯繫。這確實是個膽識過人的方法,將作者已經在創作的東西融入其中——Kosinski被雇用了。

所以就只剩下最後一個棘手的問題了:說服史蒂夫n Lisberger和Jeff Bridges。史蒂夫n Lisberger在Disney公司效力了有數十年之久,並試圖尋找影片的重拍或是為其拍攝續集。那Jeff Bridges呢?他正藉著Crazy Heart,行走在贏取奧斯卡影帝的路上。而Tron呢?只是一部當年的B級電影。所以,在2007年的時候,Bailey與ridges、Lisberger以及其他全體制作人員:共同製片人Justin Springer,、Kosinski、Kitsis和Horowitz去了加利福尼亞的蒙特西托,在Jeff Bridges的家中舉行了一次商談會議。Kitsis和Horowitz激動了——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馬上看到他們劇中的兩位英雄。如果史蒂夫n Lisberger和Jeff Bridges不入伙的話,這將是他們倆人的首部電影。所以他們強調道:「在Tron世界中會有一個年老的你和一個年輕的你,年輕的你惡貫滿盈的你,並且你有一個兒子」——這時Jeff Bridges突然站了起來,激動地說道:「各位,稍等,」說完他走進了另一間房間。隨後,他戴著第一部中他戴過的安全帽走了回來。「讓我們先走一走吧,」他說道。他領著大家在他的房子中逛盪了一圈,為在場的人逐一拍攝了一張帶有頭盔的相片留作紀念。(「偉大的會議」,Bailey說道。)

現在,整個團隊開始運作以實現他們一開始所許下的諾言——正如同史蒂夫n Lisberger在25年前在相同情況下的行動一樣:Kosinki會採取與大多數新人導演極度相同的策略方法,先拍攝一個測試性的電影片段來展現他中意的電影拍攝風格和方法。隨即,Bailey及團隊工作人員想出了一道妙招,為了增加一些在攝影棚以外拍攝的畫面,他們決定在外景拍攝上多下功夫。Bailey的計劃使得Disney公司得為此發展買單,而Jeff Bridges對此也是心服首肯。


他們在2008年的三月完成了測試帶的拍攝,使其有充裕的時間得以在San Diego的Comic——Con上進行它的預告和宣傳。「這並不是個能夠完全迎合我們整部影片構想的理想之地,」Bailey說道。「有一個原因可能是,這部電影至今還並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上映,然而為什麼我們要投放於那些連我們自己都更沒有把握的東西呢?」Bailey和Kosinski堅信這部電影能夠在Comic-Con上響應群眾的心聲(反之如果其收效甚微,那就說我們的製作根本不在軌道上)。Bailey說:「在我看來,這部電影的劇情和表演足夠好的話,公演必定會大受歡迎。」

當談到有關本片技術表現方面的問題時,Bailey解釋道這部電影運用施展了近乎每一個影片錄製所要求用的工具。電影的製作設計較為簡單,看起來似乎與第一部的Tron沒有什麼不同。

Kosinski在2009年的六月完成了Tron:Legacy所有的攝製工作 ,隨即便立即開始轉入電影的後期製作之中。從那以後,Disney也陸續對外公佈了兩部預告片和許多劇照。同時,它也開發了一款以本片為背景的遊戲,從而一定程度上增加電影續集的知名度,並在Comic-Con的新聞發佈會提到這款遊戲的角色構建和人物均是採用第一部Tron裡的基本人員角色。電影中部份的視聽成份采自於一些時裝秀和現場音樂會。即使在的後期製作的瓶頸階段,即便大工作量的依賴於電腦技術輔助完成……但是力求電影真情實感的初衷沒有發生變化。

 Digital Domain公司的放映室顯得稍顯簡陋——水泥地板、破爛的淡紅色地毯、四排陳舊的觀眾座位。但螢幕很大,聲效也很好,幻燈機也具備了3D功能。安在前排座位的是一個在中間安有小按鈕操縱台。「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地在這裡看我喜歡的畫面,只需要按下按鍵,」Kosinski說道。他按下按鈕,一陣鈴聲響起,就像課間休息,位於螢幕左上角有一盞閃爍的標誌燈預示著電影的放映和結束。在房間的另一角,視覺特效主管艾瑞克 Barbara稍顯遺憾地笑著。離發行還有三個月的時間,他在牆上用標識卡來代表未完成拍攝的鏡頭,以隨時關註記錄拍攝進度。也許近來,他很期待能夠看到拍攝的進度能夠逐步變快。

