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基督最後的誘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

基督最后的诱惑/基督最后的诱惑

7.5 / 63,440人    164分鐘

導演: 馬丁史柯西斯
編劇: 保羅許瑞德
演員: 威廉達佛 哈維凱托 Paul Greco 史蒂夫希爾 Verna Bloom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WY Law

2011-01-09 04:57:21

他的偉大在於克服軟弱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當我們高唱《恩典太美麗》時,我們是否真的理解恩典的美麗是什麼?升上大學是恩典、考試合格是恩典、失而復得是恩典、有飯吃是恩典,甚至能夠獲取生命就是最美妙的恩典。而每當變幻艱難之時,就輕輕的說成是考驗或是安排。那麼耶穌基督給了我們什麼恩典,或者二千幾年前的他做了什麼,他的人生又有何意義,才讓我們能感受他的恩典呢?


意象的解讀


  實際上電影開初的兩小時左右,一路也強調著他的軟弱與及家庭在他心裡的重要。導演將在荒野的三次試探更改,也欲突出這些東西。

  首先是蛇的誘惑,表面上是指涉到性,然而卻同樣為家庭的隱喻,抵過此誘的耶穌在荒野低頭哭泣,那就正表明他對捨棄平凡的不忍,那是在往後沒有的反應。

  網路上< class="text中提到不解獅子和蘋果樹兩個意象,我就嘗試解釋一下。獅子明顯是權力的象徵,取締原著里魔鬼和高山的意象,簡單的以獅子進行權力的試探,明顯是考慮到鏡頭的處理能力,並在此層次上再創作。而獅子無法走入圈裡就表明它非上帝而是魔鬼罷了。

  至於蘋果樹一意象由耶穌說過種子的故事後,更為明顯。希臘神話中,金蘋果在有智慧的象徵,另外後世亦多挪用蘋果作知善惡樹上的禁果象徵。他先是吃掉在衣里隨手捏來的蘋果,再把裡頭的種子向外撒,即把智慧向外宣播的詩意表現。至於他在圈裡吃能生進去的果樹,亦提醒觀眾只有神才能把真正的智慧帶進圈進。


平凡的誘惑


  《基督最後的誘惑》便以顛覆《聖經》里四福音書的故事,嘗試賦予耶穌一種人性的軟弱,藉著這種改編來讓我們重新認識耶穌的偉大。

  故事的重點在於最後一個誘惑,釘在十架上的耶穌身心俱疲,忽爾自稱守護天使的女孩對他說:「你的父是憐憫的神而非懲罰的神,你的苦也受夠了,記得他對亞伯拉罕說犧牲他兒子,就在他要殺他時,神就阻止了整件事。他也會救他的兒子,他在考驗你,而且對你十分滿意。」

  連亞伯拉罕也牽進來了,上帝要他奉獻他的兒子時,正是試探著他的信仰,其背所包含的宗教問題可就多了,就如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悖理,與及來自上帝的試探等,加上上帝竟然要人的兒子,何其要命?

  故事中的耶穌順從守護天使的意思走下來,既是人又是神的他,人的一面想要過人的生活,平凡地結婚生仔、平凡地無力抵抗誘惑、平凡地死亡……平凡對於他居然是件遙不可及的事,電影一直強調他所感受到,成為彌賽亞所帶來的責任,與及隨著責任而來的痛苦,令他最盼望的就是活得平凡,卸下救世的重擔。


犧牲的偉大


  故事中的他就接受了這份誘惑,要直至臨終前,門徒們聚首他的床邊。當中受千夫指罵的猶大則凶起來罵:「叛徒!你選擇像人般死,而非如神般死!沒有犧牲就不可能有救贖!你看那女孩不是天使,是魔鬼!」作者借他來道出基督的責任,並且他由人成為神的原因,正是他付上自己的性命去犧牲。

  結局是他對天對神疾呼原諒自己,向神懺悔自己的罪,才回到十架上,笑著完成自己的使命。直至那一刻,他才正正式式以人的方式成為楷模,成為偉人。

  一直以來宗教里強調耶穌掛在十架上,日曬雨淋、血流成河,煎熬非外人所能道等,其實正正忽視他在精神上的痛苦,而電影上亦就表明他的痛苦在那裡。

  要求不畏痛苦和死亡的人去受十架苦,無論他有沒有罪,事實上並無什麼偉大可言,因為那些苦他都是能承受的。然而放在這樣的一個作品中,我們才能看到耶穌精神上的痛苦,克服軟弱的瞬間,他方是偉大的!

  恩典、犧牲的意義正正在此,毫不接納耶穌有人性軟弱一面的原教旨主義者,又如何能夠真正明白救恩最美妙的意義呢?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