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天鵝--Black Swan

黑天鹅/夺命黑天鹅/霸王别鹅(豆友译名)

8 / 838,351人    108分鐘

導演: 戴倫亞洛諾夫斯基
演員: 娜塔莉波曼 蜜拉庫妮絲 薇諾娜瑞德 文森卡索 芭芭拉荷西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Jingya

2011-01-12 23:57:18

脆弱的完美論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That's perfect. "這是Nina跳下懸崖後第一說的唯一說的一句話。
        「完美」,多少藝術家前撲後繼,苦苦追尋的夢。
        學設計的時候,我能為一條線的1像素的差別糾結很久,為一個點放在哪裡思量半天。藝術是人們情感的表達,近乎極致的表達。不知道是不是人的內心都有一個追求最好的慾望,而藝術又是這樣一個特別極致的表達方式,當人沉迷於這種表達方式中,就會不自覺地攀岩上極致的高峰,達到了近乎偏執的地步。像我這樣一個特別隨性的女孩,如果不是繪畫的偏好,恐怕永遠也不會理解眾多偏執狂對「完美」的追求。完美,是美的極致,就是無可挑剔,就是沒有人能說出不好,一致好評,歸根到底,還是要依靠別人的評價和認同。可是,真的有存在完美嗎?以往被堪稱完美的藝術作品,它們的完美只是應對以前某個大時代背景下的。丹.艾瑞里在《怪誕行為學》裡面討論「相對論的真相」,認為人們的評價很大程度依賴於「比較」。完美,也是相對於不完美而存在的,如果有了更完美的,那完美也會淪落成不完美。所以,絕對的極致和完美是不存在的,就如同真空中的好沒有比較就不存在一樣。只要這個社會在更新在發展,絕對的完美和極致就不會存在,如果存在,則恰恰說明這個社會是沒有生命力的。
        上帝不要求你完美,只要求你嘗試。東方工筆寫意的完美,與西方的立體透視的完美是多麼對立,每個人對美都有自己的定義,每個民族都有對美的標準,因此沒有一樣東西會人人稱好,獲得所有人的認可。社會越來越多元化,哪一個都不會是最完美的,只能是最有特色的。與其追求完美,不如追求自己靈魂的真實釋放,最有特色的自己。那些追求完美的藝術家,內心對大家認同的渴望已經遠遠大於自己真實靈感的釋放。藝術是人類情感的一種極致表達,是內心靈魂釋放的真實表達,不是對技藝這些表面功夫的極致表現。藝術是情感由內向外的一種自然的外溢,需要技藝的襯托,但是不需要技藝的刻意雕琢,靈魂沒了,情感沒了,自己丟了,藝術就不再是藝術了,只剩了技藝而已。而恰恰很多在藝術圈裡行走的人,從自我情感的極致表達漸漸淪為了對技藝的極致展現,成為了技藝展現的工具,而不是一個技藝的主人。
        喜歡那些說唱藝人,衣著平平,彈著一把破舊吉他,或開心或失落的唱著自己,去了浮華的裝飾,自然的坦然的展現自己。當你駐足傾聽的時候,能感到內心的觸動,而不是去追究每一個音符的準確,那恰恰是一種藝術的本來面目。記得一個台灣藝人說過,三流歌手唱技巧,二流歌手唱情感,一流歌手唱自己。如果一個歌手的歌聲只停留在歌唱技巧的表面,那就只是一個歌唱機器,而能唱出靈魂,才是音樂的本質。
       《黑天鵝》裡面的Nina,就這樣一個追尋完美技藝的脆弱女子。注意,是追究技藝,而不是藝術。她最初的舞蹈技藝超群,卻唯獨沒有靈魂,她是用腳尖在跳舞,而不是用心靈在跳舞。她一直在壓抑著自己,不敢去追求性愛,不敢去追求自我,又何談展現自我?在展現白天鵝的時候,Nina的技藝足夠用,因為白天鵝高貴、莊重,但是也同樣保守壓抑,一個沒有靈魂但有高超技藝的芭蕾機器正好合適。但是黑天鵝奔放、性感、內心的燃燒和綻放,這些恰恰是Nina沒有的。
         和一個死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死黨略帶厭煩地說:「這個女的太作了吧,怎麼老弄得這麼悲情?她哪有這麼慘?哪能什麼都是她的?再說,跳不好又能怎麼樣?她太患得患失了吧!」 其實從情感上,我也不喜歡Nina,她的脆弱和敏感就好像一個自小被保護,經不起一點打擊和挑戰的小鳥,稍有風吹草動,就立馬全身戒備,緊張不堪。害怕現在被同伴取代,害怕以後被新人淘汰,害怕不完美,她那顆脆弱的靈魂已經被恐懼壓得喘不過氣來,從小被封閉在一個狹小空間,早已經失去了面對外界的勇氣和能力。是啊,失敗了又能怎麼樣? 失敗是很正常的,不完美也是很正常的,而Nina就是不能面對,她害怕失敗,甚至害怕性愛快感,因為這是她媽媽,她自己完美理論中所不允許的。可以說,Nina就是一個生活中典型的弱者,她拒絕接受和麵對生活的本來面目,不論是激烈的競爭還是人體本來對性的慾望。她最後崩潰了,卻在崩潰中尋找到了自己,那個放蕩、性感、自由釋放的自己,那才是她。
        其實Nina的心理起伏是一種誇張的表現,很多50後的父母會說我們這群80後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Nina就是這個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典型。她從小沒有經歷什麼挫折,受的是保守正統的教育,對外界社會一無所知也不甚關心,只是把全部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芭蕾舞中,也沒有什麼朋友,不會跟別人溝通交流,更沒有什麼娛樂活動,性生活就跟別提了,過著封閉、刻板的生活。這樣成長的孩子,自私而又敏感,自己的事情看得比天重,觸及自己的事情稍有一點波瀾,心理就不能接受,把同伴想像成敵人,就是面對競爭維護自身利益的心理扭曲。這樣的人,拒絕和別人交流,理解別人,與人溝通,而是只從自己的角度來歪曲理解外界的人和事,覺得誰都在嫉妒自己,傷害自己,草木皆兵,以致於到了後來精神上不能承受,最終人格分裂。其實就一個正常的社會競爭來說,勝敗十分正常,一個良好的心態會去積極面對現在的勝利,自己的缺點,和未來可能的失敗。而Nina的內心是那麼的自私和脆弱,做慣了乖乖女,沒有經歷過挫折,覺得是什麼都應該是完美的,她已經不能面對正常的失敗、競爭、自身的不足,甚至是勝利了。Nina內心的完美就是一個兒時的夢,一個遠離現實社會,經不起打擊的夢。
         其實很多80後都會有類似Nina的心理起伏,自小什麼父母都準備好了,沒經歷什麼挫折,一開始工作,碰上一點事情,就緊張得要命,覺得社會怎麼會這樣,患得患失,搞得全世界就他最可憐,跟電影裡裡面的Nina如出一轍,悲情而又可憐。電影中的Nina其實是渴望突破自身的壓抑和束縛的,否則也不會搞到人格分裂,而現實中很多80後,恐怕還沉浸在自以為是的「無奈」和「悲情」中,沒有意識到那只是一種甘願扮演受害者的可憐姿態,非但得不到同情,可能還讓人唾棄。

評論