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宅配男與披頭四搖籃曲--Golden Slumber

金色梦乡/宅配男与披头四摇篮曲/宅配男金色摇篮曲

7 / 1,375人    139分鐘

導演: 中村義洋
編劇: 中村義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范大筒

2011-01-06 03:37:41

當友情撞上國家:兼論Golden Slumbers 與Abbey Road


《Golden Slumbers》講述的是一個很常見的主題:當個人撞上國家機器。在好萊塢商業電影以及其它西方電影中,這也是一個很受歡迎的題材,如第一滴血、生死狙擊、V字仇殺隊、肖申克的救贖、海盜電台、守法公民等。在這些影片中,個人與國家機器的對抗是一種「景觀式」的呈現。片中的主人公是典型的孤膽英雄,無所不能。他們在受到國家權力的打壓時奮起反抗,此時權力機構往往對主人公無能為力。最後,主人公憑藉「主角不死」定律,總能戰勝國家機器,是自己的冤屈得到洗刷。第一滴血中的戰鬥力驚人的蘭波,生死狙擊中百發百中的狙擊手,V字仇殺隊中絮絮叨叨但是手段高明的V,肖申克的救贖中隱忍偷生默默籌劃的越獄人……誠然,在面對國家機器的時候,他們也會有脆弱和無助的一面,但是他們都有反抗的能力,並且會把強大的國家機器搞得暈頭轉向。

在奉行消費哲學、崇拜利益、產業化十分成熟的好萊塢那裡,塑造超級英雄是市場的需要。個人單挑國家的行為已經成為大眾尋求快感的一種方式。而觀眾對這種意淫式的對抗也很買帳,他們樂於在快節奏的對抗中體驗一種消費的快感和感官的刺激。

而在《Golden Slumbers》中,個人並沒有成為英雄。相反,在國家權力面前,主人公顯得那麼單薄、脆弱,他只能走上逃亡的道路。他也嘗試過利用媒體披露真相,但是媒體也是被真理部控制的。主人公逃亡的路上充滿了攝影頭、監聽……就像面對「遠景敞視監獄」,你的一舉一動都在當權者的視線中。所有的反抗都是無力的,主人公不是孤膽英雄,只是國家權力利用的一個棋子。

在個人與國家這樣宏大主題的籠罩下,影片中四個人的友情則顯得尤其珍貴與感人。甚至可以說,友情才是這部電影最著力表達的部份,而看似宏大的敘述則是陪襯,為了彰顯友情的珍貴。

貫穿影片的是一首Paul McCartney創作的《Golden Slumbers》,這可以看成是影片的一個潛在文本,這個文本所蘊含的故事與影片本身可以形成某種契合的互文關係。

《Golden Slumbers》選自Beatles 1969年的專輯《Abbey Road》。雖然從時間上來看,《Let It Be》是發表於1970年,但實際上69年的時候Beatles已經走向分裂,而《Abbey Road》才是Beatles真正的告別。在這張專輯中,四個人用一種概念專輯的方式對自己的友情、生活以及一切進行了緬懷。這張專輯也是Beatles所有專輯中四個人合作最多、最默契的一張。不同於其它專輯中John Lennon和Paul McCartney的專斷,這張專輯中四個人都有創作。專輯的上半部份John兩首,Paul兩首,George兩首,低調的Ringo也有一首,四人大合唱一首。下半部份以Paul的《You Never Gave Me Your Money》作為基調,鋪陳了John和Paul各自三首的宏大組曲。最後以恢宏壯麗的《The End》結尾。四個人盡力演奏,音量達到最大,然後悽然結束,令人唏噓不已。整張專輯充斥著一種憂鬱和不捨,但是分離已經難以避免。

《Golden Slumbers》選自Paul McCartney的組曲,在這首精緻的小品之後是一首口號式的《Carry That Weight》。四個人中也許Paul是對這個樂隊最留戀的人,他是一個單純的音樂家,不像John有那麼大的社會政治理想,不像George那樣遁世,他只是希望這個偉大的樂隊可以存在下去,希望自己和其它三個人的友情可以存在下去。如果說《Carry That Weight》是表達之後路程的艱辛;《The End》是意識到分離的不可避免;那麼《Golden Slumbers》則是對過去歲月的一種詩意的懷念。

伊坂幸太郎選擇這樣一首歌作為電影的標識決不是無意的。但是,由於電影的宏大主題,也容易使人過度闡釋,認為電影與這首歌共同暗合了60年代西方的抵抗浪潮,是一種青年亞文化的註腳。這種結論是不成立的。首先,Beatles根本不是西方抵抗運動的代表(後期的John Lennon可以算是代表),政治與抵抗從來都不是Beatles關注的重點。這種結論的前提就是不合理的。再者,電影中個人與國家的對抗也不是嚴格的、殘酷的,相反,確是有些搞笑和調侃的。

「Beatles到最後的最後也是做好了曲子才解散的。」
「帶著好像對不起大家的樣子。」
「Paul都想了些什麼呢?」
「肯定是想把四分五裂的成員再次聯繫起來。」

從前幾個形影不離的夥伴,會為Beatles激動,會為摔跤激動,一起討論著甘迺迪遇刺,一起到煙花工廠上班,一起討論著生活中的種種,夥伴中有人是愛人,後來又分手……這些回憶是經歷過學生時代的人都會有的。長大之後,大家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有的婚姻不美滿,有的做著默默無聞的宅急送,又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名人,有的已經成家有了女兒。大家上了年紀之後似乎已經沒有了當年的那種親密。然而一種突如其來的變故又將四個人聯繫在了一起。在這場變故中,朋友之間有無奈,有被迫的出賣,但是這絲毫不影響友情的偉大。當全世界都與你背道而馳,世上最難能可貴的就只剩下你的習慣和信任。電影表達的感情應該是和《Golden Slumbers》這首歌契合的:對於朋友來說,分開是一件對不起彼此的事情。

在國家機器巨大的外衣下,友情顯得那麼偉大,那麼悲憫,值得用首相的掛掉這樣重大的事件、用Beatles這樣一代人的偶像來祭奠。最後煙花轟然響起的時候,我感受到的不是個人對國家的勝利,不是抵抗的快感,而是一種關乎友情的感動。即使最後男主角已經被迫改頭換面,女主角依然可以認得出他來,並且為他蓋上屬於彼此的印記。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