Kosinski還有25分鐘的電影情節待錄製完成。一個性感時髦的Jeff Bridges——青春,有活力,留著80年代的馬尾髮型,隨時能夠瑪雅遺蹟中發生性行為,就像Against All Odds(菲爾·柯林斯的一首歌,也是同名電影的主題曲)里伴隨著有力的鼓點,菲爾·柯林斯纏綿執著的演唱一樣——他的帥氣影響著整個世界。而今天的Jeff Bridges,飽經風霜、高大強壯,可以在面對一系列威脅時獨挑大旗。他需要更來多的努力來恢復版本的活力從而完成等量的事宜。穿著身上附有橘黃色管材的黑色緊身連褲裝是真實的,但頭部卻完全是有數位技術代替表現——近乎如同上世紀80年代時期被動畫師稱作「REV4」的Jeff Bridges的複製品一般。它耗費數百名數字設計師近乎兩年的時間創造出這個模擬物。他們日復一日地在暗房中設計製作,成排的房間懸掛著Jeff Bridges的定格畫面,就如同一間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片臥室一般,扭曲調整他的嘴角和他眼睛中的反光——由於這是一部反射光較多的電影。在完成的場景中,Rev 4的完美即使讓你在近距離觀察的時候也很難分辨它的真偽。

這部電影無疑是一部接近完美的作品。通過Harry Winston的製作,在第一部中發光的摩托和多彩八宮格在續集中被轉換為水晶般性感的賽道。現在,五輛黃色機車與五輛藍色機車沿著曲線和弧線的軌跡方式穿過三級透明的斜路、公路然和螺旋上升,將冰冷和流光溢彩的軌跡置之身後。當角色被消滅時,他們會破碎為數千發光的立方體。

所以Tron:Legacy與Tron是截然不同的。坦白說,沒人願意看到兩部類似的劇作,無論怎樣今天的技術水平如何,Tron:Legacy都會帶給你不同凡響的感受。回溯至20世紀70年代,被Lisberger稱為具有藝術效果的電影在今天看來與Kosinski團隊製作出的草圖效果差不多。「我們的主體預覽看起來像是頭一部電影,」Kosinski說道。「我想要一切看來就像是我們帶著相機領你走進Tron的世界,然後在裡面盡情拍攝。」這種代入感也與Peter 傑克森關於《魔戒》的中土世界的說法產生了共鳴。但是,沒有人曾經到過Shire(《魔戒》中提到的一個村莊),但是,我們都曾經到過虛擬空間——不論是通過瀏覽Facebook或是Azeroth,亦或是體驗《使命召喚:現代戰爭2》遊戲中真實的阿富汗戰場景像——其實,每個人都曾體驗過Tron的那個世界。

所有在Digital Domain的藝術設計師都在營造Tron:Legacy真實感的問題上有這同樣的默契:真實感正是需要來自於現實的生活。「我們已經達到了第一部電影所預言的高度,」Kosinski說道。傑夫·布里吉斯必須在預製作期間進行一個全身的雷射掃瞄,這是對第一部電影中資料數位化的怪誕傾聽。當他飾演Clu這個角色的時候,他所攜帶的動作捕捉裝置將其面部動作轉化到Rev 4中,其中當然也包括類似於他在第一部電影中佩戴的安全頭盔般的神秘盔甲。加上傑夫·布里吉斯有這毋庸置疑的前景和照片的寫實具體化,他有足夠的實力讓Screen Actors Guild為之震驚。事實上,Tron續集的回歸是毫無問題可言的,CG技術使傑夫·布里吉斯和Bruce Boxleitner 這兩個人物版本得以年輕化,兩位齊名英雄同時也讓Kosinski為此捧腹大笑並大受啟發:「Oh!我知道我的下一步計劃是什麼了,」他說道。「以年輕傑夫·布里吉斯和Bruce Boxleitner為主演拍攝一部20世紀八十年代時期的電影!」

然而,實際意義上將Tron與新片Tron:Legacy聯繫到一起是個了不起的、縝密出色的想法。二者間的敘事連結也十分具有趣味性——新電影中唱盤disc-combat的聲效源自老Tron中的連拱廊遊戲情節部份。在Tron:Legacy中,Sam Flynn踏入Tron世界的第一句台詞便是來源於第一部中Kevin Flynn在同一時間點的敘述文字。正是這種主題,使得整部電影的熱度大幅提升。史蒂夫n Lisberger依舊堅持虛擬空間是人類心靈的一面鏡子;Kay則認為虛擬空間是我們看世界的窗口。Tron:Legacy所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所看到的重返青春的傑夫·布里吉斯,它同時讓我們深思:「天哪,我們到底做過些什麼呢?」而製片者也不枉我們的信任和期待,推出了這一部經典力作。「在一段伴有啤酒和匹薩的深夜漫談之後,我們切實地感受到一個極富趣味性的的看法,」Bailey說道。「我們已經不能在固守那個當年那個世界了不能再有不撞南牆不回頭的想法了,未來的世界必然會是我們的。」即便是最普的科幻小說,就像虛擬空間一樣,也會有它有益的方面。通過這些我們可以知道我們需要以及對自身的準確定義。

然而,即使這部電影失敗,它也會給予我們希望。

(寫完了!!!累死我了!!字體字號不統一什麼的,就無視吧…………最後打一次廣告:如果要看《創:戰記》電影的創作詳解,請關注《cgworld》1月刊。這部電影的故事,可不止這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