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天鵝--Black Swan

黑天鹅/夺命黑天鹅/霸王别鹅(豆友译名)

8 / 838,351人    108分鐘

導演: 戴倫亞洛諾夫斯基
演員: 娜塔莉波曼 蜜拉庫妮絲 薇諾娜瑞德 文森卡索 芭芭拉荷西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卡列寧

2011-01-11 07:14:54

你不能亦黑亦白


 【前言】
      用《大西洋帝國》裡面有一句台詞作標題——其翻譯很是令人回味。You cannot be half-gangster. 你不能亦黑亦白。這句話用在電影《黑天鵝》中更是貼切。


【關於《天鵝湖》】

    電影的巧妙之處在於,舞劇《天鵝湖》之外的情感糾葛,與這經典劇目本身交織在一起。《天鵝湖》的主題詞之一是嫉妒。其中既有黑天鵝嫉妒白天鵝的美麗與王子對白天鵝的愛慕,也有白天鵝對黑天鵝得到王子之後的不甘和憤恨。這也正是《黑天鵝》中Nina同時飾演黑白天鵝,也同時體驗兩種情感的寫照——她是嫉妒者、也是被嫉妒者。她嫉妒Beth的美麗和實力,卻同時是偷走Beth口紅、搶走Beth風頭、受Beth憎恨的人;她被Lily嫉妒在心,卻同時艷羨Lily的美貌和奔放性格。
    《天鵝湖》中白天鵝渴望得到王子的救贖,但卻不得已以自殺的悲劇收場,而在《黑天鵝》中,Nina始終希望導演給自己明確的點評意見,告訴她應該如何找到「激情」和「誘惑」,但導演除了吹毛求疵,並沒有帶給她救贖和突破。劇終Nina的黑天鵝式的人格得到了發展,並得到導演的認可,而像徵怯懦和恐懼的白色的自己則便再不可能重現。
    兩部作品相互映襯,仔細品味其中的起承轉合,回味無窮。

【關於多重人格】

    《黑天鵝》與《致命ID》、《搏擊俱樂部》、《精神病患者》等影片都講述了人格分裂的故事,均是通過人格的衝突、鬥爭直到殺戮,完成人格的整合。《ID》是將人格中邪惡的、怯懦的、猶豫的、自大的等等向度都蓄意殺死或讓其意外身亡,剩下一個善良的、懷有世外桃源情懷的、單純的人格(就算,有諷刺意味地,她此前是個妓女)。精神病學家正是以此為原因說服了法官將殺人犯訴諸嚴厲的刑罰——惡已死,善僅存(當然這裡無關於那個相當驚人的結局)。整個《致命ID》所要表達的正是這樣一個主題:通過將陰暗的人格予以消滅,以達到善良人格的保存和發展。然而《黑天鵝》走了一條相反的道路,這條道路打破了一些有關邪惡的陳舊觀念,也正因為如此,此片的才如此震撼、富有張力。

    《黑天鵝》並不是關於人格走向完整、回歸正常生活的故事。它向我們展示了另一種可能的圖景——當無邪的一面被逼到走投無路,經歷無數感情掙扎而最終充滿怨恨地殺死了邪惡的另一面時,並不是無邪獲勝,而是無邪本身便已經不存在了。換句話說,當黑色的Nina死去的時候,並不是膽小無辜的Nina得到了保存和整合,而是直接替代了死去的黑色的自己,展現出邪惡的極致,也便經由此路演繹了最美的黑天鵝。這樣,更簡單地看,與其說是白色的Nina殺死了黑色的自己,不如說最後黑色的Nina變得越來越強大,併吞噬了白色,整合在舞台上的Nina身上。

