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趙氏孤兒--Sacrifice[2010]

赵氏孤儿/Sacrifice

6.2 / 2,499人    122分鐘

導演: 陳凱歌
編劇: 陳凱歌
演員: 葛優 王學圻 黃曉明 范冰冰 趙文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有為小朋友

2011-01-03 17:11:06

沒有大義,只有偶然


電影的宣傳語(大意)是:儘管知道所有結局,但是仍把懸念留到最後一秒。應該說,它做到了。甚至就我個人來說,還有意外之喜。所以我要支持陳凱歌,繼《無極》觸底之後,《梅蘭芳》給了我二十分鐘的好電影,《趙氏孤兒》可以讓人滿意一個小時吧。雖然詭異的後半部份頗多詬病(對此的討論似乎已經上升到版本學的問題了,前後兩部份是不同的編劇不同的理念),雖然有些虎頭蛇尾的感覺,但是大報仇的設計也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讓我這樣來闡述我對前半部份編劇的膜拜:

 
一般說來,歷史劇——無論是深入發掘也好翻案也好——的創作無不是滲入了現代價值觀念的,甚至就是以現代價值觀衡量的,這種不可避免的解讀方式也闡釋學的一個基本原理。而具體在創作方法上,要嘛是往深了問,「具體是什麼情況」,「他在當時的情境中是怎麼想的」,譬如《潘金蓮》;要嘛則是往遠了問「然後呢」,做前傳或續集,譬如《西施歸越》。所以,我猜想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的前理解和對電影的期待大概是:前半部份看一出慷慨悲壯的士為知己者死,後半部份看趙孤復仇的慘烈糾結。

 
但是,至少在前半部份,劇情讓我們的期待落空了。

 
無論是在史記還是紀君祥的元雜劇中,「大義」是整個故事的核心,而電影從一開始就刻意淡化這一點。鮑老師飾演的趙盾儼然曹操附體,在朝堂上一副飛揚跋扈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范兒;趙朔更是小人得志的賤相,還刺激喪子的屠岸賈。如此一來趙家似乎僅僅是與屠岸賈黑吃黑的政治勢力之一,而看不出是義士們心甘情願為之赴死的一門忠烈。不去鋪墊趙家的忠義,也就淡化了原著中sacrifice(這恰恰是這部電影的英文譯名)的最重要原因。所以,想看士的精神與風骨,想看那個輕生死重然諾的時代,想看犧牲的壯烈與崇高,統統都要失望了。

 
但是——我嘗試從編劇的立場想了想——即使去鋪墊趙家的忠義,去弘揚士的大義,就一定能成功嗎?難度是相當大的。我最早看的是元雜劇,在那裡每個人物捨生取義之決絕甚至突兀都達到了一個我難以理解的程度——跟武俠小說和黑幫電影裡的「義」又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因為價值觀的極其劇烈的改變。我們不能理解為什麼古人把性命(不論是別人的還是自己的)如此地不當回事,就像他們不能理解我們為什麼把生命如此地當一回事、還講個人主義講人權。如果我是編劇,我大概很難做到寫一出捨生取義的大犧牲而不讓觀眾覺得是做作,是說教。畢竟不是所有觀眾都帶著古典文學的深厚底蘊來看電影的。如果說是我們國產片的編劇導演太爛,我又想像了下西片有沒有類似的現象,有沒有一部電影可以重現希臘人那種自由而殘酷的民主,有沒有一部電影可以表現羅馬人的光明磊落(趙林大概這麼說過)的勇敢與墮落——再具體點說,有沒有這樣的電影,能讓觀眾真切地領悟到男人與男童的精神之愛而完全不認為那是赤裸裸的基情……難度太大了吧。

 
所以,編劇幾乎徹底抽空了原著的精髓,轉而另起爐灶。雖然它沒有滿足我的期待視野,但它最終呈現出來的面貌卻恰是我喜歡的,是偶然性。

 
程嬰不是英雄,他有點正義感,能擔當(當然,大義只能淡化不能徹底取消,畢竟還是忠奸鬥爭而不是黑吃黑),但是也有私心,會害怕,甚至在經歷重大精神創傷後會有一點點變態和扭曲。原著中程嬰心甘情願地犧牲自己的兒子保護趙孤,但是電影中那僅僅是個偶然(雖然程嬰也是想保護趙孤的)以及隨之而來不可逆轉的後果。原著中程嬰教育孤兒報仇顯然具有不可質疑的正義性,而電影中則摻雜了太多程嬰自己的目的。正義和崇高沒有了,偶然和猥瑣增加了,但是偶然性不好嗎?