【關於死亡本能】

    其實我們也不妨跳出頭腦中固有的「人格分裂」的模式來看這部電影。真正的Nina只有一個,對局外人而言,黑與白根本都不存在。如果我們不去看黑白Nina之間的鬥爭,而是單從結局一幕(即Nina刺傷的其實是自己)來看,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要想「完美地」演繹一個邪惡之人,必須對帶有毀滅性的意志,尤其是對自己,或者說,首先就是要針對自己。鳳凰只有涅槃之後才能重生,對「黑天鵝」也完全適用。從背上的抓痕,到手上撕破皮的滴血,到黑暗中的恐懼,最後到把玻璃插進自己身體,Nina經歷的所有肉體上的痛苦都是一種成就黑天鵝之美的歷練。這讓我想起了《搏擊俱樂部》里向自己手上倒硫酸的一段,以及其間的深刻洗腦——唯有從痛苦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而唯有超越痛苦,才能脫胎成為超越自我之人。

    Nina嚴苛的勤奮上進若是源於尼采所謂的求權力的意志,那麼與之伴隨的一系列自毀則源於求死意志或弗洛伊德所稱的「死亡本能」。尋求死亡,事實上也是對恆久不變的完美的追求。在毀滅的同時,便不存在衰老、不存在流變、不存在發揮失誤、不存在走下坡路、不存在明日黃花。於是Nina選擇了在綻放的最高點失去自我、希圖成為一個永恆的符號和傳奇。雖然開放式的結局並沒有告訴我們她最後是死亡還是得救,然而順著全片表達的精神核心,我更願意猜測她在這場驚世駭俗的表演之後,完成了自我心理上的飛躍,成就了完美,也便甘願定格於此。

    那些由潛意識死亡本能驅使、表面因各種原因(不一定是自殺)隕落的閃耀群星不計其數。傑克遜、赫本、哥哥、夢露……就像在《關於時間旅行的熱門問題》中戲謔探討的那樣,為了防止江郎才盡,未來的人甚至會專門回到過去殺死某個大師。這當然是玩笑,然而事實卻是,凡大師都傾向於自我毀滅,以求極致之美,達成就之巔。

【關於生存美學】
    《黑天鵝》透過娜塔莉•波特曼天使般的面容,讓我們單純品味惡之美。不再作為「善」的對立面存在。陰暗即是陰暗,貪婪、嫉妒、壓抑、放蕩、虛偽……這些都是人性本身,而不是作為克制、謙遜、博愛、貞潔、正直等華麗辭藻的襯托。那些所謂的「本文通過對惡的描寫,抨擊了XX時代的XX的黑暗通知,體現了作者對光明的渴求和對善的信念」,這樣的描述就拿去哄小學生或者回答語文題吧。作為人性,惡有其本身的價值。正視人的本然,才能體驗作為生存——愛恨糾結的、不斷自我突破的生存——的美感。作為藝術品的《天鵝湖》和《黑天鵝》,與人無害、於己無傷,僅僅是通過把醜陋的疤痕撕開給人看,才得以產生如此強大的共鳴。
        
    對於我們而言,痛苦則來源於對人性中所與生俱來的罪惡的壓抑。不得不承認現在這年頭誰都有點心理問題,但最大的問題則是每個人都會裝作自己沒問題。但我們還不至於戲劇化到需要通過殺死人格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因而不用面對夢醒後無路可走的慘境。電影的意義就是在於誇大了人的問題,雖然是人們共同存在的問題,但由於我們的分裂和悲痛並非如此強烈,因而聊以給現實中的人些許安慰。
    
    如何尋求生命的恆常早已不再是哲學家探討的話題。相反,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和軀體中體驗多樣化的生命才是我們的道路。翻閱經典,波德萊爾、福柯、薩德:通過自身對美的關懷、對美的追求、以及以自己的感悟開始創造和演繹美,讓美融入一切求生意志和求死意志,甚至包含對醜惡和墮落的包容和頌揚。
    
    這便是《黑天鵝》所展示的,精神的強大與解脫。

    用左小祖咒的歌詞作結:不用懷疑你創造了自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