 
編劇設計的種種巧合在邏輯上是成立的,在情感上——至少根據我們現在的價值觀、根據我們對人性的理解——也是合情合理的。最出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程嬰妻(貼她的劇照不是因為母乳餵養很偉大,而是這個創作出來的角色真的太有光彩)。首先,趙孤被抓走就是一個偶然:還沒容程嬰妻在大義和小我之間展開思想鬥爭,僅僅是因為她不明就裡地開門時手裡抱著趙孤,趙孤被帶走。接著,看似有利的局面發生突轉:程嬰妻萬萬沒想到,送走趙孤反而害了自己的孩子。於是想辦法出城,出城未果,作為一個平凡的母親、一個小老百姓,她完全慌了,向公孫杵臼交了實底。最最精彩的是屠岸賈擊破夾壁牆的一刻,我原以為程嬰妻會徹底精神崩潰大顯母愛本能承認「孩子是我的」屠岸賈不信然後把孩子摔死,但是她居然哆哆嗦嗦地說出「是趙家的孩子」,是因為她勇敢嗎?她懂得大義嗎?不是。設想這樣的局面:一個士兵被問到要不要加入敢死隊,從軍人榮譽的角度來說,他應該捨生取義;但是就趨利避害的本能來說,面對死亡的畏懼和退縮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個士兵就在兩者間糾結,怕死,但又不能失了英雄氣概。突然他說出「讓我上」,但說完之後又會懷疑那真的是我的決定嗎?我怎麼會說那樣的話呢?於是豪言壯語之後,他的勇氣無以為繼。這是我們在做決定的時候經常面臨的處境,簡言之,一念之間。雖然程嬰妻的決定或許無關最終結局(無論是誰的孩子在那時都會死),但是那個過程卻讓人驚心動魄;包括程嬰在面對屠岸賈「殺死100個孩子」的威脅時,招還是不招,會帶來什麼後果,同樣懸於程嬰的一個閃念。

 
電影宣傳的所謂「懸念」是什麼,在我看來,就是故事發展的種種巧合與變化,人物的每一個選擇和決定。我會既被外部的偶然(如趙孤被抓走)所吸引,更毫不鬆懈地關注著在每一個既定處境下,人物心理的猶豫、變化、最後突然得出的一念之差,以及這一念繼續推動的下一個情境。雖然這樣的選擇並不基於充分的理解(甚至是根本不充分的理解),這樣的決定不能普遍化也不能堅持一貫(康德意義上),但我仍覺得程嬰妻說出「是趙家的孩子」那一刻,充滿了自由,最寶貴最荒謬最令人眩暈也最令人著迷的自由。原先我們不是期待著看人性嗎?不是想看趙孤復仇時情理衝突天人交戰的矛盾嗎?不必,我在程嬰和程嬰妻兩個人物身上看到更平凡卻更豐富的人性。有點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感覺。

 
當然,削弱大義也會導致弊端,譬如,沒有復仇的正義性在先,就很難解釋韓厥為什麼十五年如一日定期與程嬰聚會(難怪會被認為攪基),難道你如此深重的仇恨僅僅是因為屠岸賈破了你的相革了你的職?本以為韓厥莫名其妙地在螢幕上晃了兩個小時最後會有什麼大爆發,也不過是射了支箭而已——這個角色完全可以取消了。另一個敗筆是屠岸賈質問程嬰的最後兩個問題:你有什麼權利XXXX。讓一個無辜的孩子去承擔血海深仇是否公平,這樣一個很個人主義的問題我想觀眾都想得到,就不用結尾點題了。這再一次印證了一點:我們的導演總擔心觀眾很二,看不懂主題;結果反倒顯得自己很二……最後那個天堂相會好濫情,本來蒙太奇做到程嬰回家,傳來一聲嬰兒的啼哭,收尾,剛剛好;可是陳大導演抒情啊抒情,我身後的觀眾還真信了:沒死啊……哦,還是死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